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50、60年代好莱坞电影音乐发展状况研究

2016-03-11中国戏曲学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8期
关键词:唱片作曲家好莱坞

孙 畅 (中国戏曲学院 100000)

20世纪50、60年代好莱坞电影音乐发展状况研究

孙 畅 (中国戏曲学院 100000)

二战后,美国迎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电影业也经历了短暂的繁荣。“麦卡锡主义”“派拉蒙裁决”直接导致了电影大制片厂的没落。片场体系的衰落使得大量音乐制作者沦为自由职业者,以自由身份参与到影片的音乐创作中;这一时期,大量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同时涌现,十二音体系的创立、电子音乐的实践丰富了好莱坞电影音乐的样貌;密纹唱片的发明降低了唱片的成本;新的影片类型的出现和观众对音乐欣赏品味的转向呼唤了新的电影音乐形式;外来作曲家的移民潮也为好莱坞电影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成为了好莱坞历史上电影音乐实验最丰富的阶段之一。

好莱坞;电影音乐;摇滚乐

电影音乐是最早出现在电影中的声音元素,早在默片时代,影院内就播放或现场演奏音乐来伴随观影活动的进行。20世纪30年代早期,伴随着制片厂制度的兴盛,经典好莱坞音乐体系建立起来了,形成了一整套普遍的产业标准,著名的奥斯卡金像奖中的音乐奖项也在这段时期设立。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始,电影音乐经历了质的变化,50、60年代成为好莱坞历史上电影音乐实验最丰富的年代之一,而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变革息息相关。

一、社会背景与体系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不但摆脱了经济危机,而且迎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积累的财富突然爆发,有助于电影票房的收入,然而电影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由于“麦卡锡主义”对电影人的调查与迫害,使得电影界内人人自危,大量人才失去了工作的机会或去往国外,严重影响了这一时期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制片厂体系走向衰落。

大制片厂体系的衰落也影响了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从三十年代起,一些独立影院的老板,小的电影制作人就试图联合政府一起反对大制片厂对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垂直一体化政策。终于在1948年5月,“派拉蒙裁决”导致了电影公司对影院的经营权被剥夺了,这种剥夺直接导致了好莱坞的片场制度衰落,而对音乐部门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截至到1958年,所有主要片场都与音乐家终止了合同。好莱坞片场大幅裁减了签约音乐人员的数量,通常情况下只继续雇佣音乐部分的总监和骨干人员。与影片的其他专业人员和技师不同的是,大量的电影音乐家和电影作曲家沦为了自由职业者。“内部”乐队的取消以及与作曲家片场合同的终止增加了好莱坞自由职业者的数量,提高了导演对于各种艺术决策的重要性——要在影片中加入哪种类型的音乐、如何使用音乐以及在哪插入音乐才不会在后面重复,这些决策落在导演身上。而导演与作为自由人的音乐家的合作有利于打破以往音乐制作的陈规,大大推进了好莱坞电影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二、音乐与唱片业的繁荣

二战之后,美国音乐得到长足发展,大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同时出现,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许多作曲家采用十二音体系作曲。这是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个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1。很多作曲家接受了这一方式,并融入自己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末期,磁带录音技术成熟而可靠,由此音乐家也开展了丰富的电子音乐的实践。电影中的音乐则借用了这些以前未曾有过的音乐类型,比如“无调性音乐”“电子乐”来适应影片的需求,尤其是在早期的科幻电影中,用电子、机械等效果来强化影片中的太空环境,米高梅公司的科幻大片《惑星历险》(1956)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在影片中应用了大量的“电子音调”。

除了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变化,音乐的载体也更新了。1948年发明了的密纹唱片,可以长时间的播放,唱片的价格大幅度降度,即承载新音乐的媒介成本大幅降低,1965年,美国唱片公司的收入迅速增长,唱片公司的附属公司也快速扩张。当时好莱坞三分之二的电影都是由自由作曲家进行配乐创作的。影视作品、录音场次以及广告宣传的增加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音乐家挣到了大钱。1967年,音乐家们从电视广告一项中获得的收入就超过了40万美元,而为电视片创作音乐的作曲家的收入怎个则超过了380万美元,比为电影创作音乐的收入整整超出了将近80万美元。2唱片业的繁荣和以60年代末反主流文化所带来的欣赏品味和经典好莱坞的音乐传统所带来的巨大挑战造成很多电影音乐并不是由作曲家创作完成的,而是由使用“天然”音乐的人完成。电影《2001:太空漫游》(1968)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种趋势。这部电影的音乐在根本上依赖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唱片收藏和特殊的音乐品味。年轻的一代,特别是新兴电影导演对音乐表现出了明显的折衷主义的态度,他们任性固执的在电影音乐中尝试各种创新。

