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之搓法

2016-03-10刘高峰指导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5期
关键词:单式太紧经气

刘高峰 指导 张 缙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试论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之搓法

刘高峰 指导 张 缙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搓法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拇指指腹与食指第三节桡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持住针柄,如搓线之状朝一个方向连续360°的转针的方法。张缙教授从临床应用中得到启示,又结合古今诸多名家搓法经验,悟出了“实搓”和“虚搓”两种不同的搓法,提出了搓针成功的四项指标:“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捻之不转”、“气满自摇”。[1]他提出在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搓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单式手法,也是现在细毫针取气的最佳方法。他用搓法解决了细针无法取足经气的这一大难题。本文就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的搓法进行简要介绍,并对搓法操作的关键环节进行初步探讨。

张缙 搓法 实搓 虚搓 搓针成功的指标

张缙教授是国内外著名针灸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张缙教授穷其毕生精力研究中医针灸,致力于针刺手法研究、针灸古典文献《针灸大成》研究和经络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尤以精于针刺手法著称。张缙教授对针刺手法的研究代表性成果之一是“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二十四式单式手法”现已成为《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国家标准。

张缙教授通过对《内经》、《针经指南》、《金针赋》、《针灸聚英》、《针灸问对》、《针灸大成》、《针灸神书》等历史古籍中诸多单式手法和近代延安任作田氏、北京郑毓琳氏、郑魁山氏、上海陆瘦燕氏等单式手法进行研究、甄选、厘定、按韵对比、配对分组,形成二十四式单式手法:揣、爪、循、摄,摇、盘、捻、搓,进、退、提、插,刮、弹、飞、摩,动、推、颤、弩,按、扪、搜、拔。这套手法全系对古典手法的一次整合,使之排列有序,一改历史上全部单式手法单摆浮搁的局面,这套针刺手法概念明确,义界清楚,既有规定的术式,又有可变的范围,在主要手法上不仅有定性指标,而且有定量指标,既是传承又有创新。[2]

在诸多单式手法中,搓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3]也可以说“搓法”及其各项指标是各种手法一个不可逾越的基线。笔者有幸跟随张缙教授学习,老师耳提面命,深感老师手法之神妙。现将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之搓法作简要介绍。

1 搓法历史

搓法首见于元代的《针经指南》,其文说:“搓者,凡令病人觉热,向外卧针似搓线之状,勿转太紧;治寒而里卧针,依前转法,以为搓也”。[4]提出用搓法治疗疾病不可针转太紧。泉石心的《金针赋》提到了搓法的作用,即“搓而去病”,说明本法有促针感产生和加强针感的作用,临床中用搓法来激发经气以治疗疾病。《针灸问对》解释:“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疑为肌字之误)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气。”本法与捻转补泻中的左转为补,右转为泻的意义相同。向外卧针而搓,能行阳补阳,故令病人觉热。向里卧针而搓,能行阴补阴,故令病人觉凉。《针灸问对》更结合提插,插针推内以下阳,提针动伸而上阴,作用更为显著。此法之理与烧山火透天凉法有类似之处,宜相互参考[5][6]。明·万历的《针灸大成》提到搓法称之为“指搓”,是十二针法之一,也是下针八法之一。“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下入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指出搓法操作不当,容易肌肉缠针,还讲了如果操作不当导致肌肉紧张出现疼痛应当以摄法切之而缓解的做法,其言“指搓者,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有大痛之患。若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4]

2 张缙教授搓法精髓解析

在单式手法中搓法是最重要的手法之一,任作田氏用搓法取气“如搓线之状至得气为止”。陆瘦燕氏也是“结合搓法来催气”。搓法是张缙教授在针刺手法研究中的力作之一。他早年在搓针上栽过“跟头”,他当时理解搓法要连续360°的转针,直至把肌纤维缠到针上为止,然后带着肌纤维用力提、用力插。他用这种方法求热,热没求到,但每次出针时必然在针尖上带出被缠掉的肌纤维,一段时间后,他总觉得这是一种对腧穴破坏性的行针,看不到治疗上的特殊效果,反倒给患者增加了痛苦,用了不久,他就放弃了。后来读到汪机的《针灸问对》,书上说搓针时“切不可肥(疑为肌字之误)

