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合
——传承与发展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模式

2016-03-11李旭鹏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041004中北大学030051

大众文艺 2016年16期
关键词:剧团剧目山西

李旭鹏 (山西师范大学 戏曲文物研究所 041004;中北大学 030051)

校企联合
——传承与发展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模式

李旭鹏 (山西师范大学 戏曲文物研究所 041004;中北大学 030051)

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保护,更应该传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校企联合培养戏曲专业人才的模式进行介绍分析,研究其对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并提出解决山西戏曲文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若干新途径,为传承与发展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新模式。

校企联合;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引言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一种由人在长期历史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特有的文化积淀,它是传递民族精神、延续民族文化的象征,在增强民族向心力、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通过,意味着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为国家法律,用法律保障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一举措对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山西是文化大省,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一,山西的历史文化在黄河文明的滋养、民族迁徙的传递、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下具有多样性和独有性,山西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流传。截止到2012年4月,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5个,省级301个,其中,传统戏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种,省级20种;在已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山西籍的共计72人,其中42人为戏曲的传承人。1但是,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远不止于这些,由于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同一化、经济转型发展的环境,使得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难以生存,传统技艺和传承人日渐凋零;同时由于政府和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合理的开发、滥用,使其遭到人为破坏。所以,我们不仅需要保护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对其传承与发展,因此,探索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对弘扬山西传统文化,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传统剧种日益减少

山西自古以来就有“戏曲摇篮”的美誉,是中国戏曲艺术发祥地之一。从地方戏的诞生开始,就承载着人民精神文明生活和一系列社会文化功能,按照方言、习俗、认同和审美方式划分,山西历史上共有53个剧种,并都有相当数量忠实观众。但是这些不同的剧种在当今社会生存能力普遍降低,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小剧种,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从整体来看,山西戏曲普遍衰落。不少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传统剧种演出空间急剧缩小,直接影响其生存空间,导致其消亡,如晋北的赛戏、晋南的锣鼓杂戏和晋东南的队戏等。

(二)民营剧团生存艰难

改革开放后,受到社会、文化和经济改革的影响,人民的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山西民营剧团在此环境中应运而生并达到一定规模。但是,政府各级部门在保护和推动戏曲团体发展中,通常将重心优先放在国有剧团上,忽视了民营剧团在民间文化的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和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作用,即便出台相关文化政策,受益者也总是国有剧团。这对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营剧团极为不利,使民营剧团生存艰难,而民营剧团—尤其是偏远地区剧团往往承载着濒临失传的地方小戏,长期以往,将导致珍贵戏种失传。

(三)传统剧目今日难寻

山西戏曲具有丰富的传统剧目资源。以“四大梆子”为例,其传统剧目资源业已过千。老艺术家曾经人均传承及演绎的剧目达到几十本。而如今大多剧团出演的传统剧目日渐稀少,不少年青一代表演艺术家对传统剧目的理解和演绎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不注重传统剧目的收集和整理,这样必然导致传统优秀剧目的流失,对山西戏曲的传承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四)前辈名家日渐凋零

在已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山西籍的共计72人,其中42人为戏曲传承人,之所以称之为传承人,是因为在其身上有传统戏曲的流传与继承。所以,戏曲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艺术保存在艺术家身上, 人在艺在, 人走艺亡。艺术的再培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目前,许多优秀剧目和技能后继无人。

三、校企联合为传承与发展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

(一)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模式的基本内涵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模式起源于美国,其背景是工业的发展要求高校输送人才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主要针对当时高校毕业实践能力相对较差,高校办学模式相对单一提出。基本涵义指学生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将学生着力培养为对社会有一定适应能力,具备其相关技能,并具有相应科研能力的人才。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培养适应社会、对企业有助益的应用型人才,符合教育基本规律这就是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三大特征。在中国的引进最早是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此之后,迅速普及于国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定位的大学。现在,国内学术界基本对校企联合概念达成共识,即我国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一的教育模式。2基本原则为产学研相结合,全体参与,校企双赢。实施方式为产学相联,定岗实践;目标为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生产实践相关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途径,山西戏曲行业的校企联合,就是指有相关专业设置的高校与各企事业戏曲剧团联合办学,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其对于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可行性。

(二)可行性分析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途径,山西戏曲行业的校企联合,就是指有相关专业设置的高校与各企事业戏曲剧团联合办学,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其对于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可行性。3

1.政府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戏曲非遗提供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戏曲专业人才模式从微观解释是高校和企业合作,但从宏观来说这种合作模式是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增加增强文化市场的人力资源输送,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做强第三产业基础。因此,山西政府相关文化部门作为文化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保障者,必将参与其中,为校企联合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与法律保证。而戏曲文化产业的发展则必然为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优质的土壤,提供有效的保障。