三、观众群体和欣赏品味的转变

40年代,观众对电影的内容形式有了新的需求,西部片、歌舞片、浪漫喜剧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类型片还在继续,诸如反映社会现实的黑色电影的出现折射出观众欣赏品味的变化。50年代,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离开摄影棚,到真实的场景中去拍摄,“交响乐式的”、华丽的电影音乐显然不符合这种电影的需要,为了配合真实场地中所拍摄的新的类型的影片,对于音乐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同时,唱片产业的发展也引发了观众对音乐的期待,50年代,爵士乐的注入扩大了电影配乐的种类,美国观众的欣赏口味受到快速变化的流行音乐欣赏口味的推动,60年代,美国电影配乐在根本上得到了扩大和改变,60年代末大量的美国流行音乐尖利刺耳。被“称为”电影一代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明确了自己对于电影音乐的欣赏品味。

这种品味的转变并没有对控制好莱坞片场的大公司产生影响,反而让他们关注起了那些互相协调的“休闲部门”。好莱坞处理电影音乐的新方法与大公司们以电影制作进军多元化的休闲市场的意图极为吻合,这种处理电影音乐的新方法旨在脱离配乐,从而有效地利用“电影一代”青少年和年轻人的欣赏品味,使唱片业和电影原声带成为主要的新收入来源。

20世纪50、60年代电影音乐的变革与美国青少年欣赏品味的变化直接相关。而品味的变化也与种族相关。从历史上看,爵士乐是美国黑人为美国文化所做的伟大贡献之一。亨利•曼西尼成功地“漂白“了爵士乐的声调节奏,卡尔•帕金斯和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在50年代也曾经成功地让白人听众喜欢上了摇滚乐。因此有很多人,特别是南方人,将这两种音乐称为“种族音乐”。爵士乐和摇滚乐在美国黑人中的兴起意味着与“黑人音乐”相关的乐曲在60年代获得了美国主流唱片产业以及好莱坞的广泛认可。包括美国黑人在内的许多新生代音乐天才得到了培养并获得了突破性的机遇。资深的艾灵顿公爵在为《桃色血案》(1959)配乐后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可,但对于黑人作曲家来说,在好莱坞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则来自于昆西•琼斯为影片《典当商》所做的伟大作品。1967年,琼斯为两部电影《炎热的夜晚》和《冷血》进行了创作。尽管他为《炎热的夜晚》所做的主题曲赢得了普通观众的追捧,但评论家却更为关注他在《冷血》的表现,因为他在这部电影中将爵士乐配乐与令人深感不安的音乐语言进行了最为深入的融合。琼斯是60年代好莱坞作曲界的新星,他显示出了极大的灵活性以及对于尝试的开放性,同时也展现出了在形势所迫的情况下能够为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而甘愿放下姿态的能力。例如,《冷血》的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不喜欢琼斯创作的一段音乐,于是他让混音师杰克•索罗门删掉那段音乐。但索罗门在磁带上倒放了琼斯的创作,并决定以倒放的式将这段音乐作为两个流浪者走近受害者农舍时的伴奏曲。布鲁克斯和琼斯都对这个效果感到满意。3

