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80后”现场:新主体的发生、困境与再探求

2016-03-12黄文倩

名作欣赏 2016年1期
关键词:师友中文系反省



台湾“80后”现场:新主体的发生、困境与再探求

开栏语

2015年8月,我带着台湾淡江大学的学生一路走访北京、河北滦南、浙江南浔,最后落脚上海短暂休息。这自然并非我第一次赴大陆较长时间的考察与旅行,由于我的硕博士论文专攻大陆现当代文学,过去十年间,在两岸许多师友的协助与指导下,我曾陆续赴大陆各地访问,见过今日江西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Chinese Soviet Republic)的历史遗迹,也曾到访西安、延安与延川,走在黄泥小路上,缓步通往柳青的墓园与路遥的故居,累积了不少完全不同于自小生长在台湾的感觉与印象,以至于8月下旬在上海,经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金理兄再次向我提起——鉴于《名作欣赏》“80后”栏目在他的主持下,已陆续引荐过一些大陆“80后”的文化关键词与青年主体的景观,能否由我从台湾“80后”的角度,提供此岸的另一种分析与参照,基于我长年深受大陆各方师友的指导与协助,也确实有感两岸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新生代知识分子主体的差异、特殊性与共同的困境,我愿意战战兢兢地接手这个任务。

不同于台湾戒严时期与大陆20世纪50—70年代的主体,从最粗略的相对意义来说,两岸“80后”是在社会较为开放且相对自由的意识与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但是,全球资本主义高度兴起所导致的城乡转型、科层体制的再发生、各种现代性意识与价值观的多元驳杂,也使得“80后”的主体状态相异于前辈们的主体。晚近,又受到全球经济萧条与社会运动兴起的影响,均促使已经进入准中年的“80后”需要更自觉地清理、思考与更新主体的价值,才能回应社会与个人的各种矛盾。因此,我充分理解且认同金理的参照性反省——只有透过认识不同地区相近时代所交集的困境与感觉结构,两岸知识青年甚至更多的人民之间,才可能有更善意的同情、互信与理解。若后现代真有所谓的多元,也只有站在这样的认识积累与前提下才能完成。

因此,我将这个专栏命名为“台湾‘80后’现场:新主体的发生、困境与再探求”,希望借由引荐较具代表性的台湾“80后”的作家及作品,分析他们不同于前辈的历史与社会的生产条件,理解他们的各种困境、探求甚至救赎的尝试——如果,我们仍然相信文学应该且可能作为一种综合社会、历史、文化、心灵的整体性载体(尽管我们只能处理一部分的横切面)。而我们工作的意义,也将接近雷蒙·威廉斯(Williams,R.)在《漫长的革命》(The Long Revolution)论述创造性的心灵时所说的:“创造性活动……凭借它在传播和共同体中所展现的那些东西,我们得以反省我们的整个共同生活的性质……这种协调一致意味着我们用以了解自身以及身边社会的力量有了真正的扩展。”

——黄文倩,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专任助理教授

猜你喜欢

师友中文系反省
《体育师友》稿约简则
中文系何为?
探索英语学科“和谐互助”教学模式
读中文系的人
读中文系的人
壹月记事簿
记事簿
陈帆
黄振东作品
重视师友评价,促进高效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