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及培养途径

2016-03-11王凤杰

考试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大学生

王凤杰

摘 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社会责任感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淡漠、缺失的现象。本文主要分析了学生自身素质和教育环境两个方面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途径

一、社会责任感的含义及重要作用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从本质上讲既要利己,又要利他人,而且当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群体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

从高校的实际看,虽然有一些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内和校外活动,对自己有清醒的人生定位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但对于自己应担的社会角色是消极的。一种表现是部分同学的责任意识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认真学习,积极考取各种证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并非真心奉献,而是为入党、“评优”等捞取资本。另一种表现是对国家、对社会是一种漠视和疏离态度,根本不关心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三、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就大环境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和世界各国文明不断碰撞和交融,我国传统文化正在经历一个由断裂到重塑的过程,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和迷茫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是受独生子女政策和教育体制的影响,生存压力加大也是重要原因。

首先,独生子女政策的后果。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基本上是“90后”,以独生子女为大众群体。从小到大就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家长的溺爱造成其责任感意识的匮乏。长期以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表现在生活上就是有些学生自理能力弱,劳动观念淡薄,贪图享乐,不顾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相互攀比,过度消费。在学习中,学习习惯较差,自律意识薄弱。有些学生在宿舍里通宵达旦地上网、玩游戏,白天上课则无精打采者,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大有人在。这种学生对自己不负责、对家人不负责,根本谈不上社会责任感。

其次,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繁重的学业成绩压得学生喘不过气,十多年以来,教育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才的评价机制和观念发生重大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很重。所以,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期,大一新生进入高校以后,从繁重紧张的中小学学习,进入宽松的自主的大学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有些学生对学习、生活未来产生迷惘,产生一种空虚感,因此彻底放松自己,社会责任感对他们来说是空洞的。

最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三大四学生面临就业找工作的压力,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约749万。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和怀疑。对于他们来讲,社会责任感常常只是外在的东西,是一种高尚的托辞。自我的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基于以上这些原因,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社会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无法产生崇高而伟大的社会理想,缺乏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强大动力。

四、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首先,提高自我修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固然离不开各种客观因素,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归根结底是依靠大学生的修养。首先要通过理论实习、社会实践正确地评价自己,多方面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及时改正和弥补;其次,要通过自身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进行正确自我调控,通过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能、自我教育等方法逐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

其次,加强心理教育和引导。面对有些大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现象,学校要加强纪律管理,尤其是后勤校舍的管理不容忽视。教师白天上课要严肃考勤,加强课堂纪律,不能任由学生睡觉和玩手机。在此基础上要从思想上做好动员,使学生明白自我负责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更是一个人今后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一种良好的自律行为和学习习惯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父母负责。同时要加强心理教育和引导,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以上努力,大学生学习有目标,就业有渠道,自我生存有价值感和尊严感,社会责任意识就会增强。

再次,把公民教育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公民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公民教育分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教育。关于公民的内涵,虽有不同概括,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公民是一个社会人及政治人,他是以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成员身份而存在的,其处世原则依赖于他与社会的契约而定,即具有相应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要把公民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抓,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以贯之,让学生明白“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正如马克思所言:“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杨茹,丁云,阚和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4]崔乃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