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特征与教育指向

2016-03-11张社强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精神

张社强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91)

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特征与教育指向

张社强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91)

大学生精神需求问题是中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经久不衰的重要研究课题。对这一时代课题的理论关注和研究已然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题中之意。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体现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和时代特征。要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大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成才,高等教育要切实树立全员育人观念,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大学生;精神需求;现实特征;教育指向

一、大学生精神需求:问题的缘起

大学生精神需求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这并非偶然。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考察之:

其一,从西方国家来看,关于精神需求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早于中国的,这与其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早于中国不无关系。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这就自然减少了其对意义世界的追寻,西方学者正是基于此开始思索如何化解这一危机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鲁多夫•奥伊肯就开始了对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层次问题的整体研究,并出版了系列著作。20世纪20年代,德国另一位哲学家斯宾格勒撰写的《西方的没落》一书,反映了西方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背后人们出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引起巨大反响。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成为美国“精神缺失”的典型,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关注和探讨。在心理学领域,伴随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尤其是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精神上的需要。在教育学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西方学者逐渐认识到商业化、职业化、实用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危害,他们开始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纵观西方教育史,不难发现,大学生精神需求问题是近百年来的世界性公共话题,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吸纳和践行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并内化为他们的德性,这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其二,从国内情况来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发展迅速,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轨道,伴随而来的是,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新的观念、新的意识不断生成,社会生活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这些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受经济功利主义的影响和侵蚀,大学教育也出现了实用化、职业化、功利化的思想浪潮,导致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缺失现象突出,大学生在对“书山证海”的追寻中逐渐丧失生活的根本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的状况显得十分必要,国内学者试图探寻新的突破口来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教育问题。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人的哲学》一书中曾指出:“人的精神需要就像人体需要维生素一样,没有意识、理性、意志等精神活动的生命就是缺乏人性的动物的生命。”[1]可见,精神需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和意义之大。上海交通大学的夏中义教授认为大学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提出应以人文教育为本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其主持编写的《大学人文读本》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精神食粮。黎德化教授撰写的《现代人的精神需要与灵魂拯救》一书对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及其实践路径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试图探寻一条能够重新通达人类最纯洁的灵魂的坦途。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精神需求的研究。

二、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当代审视与特征

(一)“渴望活出精彩”是大学生的普遍愿望

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站在时代大潮前沿的青年学生面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人才国际化等多层面的机遇与挑战,他们的求知渴望被强烈地激发起来。求知渴望是当代大学生为实现成长成才而主动接受学业的动力,更是怀揣“中国梦”的时代青年“渴望活出精彩”而发自内心的呐喊。经过专业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历练,大学生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求知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接受技能培训,而且是把自己培养成能辨别、会思考、讲文明、能继承的全面型人才。正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精神上的需求构成了人存在的独特属性。大学生的求知需求就构成了其存在的独特个性。

(二)“自我人际伪装”的大学生心系情感需求

心理学家们指出,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期。他们有独立思考和自觉追求幸福人生的强烈意识,但对该怎样追求幸福却缺乏思想上的鉴别力和行为上的控制力,所以,部分大学生喜欢进行“自我人际伪装”。“自我人际伪装”是大学生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时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面对熟人或朋友,大学生们思维活跃、侃侃而谈,“屌丝”、“高富帅”、“白富美”等词汇成为他们的“语言标签”。然而,当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沟通对象,哪怕是亲戚来访,他们也表现得异常淡定和寡言少语,手机成为他们避开陌生人群的工具,“低头党”、“手机控”应运而生。在现实生活中,在“自我防御”的同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仍然心系情感需求,尤其是爱情需求更是旺盛。所以,大学生需要改变“自我人际伪装”的心理,尝试获取情感需求的正确方法,从而满足爱情需求和人际交往需求,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