四、美国本土音乐与外来作曲家的移民潮

一些美国音乐家在电影音乐中强烈加入了新的配乐类型——美国本土音乐,好莱坞还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作曲家。这些外国作曲家成为了60年代美国电影配乐的杰出代表。美国是移民国家,世界各国的移民不断涌入这块新大陆,好莱坞历来也有着移民成为主要作曲家的悠久传统。60年代中期,电影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外国电影作曲家浪潮。比如,英国作曲家约翰•巴里为从《诺博士》开始的007系列电影创作了极具市场价值的主题曲,使007系列《金手指》(1964)一片的音乐影响迅速达到了顶峰。它打破了单曲唱片销售记录。巴里采用完全不同的风格为《狮子与我》(1966)创作了歌曲,巴里与词作家唐•布莱克合作为这部完全在肯尼亚拍摄的引人入胜的动物电影创作了配乐,巴里也凭借该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拉罗斯•齐弗林生于阿根廷,经法国来到好莱坞并通过《辛辛那提少年》(1965,诺曼•杰威森)一片开始了创作生涯。两年后,他在《铁窗喋血》(1976,斯图尔特•罗森伯格)一片中的配乐赢得了广泛好评。另一位作曲家米歇尔•勒格朗成功地为法国影片《秋水伊人》(1964,雅克•德米)进行了配乐。这部影片的所有音乐场景变幻莫测,均发生在服装店以及法国的埃索加油站内。好莱坞正是通过这部电影发现了勒格朗。这部影片在向好莱坞音乐剧致敬的同时也保留了独特的高卢式天赋,它在国际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功立即吸引了美国电影产业的注意。不久后,勒格朗开始为好莱坞进行创作。他在整个60年代始终都是电影音乐的领军人物。另一位在60年代来到好莱坞并且对电影配乐产生巨大影响的作曲家是出生在美国的杰里•戈德史密斯。在开始创作生涯之初,戈德史密斯就乐于冒险,乐于违背故事的本质进行创作。他为由西德尼•波蒂埃主演的两部电影《野百合》(1963)和《再生缘》(1965)创作了音乐,也为约翰•弗兰肯海默的《脱胎换骨》(1966)进行了配乐。《脱胎换骨》是一部令人不安的心理片,结局悲伤无比,戈德史密斯为该片配置了有序宁静的音乐。但戈德史密斯在60年代最大的成功却是他为《人猿星球》(1968,弗兰克林•斯凡那)创作的震撼交响乐。该片的配乐好评如潮,电影业的高管们也对其大加赞扬。戈德史密斯的音乐被视为电影的绝对必要元素,对于导演斯凡那这部奇异幻想之作在票房上的成功居功至伟。

五、电影音乐风格的转向

50年代,就有一些电影使用了摇滚乐,比如《黑板丛林》(1955)以及《摇摆不停》(1956),但这两部片子的目标受众范围都过于狭窄,并且都被好莱坞主流边缘化了,鲜有一些影片中采用摇滚乐获得了欢迎,在当时也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但是时间却最终证明它们是完美超前的。60年代中后期,摇滚乐对于社会抗议活动显得愈发重要,摇滚乐被认定为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越来越多年轻的电影观众开始熟悉和欣赏这种电影音乐,于是为电影配备独特的音乐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做法促成了用流行音乐进行电影配乐的转变。好莱坞聘请摇滚音乐家为电影创作音乐,同时也购买此前已经录制的音乐的版权。《毕业生》是新好莱坞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种影片中,从头到位贯穿了大量的歌曲。这些歌曲构成了影片情节的独特基础。《寂静之声》的旋律贯穿了整部电影:歌曲的基本目的仍是强烈的叙事性,完全符合好莱坞的配乐传统。与经典好莱坞相比,《雌雄大盗》的乐曲风格完全不同,更加鲜明独特,但音乐主要还是用在了时间和地点的转换处,其主要作用也还是为了推动叙事。新好莱坞的另一部佳片《逍遥骑士》展示了由不同团体和人员所演奏的摇滚歌曲,这些歌曲构成了这部公路电影整体叙事动态的核心,这些歌曲被收录成音乐专辑,开创了电影配乐唱片化的趋势,电影制片人也因此从电影投资及收购的音乐版权中获得了巨大收益。《午夜牛郎》一片,虽然包括了复杂的情节和对话,但也为音乐的设置发挥了空间。

注释:

1.朱世达著.《当代美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29页.

2.(美)保罗·摩纳哥.《美国电影史1960-1969》.查理斯克里布纳的儿子,2001:131.

3.(美)保罗·摩纳哥.《美国电影史1960-1969》.查理斯克里布纳的儿子,2001:134-135.

[1](法)米歇尔·希翁著,克劳迪亚·高曼英 译.《电影,声音的艺术》(《film,a sound art》).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2](挪威)彼得·拉森著,聂新兰,王文斌译.《电影音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孙畅,中国戏曲学院,讲师,北京电影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唱片作曲家好莱坞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长大可当作曲家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坏唱片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一半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