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农耕文化 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2016-03-11王献志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生态农业发展

王献志

摘 要:该文从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与技术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关系,分析了以立体种养、清洁生产为主体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提出了以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关键词:农耕文化;生态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03-03

我国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形成了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继承传统农耕文化,汲取其精髓,是创造性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不竭资源。在当代工业高速发展,农业高投入推进,人口与资源压力增大的今天,传承农耕文化,对拓展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推广应用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1 农耕文化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

1.1 农耕文化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由传统农业发展转向为现代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来源于最初的原始农业,在原始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利用简陋的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虽然其生产能力十分低下,但对自然生态保护较好,便产生了原始生态农中记载,“包括蚕粪、业。古文《齐民要术》使用天然粪肥,熟粪、坯粪土及绿肥掩青、豆粪后茬肥田等用于改良土壤”的生态农耕方法,一直延续至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劳动工具的改善,先民的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了低生产水平的传统农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农业生产使用的化学农资量增加,加之其它污染源的作用,局部农田出现污染现象,因此亟待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1.2 农耕文化支撑生态农业技术创新 我国农耕文化中,农事歌谣咏唱的是生产劳动,农谚是从歌谣中分化出来的重要分支,将农业生产积累的典型经验会聚成农谚,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农业技术手册。先民在不同土壤、不同自然环境下种植不同作物,培育、改良农作物品种以适应环境。利用相生相克原理,把2种或2种以上的生物种群组合在一起,实现生物防治的目标,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先民曾在世界上领先1 000多年创立了传统农业科技,包括在世界上最早驯化了栽培稻,最早驯化了粟;最早形成了以歌谣咏唱方式相传的农业技术。农耕文化顺应天时、地力常新、精耕细作、农牧结合等传统技术创新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经验之策。

1.3 农耕文化加快了生态农业发展进程 古代先民很早意识到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而土地需有肥力方能生产食物。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了珍惜土地、守护土地、培肥土地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观念。先民的自然耕作,通过休耕、轮作、堆肥等自然农耕法,在培肥土壤的基础之上,维护土地的健康,奠定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现代农业中控用化学肥料、农药措施,用生物保健栽培法促进粮食生产和用绿色防控的方法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等技术是对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4 农耕文化增强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信心 我国古代便有闻名世界的“稻鱼共生文化、香菇文化和田基种桑,水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的“桑基鱼塘”文化等农耕文化,为现代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指出:“昨天和今天一脉相承,农耕文化所形成的理念、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精神内核。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都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传承农耕优秀文化,可在古为今用中增添创新动力,增强农业产业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信心和热情。虽然农耕生态技术水平较低,甚至今天的一些生态农业常与高产农业存在一定矛盾,但利用当代先进的农业技术、现代的物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的生态农业发展经验,顺应“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民意,创造性地将农耕文化转化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要素,可形成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2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技术模式

2.1 稻鸭共育模式 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有“农桑结合”、“基塘生产”等生态农业模式,而稻、鱼、鸭立体生产等传统模式,不仅具有悠久历史,对世界农业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将传统稻鱼鸭共生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可构建现代立体种养模式。稻鸭共育模式是典型的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其核心技术是:在生态稻田环境中放养幼鸭,密度150~225只/hm2,利用鸭子在稻田穿梭运动的特性,发挥鸭嘴吃草、捕虫,鸭爪耘田、鸭粪肥田等功能,中耕松土、生物控害、培肥地力,有效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加之设置围拦网,增设频振式杀虫灯等田间设施应用,可实现控病虫、除杂草、肥土壤、增效益的目标。此生态模式的“稻鸭共育”田较普通稻田可节省农药用量80%以上,对稻田主要病虫草害控制效果分别为:杂草96.9%、螟虫55.2%、纹枯病40.6%。通过鸭粪肥田的方式可提高土壤肥力,田间监测其土壤有机质2.69%、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0.16%、91.6mg/kg,较未放鸭的相邻水稻田有机质增加0.35%,全氮和速效钾分别增加0.02%、40.3mg/kg。由此可见,“稻鸭共育”技术对防病控虫、除草和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显著,对减施化降低氮磷排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稻虾共生模式 继承农耕文化的“桑基鱼塘、梯田种植”等传统技术,根据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及本地区气候特点,采取每0.67hm2为一生产单元进行整平田块的方法,通过对稻田进行“沟—埂—田面”的相间改造、设置防逃设施、配套田间水系工程,增加田块间的光照及通风能力,创造适合于虾(鱼)、稻及经济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在埂面上种植陆生经济作物、沟槽内放养克氏螯虾和鳜鱼等水生经济动物、田面种植水稻,合理利用稻田光、热、肥、饵等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通过设置红外线全自动监控仪、频振式杀虫灯等进行大田生产管理,利用生物(水生动物)防控减少水稻和经济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实现节药、节肥和立体、生态目标。该模式既可利用鱼虾在田中活动及排泄粪便改土培肥,降低肥料的施用量;又可利用鱼虾等水生动物取食而控制田间杂草,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其稻田可为鱼、虾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而鱼、虾可为水稻提供优质肥源,其优势互补,为营造生态农业良田创造优越条件。

