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融合社会工作创新模式思考

2016-03-10黄必庆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创新创业互联网+

摘要:“集市+互联网”产生了淘宝,“银行+互联网”开启了支付宝。“互联网+”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因“+”而激活的“信息能源”。文章从“互联网+”与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出发,考虑到“互联

网+”融合传统服务行业的创新驱动,对社会工作创新创业的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互联网+”融合社会工作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工作;创新创业;信息技术;传统行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8-000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08.00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作为传统服务行业的社会工作发展前景广阔,面临着创新升级。“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两者相加并不是简单的“+”,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催生发展成新的业态。

1 “互联网+”与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机会和使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首次提出这个政策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可以搭配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只要与互联网有机相“加”,就能够产生新的变化,开拓出崭新的巨大空间,比如教育和互联网相“加”发展了远程教育、在线教育;金融和互联网相“加”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养老保险就是采用O2O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导诊、就医、取药、出院结算全过程的信息服务,为社保机构、医院、药店提供了一体化的移动便捷支付服务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等;互联网+医疗也是用O2O模式将服务放至线上完成,包括预约、挂号、就医等,通过智能挂号既可以减少患者排队时间,又可以避免患者在短时间里集中涌向医院等候医生看病,这种“线上挂号、线下看病”的模式深受各大医院推广和群众欢迎。如今“互联网+”已普及到各民生领域,现已提升为国家级战略,未知远大于已知,产业延展也成为了一种潮流。

2 “互联网+”融合传统服务行业的创新效应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业态,它在当今市场经济生产要素配置中起着优化和集成的作用。如果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就能提升实体经济和公共服务的创新力和覆盖力。目前“互联网+”在传统服务领域使用最多的基本模式是O2O,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通过网络系统导购,把互联网与实体店完美对接,实现互联网落地。让消费者在享受线上优惠价格的同时,又可享受线下的贴身服务。这种创新驱动效应可让社会工作行业借助现行的O2O等模式,实现电子商务。把社会工作中的服务对象(案主)作为消费者,社工机构或社会工作者当作商家,通过“互联网+”这个信息能源,实现社工服务的线上求助(定购)线下服务(购买)管理信息化,还可借助O2O工具,建立“服务云平台”,延伸到自建、加盟的服务站点,给社工服务产业注入“互联网+”的基因。借助互联网连接智能的特性,可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社会服务项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在社会层面,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互联网+”益民服务成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我国互联网已拥有6.49亿用户,其中手机用户达5.57亿,渗透率达85.5%。“互联网+”为传统服务行业的创新创造了条件,融合后将会给公众服务带来更加快捷的服务。

3 社会工作创新创业的前景分析

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职业。社会工作包含青少年、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服务人群及家庭、学校、企业、医疗、司法、社区等服务机构。据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机构156.2万个,职工总数1197.6万人,固定资产总值为6810.2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0.9%。其中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智障与精神疾病服务机构261个、儿童收养救助服务机构803个、救助管理站1891个、其他收养机构196个等。有20243万人占总人口14.9%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9万人孤儿、18227个残疾人机构、25.2万个各类社区服务机构、54.7万个社会组织、28.9万个社会团体、25.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全国累计持证社会工作者158929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3522家、社会工作专业岗位11.39万个。近年来,社会工作行业大幅发展,这让有梦想、有意愿、有专业能力的社工人员有了广阔的创业平台。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传统的服务行业可通过复制“互联网+医疗”或“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或接入“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手机上的“社工之家”,可以更高效、便捷地为案主提供公共服务。可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提高社会工作效率,随时随地提供在线服务,降低案主服务成本,扩大社会资源的覆盖范围。

4 “互联网+”融合社会工作的创新模式

4.1 社会管理服务云平台系统

在各地民政开发和使用的最低生活保障系统、五保供养系统,医疗、临时、孤儿、自然灾害等救助管理,养老服务系统,社会组织信息、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服务、社会事务管理、双拥优抚等管理等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典型的SaaS架构,基于云平台,实现数据管理、存储、发布、决策、查询和统计等主要功能,满足民政业务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公众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社会服务。整合社会工作的内容与服务,构建社会管理服务云平台系统。设置服务项目清单,丰富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内容,细化具体救助、福利、服务等项目,包含就业、卫生、计生等扩充后的社会服务内容及社区、慈善、社会公益等社会服务类型扩展后的便民服务等。通过这个社会管理服务云平台,链接民政各系统留置的端口,对各系统运行状况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经过技术和服务团队的专业分析,可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关的社会服务信息,开展社会服务,反馈服务诉求。

4.2 社工个案管理微信平台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产品,通过微信传递信息。以O2O便利服务,通过线上线下推广,获取服务对象关注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社工机构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对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进而形成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也可建立微信社工号作为微信平台的延伸,设定服务号、订阅号、企业号,迅速连接上下游合作伙伴,适用于社工或案主出差移动办公,社工企业合作伙伴间的订单管理与工作协同,支撑个案服务,社工巡查与绩效评估等工作管理,简化管理流程,大幅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

4.3 社工服务智能化

推出“互联网+社工服务”。在提供传统救助等功能的基础上,与互联网的合作,链接“互联网+”产业形态,获取政府的“互联网+”政策支持或借助O2O,链接公用服务,将特殊群体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的服务项目设计成智能卡,内置具体的服务项目,甚至能监测他们的近况,满足服务对象个性化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比如可根据先进的定位技术接入到可穿戴设备,开启地图跟踪、电子眼监控等,可以和手机APP结合,提供手机定位与芯片定位之间的路线图,享有专人定位服务。社工通过手机可以实时监测服务对象的位置,一旦定位超出安全范围,无法识别到服务对象的位置,APP便发出警报。此外,智能卡还能将服务对象每日的服务情况数据传到云端,通过数据库分析,为各服务对象量身定制专业的社工服务。

4.4 APP社工资讯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APP作为一种手机移动终端,给手机电商带来的流量远远超过了传统互联网(PC端)的流量。由于便捷好用,更多用于互联网商业,如淘宝、腾讯、百度开发的应用平台都是APP模式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用户;另一方面借助O2O便利服务,下载APP,通过APP平台获取流量。建立社会工作数字化管理平台手机客户端APP(简称社工手机客户端),其主要内容有政策、社工救助、服务项目、收费和对象诉求等台账,设置“满意度评价”选项。登录后点开就能清楚看到购买服务指南、服务项目、社工信息等及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通过这个数字平台客户端,每个服务对象所有信息都在上面,想查什么,想办什么事,直接打开手机上的客户端即可。建立“社工云”信息系统,具备社工招募注册、服务记录异地转移接续、社工服务时长APP记录、生成唯一的社工服务证书等特色功能。

参考文献

[1]马海祥.运营运营O2O模式平台的准则[EB/OL].http://www.mahaixiang.cn/o2o/930.html.2014-11-23.

[2]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2013.

作者简介:黄必庆(1966-),男,福建惠安人,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民政局社会工作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

工作。

(责任编辑:黄银芳)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创新创业互联网+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