(三)“追随时尚潮流”的大学生催生休闲娱乐需求

近年来,穿越剧《宫》、微电影《老男孩》以及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等影视剧火爆荧屏,“穿越”、“致青春”、“都教授”等成为时尚热词并引发人们的热议和追捧,而追随热潮的“钢丝粉”大多为在校大学生,他们是追赶时尚和紧跟潮流的一批青年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是最开放、最活跃、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是各种时尚潮流的积极追随者、传播者和实践者。”[3]从他们身上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整个社会潮流的走向和娱乐焦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人,占总网民数的88.9%,中国还拥有超过4.7亿博客/个人空间用户和2亿微博客用户。青年大学生是网民队伍中举足轻重的部分,“网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代名词。他们关注时髦服饰,哼唱流行歌曲,乐于追随潮流,这都决定了大学生对休闲娱乐的向往。

(四)“向往真正成熟”的大学生关注价值观需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讨论甚多且具有时代性。其中,1979年《中国青年》刊登的《潘晓来信》也因此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案例。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然解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陈旧的农业社会结构分崩离析,现代工业社会结构形式显现;自我封闭的藩篱已被拆得七零八落,但自由开放的秩序尚未真正建立……我国社会正处于风险不断积聚的时代,正如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说:“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变迁正进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4]风险社会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其中,最为致命的是全社会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物本取向、器本取向、人本取向和神本取向等各种取向的价值观念轮番冲击着大学生们的头脑,不断考验着年轻的他们。于是,一些大学生在面对风险时就不知不觉地陷入到价值选择的困惑中,出现信仰对立的现象,他们有的既崇尚马克思主义又相信各种宗教,有的既崇尚科学技术又相信封建迷信,有的既崇尚真理的力量又相信金钱至上,如此等等。

三、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教育指向及引导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确立全员育人观念

高校只有在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以党政领导、政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为主力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才能为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提供保证。这就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高校党政部门要齐抓共管、密切协作,把是否关注和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作为办学质量评估考核指标,纳入高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要建立学生满意度的测评制度,来考核教师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精神需求的关注度及影响力,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大学生精神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5]。其次,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精神导师,其言谈举止能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辅导员应自觉提高育人意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对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引导者,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大学生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对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进行调适。第三,作为高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思想觉悟与素质水平影响着大学生精神需求工作的效果。因此,要不断强化专业教师育人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和技能以满足青年大学生的求知需求,更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引导和调适大学生理性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具有激励、凝聚的功能。高校应通过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实现对大学生精神需求进行恰当引导和调适的目的。首先,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的总开关,决定着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内容及其追求方式,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发展。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精神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精神。其次,要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要考虑到在校大学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求知需求的满足,而且还要全面考虑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其它方面,如政治、社交、文娱、体育等方面的需求。高校要建设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并以此为抓手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长期化、规范化,以满足青年学生不断产生的新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最后,要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载体。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组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介载体的功能,坚持正确的传播导向,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对大学生精神需求进行引导和调适。

(三)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是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青年学生学以致用、成长成才的主要渠道。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既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持续上升的实践需求,又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抓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意义重大,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要坚持把加强实践育人工作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着力做好转观念、重保障、求实效三方面工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6]近年来,中央部委和各地高校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校的实践教学开展得并不充分,实践育人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学校层面来看,专业培养方案多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文科类学生的成绩评定还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学生的实践需求难以在教学中获得满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新形势下各高校要把推动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作为工作重点,完善教育教学方案设计,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实践育人基地,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不断开创实践育人工作新局面。

[1] 袁贵仁. 人的哲学[M]. 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102.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7.

[3] 廖志诚. 困境与超越——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3.

[4] 贝克 等.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J]. 社会学研究,2015(5):208-246.

[5] 张社强.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08.

[6] 胡航宇. 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N]. 中国教育报,2011-09-23(001).

(责任编辑: 微风)

On the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 Direction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Need

ZHANG She-qiang
( Guangdo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091)

The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need is an important and enduring research topic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al thoughts. The concern and research on this theoretical subject has become the proper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e spiritual need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re fl ec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ivers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o fundamentally meet the spiritu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elp them achieve growth and success in the true sense, the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effectively establish a full education concept, enrich campus spiritual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need;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direction

G412

A

2095-932x(2016)04-0101-04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2015年校级科研课题“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精神需求问题研究”(201522)。

2016-03-18

张社强(1977-),男,河南滑县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