2.3 猪沼果(菜)模式 传承传统的立体种养生产方式,创新发展现代猪-沼-果(菜)技术模式。在猪舍下建造沼气池,让生猪的粪便发酵产生沼气,利用沼气做燃料或照明能源材料,沼液喂猪或作果树、蔬菜等叶面喷肥的肥源,沼渣可直接施入农田作肥料。此模式将生猪粪便变废为宝,既可解决养猪粪便导致面源污染的问题,又可为消费者提供燃料等新能源,更重要的是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为生态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推进猪-沼-果(菜)生产良性循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2.4 农田清洁生产模式 勤劳智慧的先民在悠久的农耕劳动中,用无污染的清洁生产方式,创造和培育了丰富的名优农副产品,而通过对传统名优产品原产地无害化生产保护,保持其良性发展。现代各地特色农产品生产,面临不同污染源的威胁,欲保护特色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在选择良好的产地环境同时,实施农田清洁生产模式不容迟缓。该模式的主要环节为:一是采取安装杀虫灯、设置性诱剂,增设诱杀带等绿色综合防控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维持农田生态平衡,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推广节肥、节水、节油等节能技术,按照平衡施肥的要求科学施用有机肥、生物肥等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以节能栽培为中心,淘汰跑、冒、滴、漏的植保机械和高耗油的农业播种与收获机械,推广应用节油、节水等节能生产技术。三是防止农用塑料薄膜在农田中污染。加大农田废旧塑料残膜的回收力度,处理好回收的残膜,同时推广应用可降解地膜,防止农田“白色污染”。四是正确处肥料、农药等农资包装的废弃物。设置统一规格的农田废弃物收集池,确定专户收集与中转,并与相关废物回收加工企业合作,确保田间农业投入品的包装袋(瓶)及时收集处理,以防污染农田土壤与灌溉用水。应用此模式,可显著提高地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3 保障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3.1 建立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凤台县自古以来就有农产品生产的地缘优势。古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今有原农业部何康部长为凤台县题词:“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反映了凤台等沿淮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从古到今堪称盛产农产品的鱼米之乡。2006年以来,凤台县建立了1万hm2国家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hm2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相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制定激励措施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3.2 推广现代生态农业标准化技术

3.2.1 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选用生态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的品种与保健栽培技术相配套,实现节肥、节药和节本增效目标。

3.2.2 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整合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将生态农业按照农艺技术规程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3.2.3 推广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化生产技术 按照自然生态类型生产的要求,发挥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确定不同生态农业示范主体,推广应用与生态农业主体相适应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模式。

3.2.4 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和昆虫性信息素诱捕等综合技术措施,综合防控病虫草害。

3.2.5 推广应用创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广泛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生态环境友好技术、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等,创新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升生态农业技术含量。

3.3 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在生产基地生态化前提下,做大做强生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让省、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区实施“订单生产”,真正成为带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龙头”。各龙头企业需整合力量,打造品牌产品,提高生态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凤台县的“银凤”牌绿色食品糥米品牌、“华凤绿园”生态稻麦产品、小龙虾等生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较高,“徽凤绿园”其产品多次在省、国家农展会上倍受消费者亲睐。各生态农业示范区都应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建立内外相联的销售网络,尤其是“互联网+生态农产品”等产销技术平台,提升品牌效应。

3.4 优化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环境 优化生产环境、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是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凤台县制定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设了垃圾发电厂、污水处理厂、凤凰湖新区栖凤岛创森点、八一林牧场生态示范区等重点工程,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态立体农业模式示范,全县生态农业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15年4月,省环境保护厅命名凤台为“安徽省生态县”。2015年8月,凤台县绿色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经验在省农委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我们有“八公山豆腐文化”的根基和现代科学技术动力及优越的创新环境,加之“万众创新”的力量和齐心合力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干劲,打造县域现代生态农业大循环生态圈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生态农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