2.传承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艺业为戏曲非遗继承发展

在校企联合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在戏曲剧团的亲身实践中近距离学习优秀表演艺术家的经典剧目与绝技,在学习中又可以引入高校科研思维,共享高校信息、科研、人力资源,如图书馆、期刊数据库、实验室、高校与其他国际高校合作平台等。4使优秀传统戏曲剧目及技艺有了人数众多的学习者和传承者,尤其是高校戏曲专业学生,对戏曲本身有一定的基础和技能,可以在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戏曲。5

3.提高戏曲专业学生就业率为戏曲非遗输送人才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戏曲专业毕业生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如何进行就业和择业?是应该坚持自己所学相关专业还是另谋他路?自己所学专业能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导致出现这种自我认知不够和困惑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与社会相脱节,远远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有利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以及综合素质单一的问题,缓解就业难的矛盾,同时,也为戏曲行业输送了大量有实际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在产学研演各方面为山西戏曲非遗输送了新鲜血液。

四、典型案例分析

(一)中国戏曲学院的国内外企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

中国戏曲学院在校企联合的模式上更为广泛的联系了世界各国具有相关专业学校,搭建共同研发平台,同时与北京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办学,在舞美工程与剧场设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常年开展舞台美术工程与剧场建筑教学作品展,邀请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宾汉顿大学、智利杜克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共同参展,不仅研发新科技,同时在研究中国古戏台、剧场方面有着不俗的成绩。毕业学生大多从事舞美、剧场设计及古戏台研究,为戏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与当地剧团联合培养人才

2011年10月,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曲表演、舞蹈表演2个专业被确定为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各250万元。同时与安徽省著名院团和文化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共同探索戏曲、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培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需求的表演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转变培养方式,强化实践育人。探索出 “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两个专业还建立了由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文化行业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经过三年卓有成效的建设,两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保护和传承安徽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与山西省晋剧院联合培养人才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是培养山西地方戏曲文化艺术人才为特色的艺术高职院校,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为社会培养了近2万名艺术人才。而山西省晋剧院也是该省最大的艺术表演团体。晋剧院的艺术家们常年在戏剧学院担任教师,例如山西省内晋剧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爱爱、冀萍等。百分之九十的晋剧院演职人员毕业于戏剧学院,双方合作完成了《山西四大梆子交响演唱会》、《晋剧交响名家演唱会》等多部晚会。

五、校企联合为传承与发展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途径

(一)保护濒临失传剧种与剧目

上文提及,由于演出空间小、市场认知度不高、传统剧目后继无人等状况,导致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种与剧目濒临失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归结于鲜有专业戏曲人员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与传承,通常具有专业演出经验的人才理论高度缺乏,而一些研究者又很难同时具备演出经验,不能对其具有深刻的理解。校企联合下的戏曲专业学生可以很大程度的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校企联合培养的是产学研演四位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在实践方面,自身具备一定的表演技能,对戏曲剧种和剧目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借助学校戏曲研究者的培养、丰富的图书馆资源、知名学者的研究基础,可以对戏曲剧种和剧目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学术论文或文献资料的形式对濒临失传的剧中和剧目进行专题研究,保护现状的同时也为日后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研究基础,增强了濒临失传的剧种和剧目的传承性。

(二)增强民营剧团生存能力

校企联合的戏曲人才培养方法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解决学生就业和发展民营剧团为目的的模式,但从根本说,更是政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就表明,政府部门是校企联合模式的参与者也是推动者,势必将对此进行有效的关注和适当的推动,这样就使民营剧团有了更宽阔的发展途径和有力的支持。同时,高校为民营企业输送大量优秀戏曲人才,又可以借助高校的力量进行推广,大大增强了民营剧团的市场生存能力,对于传承和发展山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继承前辈名家戏曲艺业

建国以前,戏曲名家传承技艺的方式主要通过收徒培养,师徒关系建立在一种血缘、生存、盈利等基础上,技艺的传承是一种朴素和感性的过程,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文字记录。建国以后,戏曲行业作为人民精神文明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工作人员也有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国家建立了各戏曲单位,创作出一系列符合时代面貌的现代戏,传统的技艺和剧目演出机会少,传承度低,而拜师学艺也大多存在于爱好层面,很难系统学习传统技艺的精髓。在校企联合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下,可以通过高校聘请戏曲前辈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客座教授等具体方法,一方面增强学校专业能力、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戏曲前辈名家指导,学习并研究传统戏曲技艺,为未来传统技艺的再发展奠定基础。

注释:

1.陈美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以山西戏曲为例[J].中华戏曲,2011(1): 63-75

2.盛芹世,徐峰,李文慧,张朋越.校企联合培养应用性人才模式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4):28-29

3.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4-36

4.陈闻,彭雯,彭勇.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探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2):144-148

5.杜长胜,张文振.当代戏曲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论纲[J].戏曲艺术,2009(2):1-7

李旭鹏,山西师范大学博士在读,工作单位:中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经济学。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省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剧团剧目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舞台剧目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