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乡逢简村

2016-03-10贾冬梅

躬耕 2016年2期
关键词:宗祠古桥祠堂

贾冬梅

逢简村位于顺德杏坛镇,陪同来的镇里的朋友介绍说,逢简是珠三角古老而典型的水乡风貌,自西汉起就有人在此生息,后来发展成一方集市,到唐朝已成为村落。这里人文气息异常浓厚,村中随处可见用来铺路或者搭建埠头石阶的石碑,碑铭上刻有诸如举人、进士第几名的字样。据说宋元以来,隐居到逢简的很多是士大夫家族,他们诗书传家,尊儒重教,古村崇尚读书的风气浓厚。元朝至明朝期间,出过很多读书入仕的人。小小村落出了不少进士、举人,曾有一家出了8个秀才3个翰林而被传为佳话。

桥是村的骨,水是村的魂。

桥多而古是逢简的特点,桥是村的风骨,水是村的灵魂,家家临水,处处卧桥。我们不经意走上一桥,举目而望,一水自前面绕着屋角而来,屋角是青灰色的,杨柳在墙角迎着,温柔地摆动着细腰。水极绿,绿得如青梅酒似的,看一眼,也会心醉。

由于是午间,游人不多,古朴的船静静地躺在如碧玉一般的水面,每个船上的红灯笼倒映在水面,与船影树影混叠在一起。微风一来,掀起阵阵涟漪,将倒影渲染成温润的水彩,透着一股子韵味,这就是天成的水彩画,再厉害的丹青妙手又如何能画出这水乡氤氲的风情呢?

我有点微醺,突然想起了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一首诗:“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有料到的时刻里出现。”而眼前的风景就如一个梦,就是在我没有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我在顺德居住近10年,可是我却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如水墨风情画一样的古村。而今天,它如一个美丽的梦出现在我的眼前,又如一首美丽的诗,闯进我的心里。

前行,又见一古桥,桥分三拱,青灰色的花岗岩写出岁月的沧桑,此桥为巨济桥。据《顺德县志》记载,巨济桥始建于宋代,为李仕修所建。李仕修为宋朝进士,官至朝奉大夫、浙江行省参政,后退官隐居在逢简,先后在逢简修桥五座。传说,他本来命里无子,有高人指点让他回乡修桥,他便在逢简修桥,每修一座,便生一个儿子,他先后修了五座桥,生了五个儿子,传为佳话。此桥为纵联砌置法,桥两边各有十二级石阶,桥栏两边各有望柱十四根,柱顶各有石狮子眺目远望,威猛古拙,与柔柔的河水刚柔相济,阴阳相合。此时,有一乌篷船从不远处如云一般顺水漂过来,给绿色的河道划出一道流畅的轨迹。眼看这船离桥越来越近,瞬间穿过桥孔,如微风拂过。古桥、古船、古巷、古祠、古树,构成一幅和谐美妙的岭南水乡图,我的心也随古船漂向远方……

眼前突然出现一古祠,雕栏画栋,古色古香,门庭大气,大门之上书“和之梁公祠”字样,大门左右闪耀一联:“汴水通渊源支流广大,梁园绕雨露奕叶绵长。”黑底金字,气势恢宏,闪耀古拙文雅的光彩。此处亦是杏坛书画院所在地。跨过门庭,一阵书香翰墨之气扑将过来,瞬间将我们一行裹在中间。眼见左边的厢房里,陈列了许多书法作品,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的墨宝,古拙简约,刚劲险绝,有板桥风骨。同行的少林君对此书颇为欣赏,托腮而赏,似有所悟,而他的着装是一件黑色的香云纱,与当下此处的青墙和书法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我快速按动快门,将这一画面收入镜头。

祠堂中庭,悬挂诸多水墨山水画。奇特的是,在水墨画的上面,保留许多文革时期所画的伟人头像,与这些水墨山水,同居一墙,却没有发现什么不当之处,反而觉得有一种别样的情趣。正中有一文官塑像,全身通体是黑,威严而坐,这就是逢简的梁氏始祖梁起,祖籍汴梁,官至岭南招讨使,因遭人陷害,辞官隐居逢简。右边厢房前有天井,上可观天。此时雨后转晴,漫天的白云,如飘逸的棉絮随风而荡,阳光从蓝天白云处射下天井,众人围着天井听逢简的老先生讲述逢简轶事,阳光落下,与四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眼见这祠堂之上,典型的岭南的装饰工艺,琉璃之瓦配上青砖之墙,彩色的灰塑砖雕,简约而富贵,此情此景,触动人的灵魂。

荡舟逢简,桥正云翔。

从祠堂出来,我们弃岸登舟,一路随波顺流。与岸上看风景完全不同,人在船上,船动景移,眼前的风景,如电影一般,从眼中慢慢闪过,人在船上坐,心在画中游。两岸是青砖灰瓦的建筑,在绿色的树丛中,忽隐忽现,岸上的人们满面春风,船上的人春风满面,互相致意,飘荡着朴实的民风。船从家家户户的门口而过,河道是古老的石头堆成,两岸是芭蕉杨柳,古榕青藤,还有那龙眼树荔枝树,果实挂满枝头。远处传来空灵的钟声,那是从村里的寺庙觉妙静院传来的,余音绕船,随着河水缓缓地流向远方。我想起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古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心中涌起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便仿照古人随口吟出:“逢简村中觉妙寺,午后钟声到客船。”

