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视阈下看“老外”

2016-03-11李丽萍宋超英

考试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老外跨文化交际解决策略

李丽萍+宋超英

摘 要: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障碍,这些障碍导致交际出现失误,造成文化冲突,破坏跨文化交际,“老外”一词,是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体现,为了克服这种障碍,应该采取一些应有措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交际障碍 解决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外出旅游、探亲、购物频率增加,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汉语热”在全球掀起高潮,外国人慕名而来,来中国学习汉语。国人与外国人的接触频繁,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交际障碍,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随着国家的繁荣随之改变。“老外”是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但据媒体报道,许多欧美人对“老外”颇为不满,这就涉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问题。“老外”一词,充分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讨论,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老外”在跨文化交际障碍中的体现

(一)认识上的误区与“老外”。

“人民常常误以为人总是一样的,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一旦发现与自己预期不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1]。外国人初次来到中国,接触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国家的新环境,期望得到认同和尊重,以适应新环境。但是来到中国之后,走在街上,会被“老外”这样的称呼包围。在这里,我们在用“老外”称呼外国人时,已经造成了交际障碍。这导致我们与外国人的交流注定是失败的。“中华民族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所以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一般是彬彬有礼,礼貌比较周全。中国人一向有敬老的传统,所以称呼他人时,常在称谓前冠以‘老字,如老王、老同志、老先生,等等”[2]。但是这仅仅是表达者一方的一厢情愿,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最忌讳说“老”,他们会以为你认为他们没有用,因此“老”字在他们看来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被排斥的。根据熊忠武主编的《当代中国流行语词典》,“老外”作为新词收录于1984年。“老,词是前缀;外,即外国人。老外,由‘老王、‘老张等演化而来的,是对外国人带诙谐意味的称呼”[3]。但是在外国人眼中是不礼貌、不尊重他们的表现,我们用自己文化角度揣度他们,结果导致出现交际失误,造成对方接受者的不满,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刻板印象与“老外”。

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物稳定不变的看法。或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老外”一词已经被收入词典,新华词典对它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外行,多用于口语;二是称外国人,外国人也用来自称。多用于口语,含诙谐意。从词典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老外”这种称呼已经深入中国人民内心,是中国人民对外国人的约定俗成的称呼,不管在全国哪个城市,不管是哪个人,在什么场合,凡是见到外国人,我们就会喊“老外”,这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为一种刻板印象,我们认为这是对外国人这一群体的理所当然的称呼,并不作他想,但是对于欧美人而言,他们认为这不能接受,他们认为“老外”含有一种不好的意思,称呼“老外”是将他们排除在外,表明中国人民并不把他们当“内人”,他们被排除在群体之外,这令初到中国的他们感到不安,正是这样的刻板印象使得我们见到外国人时,不加思考,脱口而出“老外”。尽管在我们心里对他们并没有其他特殊意思,认为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称呼罢了,但是这使我们在与外国人即兴交流时出现失误,造成文化冲突,导致跨文化沟通不畅。

(三)民族中心主义与“老外”。

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广义上说就是轻视其他群体的成员。美国社会学家孙墨楠(William Graham Sumner)给它下的定义是,“以其个人所属群体为一切事物的中心出发点来看待事物,对其他所有群体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它们分成等级……每个群体都认为只有自己的社会习俗是恰当的,看到别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就会嘲笑”[4]。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再回到“老外”这个词,显然,我们把“外行”这个意思也完全纳入自己的思维。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外国人对于国人而言,在说汉语、写汉语等方面显然是外行,是“老外”,这样的认知是我们对所有外国人都这样认为,我们用主观臆断判断他们,殊不知,外国人这一群体里也有很“地道”的,他们不仅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而且对于中国文化也头头是道,这对于当代的许多中国人来说也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尤其是在当代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各种快餐文化充斥,内心浮躁,很少有人坐下来踏实地做学问,使得我们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我们内心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是个中国人就比外国人强,这样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在看到外国友人时,“老外”脱口而出,成为无意识的称呼,这就是民族中心主义情节导致的结果,导致我们在与外国人交际时出现失误。

以上我们介绍了“老外”一词在跨文化交际障碍中的体现,然而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取得最佳交际效果,达到表达和接受双方都接受的效果,使双方都满意,不管是认识上的误区、刻板印象还是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一定要竭力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二、针对“老外”在跨文化交际障碍中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一)消除认识误区,端正认识。

人们在进行交际时,认为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想法这很自然。但是这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不可取的。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人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当今社会,交流增多,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认识,并不是所有民族、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认知,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风俗需要人们去认识、了解,尊重文化差异,在与外国人进行交际时,尤其在使用称呼语方面,特别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接受能力,并结合他们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改变以往的认识误区,尽可能减少交际摩擦,使双方的交际可以圆满,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出现。

(二)改变刻板印象,重新审视。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很多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慢慢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这种变化中,中国人对外来事物的看法渐渐改变。在对待外国人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改变固有的偏见即刻板印象,这种偏见会使我们对他人及他群体产生消极感受、态度和行为,这种刻板印象对个人或群体都具有破坏性。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刻板印象,重新审视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差异,做到“求同存异”,在交际过程中避免刻板印象的出现,使跨文化交际顺畅。

(三)摒弃民族中心主义,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中心主义是基于竞争心理产生的,而且往往在潜意识中有取胜的愿望。“老外”这种称呼,是民族中心主义观点的体现,就好比“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的说法暗含评价一样,试想,如果我们去国外的时候,听到别人喊“老中”、“老中”,那么脑子里会是什么反应?我们会接受这种称呼方式吗?在这里,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外国人想一想,欧美人之所以不满意“老外”这种称呼也是可以理解的。各个民族之间都有差别,我们应该秉承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先进落后之别,“只有当我们能接受这种差别时,甚至于接受非我们个人情愿去做、去感受、去思考东西时,我们才能真正避免摆出民族中心主义的姿态”[5]。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际时,我们应该摒弃民族中心主义观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一番,减少“老外”等造成的尴尬事件,使跨文化交际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三、结语

不管是普通人之间的交际,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际,无一不希望交际取得成功,但是在这个交际过程中,总是存在各种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老外”一词在跨文化交际障碍中的体现,总体而言,这一称呼是不被外国人接受的。因此,在选用称呼时,我们应该避免此类容易引起外国人反感的称呼,跨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2]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8.

[3]亓华.对一个称呼语的跨文化剖析——释“老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4]W.G.Sumner,Folkways(New York:Ginn,1906),13.

[5][美]霍尔编.麻争旗,等译.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挑战[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7.

猜你喜欢

老外跨文化交际解决策略
老外说汉语
吃饺子
红军中的老外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老外自荐当“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