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剂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6-03-11郑彩慧董玉山

河北中医 2016年1期
关键词:方剂学方剂病案

郑彩慧 董玉山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方剂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郑彩慧董玉山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本文探讨《方剂学》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第一,强化方歌背诵,夯实理论基础;第二,成立兴趣小组,培养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开展病案讨论,培养中医思维;第四,开展综合实验,培养科研能力。强调在夯实《方剂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医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中药方剂学;教育,中医;教学方法

近年来,《方剂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出现了许多与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发展势头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学生对理、法、方、药运用能力不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中医学专业的《方剂学》的理论教学远远重于实践教学,且教学方法单一,很多中医专业学生不开设方剂学实验课程,难以满足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同

时又富有中医思维能力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因此,探索《方剂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方剂学》的教学质量,是《方剂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强化方歌背诵,夯实理论基础

就《方剂学》课程而言,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方剂,是学好方剂的先决条件,也是加强“三基”教学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1]。孤立、机械地背诵方剂的每一味药物的组成、功效、主治等内容,不仅耗时,而且效果差。通过对毕业后走上临床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方剂学》理论学得好、方歌记得牢的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就强。由此可见,《方剂学》方歌的记忆对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成才至关重要。汤头歌诀将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特点等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除要求学生背诵所选教材列出的方歌外,我们自编一套方剂歌诀,更容易记忆和背诵。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方剂歌诀,提高教学质量,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将背诵方剂歌诀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占方剂学期末考试成绩的20%。另外,凡是能够熟练背诵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可多给5分。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中医方剂知识竞赛,此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参与性。

2 成立兴趣小组,培养持续发展能力

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与基础知识相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因而,教学方法要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分别采取“自学为主”与“点拨拔高”、“启发引导”与“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方式[2]。因此,在《方剂学》理论教学中将易于理解掌握的章节列为自学内容,如“祛暑剂”“消食剂”“驱虫剂”“安神剂”等,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每组7~8人,规定讨论次数与内容,教师辅以课下答疑。同时,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检索期刊,查阅研究方剂的文章,从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等方面了解方剂的研究进展,并布置为平时作业,作为方剂学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同时把搜集到的所有的《方剂学》资料整理后上传到网盘,实现资源共享。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且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及执教水平的提高,便于教学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 开展病案讨论,培养中医思维

病案讨论是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彩的病案分析,学生既能够了解到本方的使用指征、临证加减、误诊误治等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所引病案来源有二:一是教师自己的临证所得,包括成功的与失败的经验;二是近、现代名家医案, 以展示中医大家的理论水平、临证经验。根据实施病案分析的主体不同可分“启发阶段”和“体验阶段”。“启发阶段”主要集中在《方剂学》教学的早期阶段,“体验阶段”主要在方剂学教学的中、末期阶段。“启发阶段”《方剂学》病案讨论的主体是授课教师,教师通过详实的讲授,引导学生利用中医诊断学所学的八纲辨证法、脏腑辨证法明确诊断和证型,再依据证型确定治法,最后引出常用方剂。如解表剂中引用刘渡舟先生用麻黄汤治疗伤寒表实证的一则医案[2]、九味羌活汤引用《中国中医急症》误治一则[3],过服小青龙汤救逆案[4]等。通过启发式案例分析让学生切实体会方剂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记忆;“体验阶段”主要是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以兴趣小组为基础上进行分组,每组7~8人,列出病例后,分组讨论并选1名代表阐述本组观点,最后将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此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让学生结合所学方剂按“理、法、方、药”过程进行临床模拟诊疗训练,教师对结果进行点评,肯定、鼓励学生正确的诊疗思路,指出学习中理论与临床的差距,使学生提前进入医生角色。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和创造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特别强调必须注意弱化教师的教师角色。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当作为主持人参与到其中,对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讨论予以引导和指导[5]。正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副校长李冀所倡导的“注重在中医《方剂学》教学中多层面、多角度凸显中医思维之精髓,为其构筑朴实无华的中医方剂学‘悟’‘变’理念”。[6]

4 开展综合实验,培养科研能力

中医综合实验2是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独立设置和实施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设计性较强的实验课程。该课程共24学时。我们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我们通过有机整合《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体现中医综合实验2的综合性、探索性、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鉴于华北理工大学西医的优势资源,我们将中医综合实验2(方剂学实验)、机能实验学及病理学等课程开设在同一学期,本着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原则, 在学生具备一定方剂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 以中医方剂作为干预手段,以经典病理学变化作为观测指标,结合现有实验条件,制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案,有机地整合为整体的、集中的综合性实验, 既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又充分反映了西医大学中中医院校的教学特点。通过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通过亲自参与课题的设计与实施,了解方剂学科的发展方向,初步掌握方剂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手段和技能,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将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自己的兴趣角度出发,由指导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个小的方剂学研究项目或者承担指导教师课题的一部分,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学生们接受从查阅文献、写综述、立题、制作、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全过程进行完整的科研能力的训练。

5 结 语

我们在长期从事《方剂学》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了《方剂学》的教学模式。《方剂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第一,强化方歌背诵,夯实理论基础;第二,成立兴趣小组,培养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开展病案讨论,培养中医思维;第四,开展综合实验,培养科研能力。强调在夯实《方剂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医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剂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教学的成败, 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质量。《方剂学》作为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一门“桥梁”课程,它的教学模式如何进行,是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通过《方剂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组方”与“处方”,不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科研能力。

[1]黄仕文, 樊巧玲, 华浩明,等.熟记方剂歌诀对于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54-55.

[2]陈明,刘燕华,李芳.刘渡舟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7.

[3]林绿冬.外感发热误用九味羌活汤1例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9):938.

[4]王庆国,刘燕华.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10辑):经方临证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

[5]都广礼,文小平,马福良,等.方剂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98.

[6]李冀,杨天仁,李胜志.彰显中医药教育特殊性 践行中医方剂学人才培养方式[J].中医教育,2011,30(6):5-7.

(本文编辑:李珊珊)

10.3969/j.issn.1002-2619.2016.01.049

郑彩慧(1975—),女,讲师,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

R289;R-41

A

1002-2619(2016)01-0158-03

2014-04-10)

猜你喜欢

方剂学方剂病案
《中药学》与《方剂学》教材课程体系比较
基于二维码的病案示踪系统开发与应用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试析病案管理中预防病案错位发生的方法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基于QFD理论的方剂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
试论病案管理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
PDCA循环改进对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正确选择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