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印为史,朱白古今
——印章至篆刻的历史流变之小概

2016-03-11王一开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2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6期
关键词:印谱印章篆刻

王一开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321000)

集印为史,朱白古今
——印章至篆刻的历史流变之小概

王一开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321000)

本文通过对“印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透过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先秦至明清时期“印文化”的发展视野,简要梳理“印文化”的历史流变脉络,并尝试进行小概归纳。

印文化;印章;篆刻

一、印文化之概念界定

“印文化”,意指为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涵盖“印章”“篆刻”“印学”的一门艺术。“印文化”一词虽为后起,在概念的界定上却涉及面极广,可包括以“印章”“篆刻”“印学”为中心,并由此进行衍生,进而发展出与之相关的诸多社会文化以及艺术现象。

以历史的角度而言,印文化的发展亦随着历史的脉络进行流变。宋元时期,文人篆刻兴起,印文化由此从印章发展至篆刻。先秦至唐代,印章的尚且属于匠人的制作层面,实用性质强,但是又略显匠气,其核心作用并不在于印章本身而在于其承载的客体意义。到了宋元至清末,随着文人士大夫介入,印章亦从制作转变为创作,此时印章的核心作用也转变为印章本身以及创作者这一主体意义,印学的概念就此形成。

这也可谓是一个由普罗功用向艺术创作及审美自觉的转变。

而如果要从印文化本身的发展史角度来看,那么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先秦”的萌芽发展,“汉、唐”的成熟稳定,“宋、元”的另辟蹊径,以及“明、清”的百花齐放。

二、印文化的历史流变

(一)先秦

印文化的开端即为印章的起源,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时期,从新时期时代布满纹饰以对陶器进行拍打以留下印痕的陶拍,再到盛于战国、变化丰富、种类繁多的古玺,印章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印面边框和文字体系的大体成型。

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陶拍还是玺印,印章在萌芽的最初,都可谓源自于实用功能。这一点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玺印为人际往来的凭证,曾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其他多项领域中,有最为常见的封泥、佩带、瓦当,也有较为繁复的殉葬、烙马、烙漆等,均有涉及。而古玺更是又分为官玺、私玺、吉语和肖形。到了秦灭六国后,则对印章的印材选择、形制规范、功能作用做出了更为细致、严格的规定,如,唯有皇帝之印可称之为“玺”,印材可用玉。除此之外,治下属臣和庶民之印则一律称之为“印”,印材范围亦只可用金、银、铜等。

也正是因为如此等级分明的规定,印章逐渐成为了权力的象征和符号,并由此衍生出官印、私印、图像印这三种大类别。

(二)汉、唐

两汉以及唐代,这一阶段是印章发展走向成熟稳定的时期,汉印在印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且也历来为篆刻家所重,其中,“缪篆”是主体,占了绝大多数。“缪篆”的出现,让印章在形体上呈现出平方匀整、笔势上转化为屈趣缠绕之感。清代谢景卿在《汉印分韵》中曾序曰:“秦书有八体,五曰摹印。汉时有六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缪篆固别有一体,屈曲填密,取纠缪之义,与隶相通,不尽与<说文>合。其损益、变化具有措意,不可磨灭,章法配合浑穆天成,不可思议。嗜古之士宝焉。”

李一氓则在《齐燕铭印谱叙》里说道:“中国治印这门学问,虽然大家都称颂秦汉,然秦汉治印的名家是谁?谁也不知道。那时亦无‘印普’。无非是这东西传世多了,好事之徒把它们收集在一起,推波助澜,因为字形的选定,排列的方法显出秦汉印的风格,这才给后来治印的篆刻家以极大的影响”。

到了唐代,官印的印面范围逐渐变大,在字体上倾向于笔画盘旋曲折、重重叠合的篆书,这种程式化的叠篆的盛行,使得印章趋于平庸化且板滞。

(三)宋、元

在宋代,官印与私印的发展呈现出两级分化的趋势,就艺术层面而言,官印板滞衰退,而私印则不然。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宋代的私印,在继承了汉印传统的同时,首次在局面上出现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印章更是随即广泛运用于收藏与鉴赏,这一局面的产生,为印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独特生机,开创了一条新的艺术路途,显示出了多元化和整体上升的发展趋势。

有鉴于此,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中曾说道:“由实用的印章逐步变成美术作品,那是唐以后的事。再进一步而成为一种专门学术,即印学,亦称篆刻学,更是近七、八百年的事”。

且沙孟海先生认为:“印学的形成,可以溯源到米芾”。称米芾为第一辈的印学家。也就是说,文人篆刻与印学研究这两个概念能在印文化史上留名,是自宋代米芾而始的。

发展至元代,元有赵孟顺、吾丘衍、王冕等。其中吾丘衍著有《学古编》,该书的主要部分《三十五举》是最早的系统性的有关印学概念的理论指导书籍,也正是这个原因,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中认定,赵孟頫和吾丘衍“可定为第二辈印学家”。而紧随其后的“第三辈印学家”是王冕,他首创花乳石为治印材料,扩大了印材范围,方便了篆刻的创作和印学的发展。

(四)明、清

篆刻发展至明、清,在章法上经历了一个从临摹汉印到多式化共进,又从多式化共进到个性化延伸的历程。在这一时期中,印人辈出,印谱大量出现,印学理论终被确立,印学与书画艺术交汇溶合,以及深入研究的学者四方云集,都为印文化的日益盛行奠定了坚实的历程基础。在印文化群星璀璨的明、清时期,明有何震、文彭、朱简、苏宣、汪关等。清有邓石如、丁敬、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其中,文彭、何震属于第四辈印学家,在印学史上影响深远。且明、清时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众多的篆刻家与印学家中,大多数都勤于辑录、编印、刊行印谱,最终均有自身的印论或印史研究留存于世。

这一阶段,印文化可谓如日方升。

由此,方去疾在《明清篆刻流派简述》《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亦云:“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自明代中叶到晚清这五百年的时间里,涌现了不少风格不同的流派。世传文彭为代表的吴门派,以何震为代表的徽派,以程邃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以邓石如为代表的邓派,还有泅水派、莆田派、扬州派、如皋派、云间派等”。可谓,流派纷呈,能人辈出。

[1]陈道义.近百年来印学研究之辩证发展[J].书法研究,2006 (4).

[2]黄悼.古代印论研究方法札记[J].文史杂志,1992(4).

[3]沙孟海.印学史[M].西汾印社出版社,2006.

[4]林乾良.孙品.世界印文化概说[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5]刘江.中国印章艺术史[M].西怜印社出版社,2005.

[6]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谱[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印谱印章篆刻
我们有印章咯
古意盎然说印谱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篆刻
特殊的“古籍”
印章
印谱:古籍中的另类收藏
小石山房集古印
大象的印章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