APP下载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6-03-12茹渤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1期
关键词:纱条背带出血量

茹渤

(河南省新乡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河南 新乡 453000)

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或者剖宫产时出血量超过1 000 ml[1]。产后出血具有发病迅速、进展快及病情危重等特点[2],若产妇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出血,则可直接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可导致脑垂体缺血性坏死,严重影响了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3]。目前临床上常用止血方法主要包括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宫腔纱条填塞术及子宫动脉结扎术等[4]。本科应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时具有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研究证实此结论,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7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76例研究对象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2~39岁,平均(26.8±4.1)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1~41岁,平均(27.1±3.9)岁。选取的研究对象均是足月产妇,有明显的剖宫产指征。经检验,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组患者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4-5]在进行术式之前,首先对子宫出血情况进行简单判断,判断方法主要是对子宫进行加压,看子宫是否会出现出血现象,若无出血现象发生则表示手术缝合完全可进一步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针点选在子宫下缘位置处的切口右侧下距切缘位置相距约2~3 cm的位置处,选择用1号可吸收线进行垂直向上穿针使其能穿透下段子宫全层,从上缘位置处出针,而后将缝合线拉向底部位置偏右侧交接部位处,为防止缝线滑脱,在此处缝线缝合至子宫浆膜层及部分肌层,在该位置处将缝合线向子宫体的后面折返后使其到达右侧骶骨韧带上方位置处。而后在相当于下段切口水平位置处由外向内、由左向右斜行进针缝合使其能够贯穿子宫的整个全层,最后缝线在子宫的左侧水平位置处引出。按照上述方法对左半部子宫进行缝合,使缝线最后于左侧下缘切口位置处引出。同时在缝合过程中可缓慢对缝线进行拉紧打结,最佳临床效果是能使得子宫宫体逐渐缩小并呈现纵向压缩状。切口位置处应连续进行缝合至少两层,对于临床出血位置处应再次缝合1、2针使其充分止血。缝合后观察子宫10 min,若子宫逐渐呈现红润且患者生命指征趋于平稳后行常规关腹处理。

1.2.2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 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止血。具体方法为[5-6]:术者一手将患者宫底进行固定,另一只手用卵圆钳将长、宽分别为200 cm、5 cm的无菌纱条由上而下自宫体均匀填塞并压紧,要注意不能留有空隙。另一术者将子宫切口用组织钳夹住并提起,纱条塞至子宫切口处,将一端先送至宫颈外口,然后用以上的方法自下而上将子宫下段塞满。缝合时要从两宫角开始向中间全层缝合,注意不要缝及纱布,在最后一针之前,应用示指进行探查确定未缝及纱条后打结。手术结束后严密观察患者阴道出血情况,并根据病情采用抗生素或者宫缩剂等进行对症治疗,24 h后将纱条取出。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的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 生 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出血量的比 较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7.8±11.2)min,术中出血量为(301.4±39.8)ml,术后24 h出血量为(401.1±50.5)ml;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1.3±13.3)min,术中出血量为(480.7±60.3)ml,术后24 h出血量为(540.7±63.1)ml,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出血量 (±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出血量 (±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术后24 h出血量/ml实验组(n=38) 67.8±11.2 301.4±39.8 401.1±50.5对照组(n=38) 91.3±13.3 480.7±60.3 540.7±63.1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38例实验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了宫腔粘连,1例患者发生了产褥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3%;38例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了宫腔粘连,有2例患者发生了产褥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3.2%,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又称为B-Lynch缝合术,1993年由英国MilfonKeynes医院首次提出的一种控制产后出血的缝线方法,该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易行,特别适用于宫缩乏力性出血[7]。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通过纵向给予子宫压力使得弓状血管内血流量减少、速度减慢,且通过局部的加压方法有利于血栓形成而止血,除此之外,子宫肌层缺血也会刺激子宫的收缩进而压迫血窦而止血[8]。除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外,也有其他手术方法治疗产后出血,但缺点都比较明显,比如宫腔纱条填塞术易造成感染以及再次出血,而子宫动脉及髂内动脉结扎不仅较容易再次出血而且对患者的创伤也较大,对手术技术要求也较高。本研究通过将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与宫腔纱条填塞术进行比较发现,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不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的出血量方面明显少于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于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的患者,因此,笔者认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1]陈丽莹.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10):794-795.

[2]王瑞华.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7):1062-1063.

[3]何涓,刘月红,吉文倩,等.104例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后出血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32):4372-4373.

[4]陈文翠,张宝艳,马竹云,等.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1):90-92.

[5]黄湛婷.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8):1603-1603.

[6]夏崇文.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5):493-494.

[7]邵惠群,姚央冲.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438-439.

[8]牛蕊芳.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4(12):100-101.

猜你喜欢

纱条背带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牵伸对纱条条干不匀影响的模拟研究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基层医院应用自制简易球囊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
纱条中纤维排列状态与纱条不匀的关系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一款智能自动调节背带压强的书包
相机背带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