船继续前行,又见一石拱桥,三个石拱架起彩虹,青砖之上,是雕满花纹的桥廊,上书“明远”两字,石桥之上一片绿茵,如天边的云彩。我们的船向古桥划去,船上的灯笼在风中摇曳,如酒的春波在船后溅起温柔的浪花,我们的船在清波的浮托之上,向前滑行,一下钻入桥下圆拱。我感觉到石桥厚重的历史与沧桑的岁月一起向我走来,顿时升起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透过桥拱,风景又是一番别样的情趣,流畅的弧线,框住这一片水乡之韵,如铺开一块扇面国画,而我仿佛成了国画中的眼睛,看透了生命的内涵。

船到水口桥码头,几艘木船一字横在水面,岸边一棵硕大的古榕将浓荫洒在船上,并与木船一同在碧波中生起一池生动的倒影。码头是古老的青石板,几个游客在码头前合影,古树、古船、古榕,相映成趣,组成温馨生动而充满内涵的画面,顿生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我们弃舟上岸,便走入另一幅画中,古朴的青石板路,如厚重的历史铺在我们的脚下,我们踩着逢简的历史一路向前,右边是如绿丝绸似的河水,左边是古朴的镬耳古民居,大红的灯笼一路高挂,如热情的眼,红色的对联将古色之墙装扮得灵气十足。一路上,白墙墨影,舟光波影,古树青藤,白云飞翔,阳光缓缓地在古村移动,似流金一般洒在古道、古墙、古树、古船、古桥之上,渲染出一种天上人间的意境。

金鳌玉栋,宗祠闪耀。

前面又是一座古桥,与其他的古桥迥然不同的是,此桥通体呈红色,有丹霞气质,桥身上用篆书刻出"金鳌"二字。金鳌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700年),由清康熙年间太子的老师刘云汉所建。刘云汉是逢简人,有人形容他的才华如天边的彩霞,映红整个天空,足见其才华卓越。康熙曾授意刘云汉:“尔亦可返乡建一桥”,于是,刘云汉便回乡建了此桥,并根据禁宫西园中的“金鳌玉栋”桥之名,取名为“金鳌”桥。桥边有茂林修竹,绿色的竹叶与红色的桥身对比强烈。此时,天突然下雨,雨不大,但是很密,如银丝一般,古桥一下子笼罩在烟雨迷濛的细雨之中,增添了无限的诗意。恰在此时,有一妙龄女子撑伞从桥上经过,人移伞动,古桥飘逸,一幅生动的风景画便闪现在我们的眼前。我快速举起相机,将其凝固成一道永恒的风景。

一路前行,最终来到逢简刘氏大宗祠。大宗祠气势恢宏,一对红色的长联拉开宗祠历史的序幕,如一厚重的历史人文之书在我们的眼前打开,彰显了大宗祠的历史悠久、根基深远的内涵。早在明永乐十三年(1415),刘氏五世祖刘观成,便开始率领众族人尽心营建。经历了明天启年间、清嘉庆年间的重建、扩建,祠堂古朴端庄的风格、严谨完备的布局更臻成熟。这一所宗祠,正是逢简刘氏族人在此生息、繁衍、壮大的见证。走进宗祠,庄严肃穆,祠堂地势呈前低后高,寓意代代高升和三生万物之道家思想。一棵百年的鸡蛋花树,枝繁叶茂,花色如雪。阳光斜斜地射进祠堂,犹如闪现一道智慧之光,令人豁然开朗。祠堂现为顺德杏坛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左边展览馆展示本地龙舟文化,人龙舞,有大量的实物和照片,右边是龙舟说唱和永春拳展览室。宗祠里承载着逢简一带的深厚的人文底蕴,让人对逢简从视觉的美感走向历史的厚重,逢简,在我的心里又有了一次文化的升华。

从逢简回来,我写了一首短诗,以此作为此文的结尾吧:“简约的桥,如古老的彩虹,连接两岸的风光。一边是今日的繁华,一边是历史的歌谣。恬淡的风,如秋雁飞过逢简的天空。眼里尽是色彩斑斓的画意,心里尽是寂静无声的诗词。乌篷船,野渡无人,如羽毛浮在水面,红色的灯笼,如水乡的眼,赏尽两岸的花开花落,看惯古桥的流水春波。我曾在船上看风景,亦在石桥上赏烟雨青竹、才子佳人的往事。都随岁月远走,蝉鸣,一如既往,流水,一去不返。人生,如水面之风,瞬间拂过桥孔,只如惊鸿一瞥,不着一丝清痕。石桥上,你的出现是云一般的缘,匆匆过后,也许烟消云散,也许千年等待一回。”

猜你喜欢

宗祠古桥祠堂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梁家祠堂史话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慷慨宗祠祭先贤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祠堂,祠堂
书院、祠堂与湘学学统
探访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