肉缠针”,这才使他恍然大悟。

古代的毫针是合银质的粗毫针,或马衔铁制的粗毫针,比今天的不锈钢毫针可能要粗上几倍。欧风东渐以来,冶金业有了极大进步,国外开始倡导细针,说细针不痛,于是针越做越细。要用今天的细针取得足够的经气,首先应当找到明确显示得气充足的指标。因为想做好手法,必须先得得到足够的“徐而和”的经气,也叫谷气。经气少则不够用,经气超过了所需的量,就成了“紧而疾”的邪气。做手法的本身是要体现一个巧字,汉代手法专家郭玉说做手法是要“随气用巧”。取气不足时,这巧也就无用武之地。经过长期的摸索,张缙教授选用了《金针赋》上赤凤迎源里所说的“气满自摇”作标准,同时也把“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捻之不转”作参照的指标。要注意,所说的不出、不入、不转,不是纹丝不动的滞针,而是仅仅可动一丝,这个分寸要凭术者经验自行掌握。[7]

行搓法时必须速刺进针,力贯针中,力在针前,针随力入。搓针要一转360°,还要连续这样转针才叫“搓”,但有时转上两、三圈就出现肌肉缠针的先兆,不继续搓又达不到“气满自摇”的标准。[1]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张缙教授根据刘党真人《针灸神书》上,在搓针项下分“虚”、“实”的启示,悟出了“实搓”和“虚搓”两种不同的搓法。把针体每转360°的搓针叫“实搓”,把只用手指摩搓针柄,而针体不转动或稍动的摩搓方法叫“虚搓”。此“虚搓”针体虽然不转,但在虚搓时所形成的环形之力仍可沿针体下传到腧穴内。张缙教授把“实搓”比成看生物显微镜时的大螺旋调节,把“虚搓”则比成小螺旋的微调。这样,在病人身上能实搓则实搓,不能实搓则虚搓,实搓、虚搓交替进行,就较为容易的捕捉到“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捻之不转”、“气满自摇”搓针成功的四项指标。

张缙教授从文献整理研究中得到的启示,又结合临床上的使用,发展了搓法。使搓法成为凉热手法的根基。他将赤凤迎源由古代的粗针提插取气发展为用现在的“细针”搓针取气,从而解决了毫针的粗细之争,使赤凤迎源成为最好的飞针取凉的方法。一次成功的搓针,搓后腧穴内经气充盈,可将针体紧紧吸引住。针体出现自摇,穴内又有麻感,这是凉感出现前的最佳状态,此时用飞针手法多可使透天凉手法成功。[8]同样搓针取足经气后,针体出现自摇,穴内又有胀酸感时,此时重用押手,刺手向穴内推力可取热。

3 小结

搓法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单式手法。学会了搓法,凉热手法便可无师自通。笔者在恩师张缙教授的指导下,练习数月便掌握了搓法,进而学会了凉热手法。只要记住要领:速刺进针,将针向一个方向搓360°(搓针方向多为顺时针,亦可相反,但所有的按续动作亦需相反),实搓与虚搓交替,用力均匀勿转太紧,令人肌肉缠针。以及搓针成功的指标: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捻之不转,气满自摇。搓法并不难学,只要方法得当,勤加练习,人人都能学会。

[1] 张缙.练针的意义及二十四式单式手法[J].中国针灸,2014, 03:253-256.

[2] 谈太鹏,王顺.浅述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之揣法[J].中医学报,2015,08:1135-1136.

[3] 张缙.张缙教授针刺手法学术讲稿(内部资料)[G].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2002:26.

[4] 赵政.搓针法探微[J].上海针灸杂志,2014,01:78-79.

[5] 吴绍德,等.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M].第二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2

[6] 高忻洙,胡玲,等.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60.

[7] 张缙.针灸大成校释[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8] 尚艳杰.张缙教授针刺单式手法精要[J].中国针灸,2010,10:853-855.

(2016-09-29 收稿)

猜你喜欢

单式太紧经气
人体经脉养生律
单式万向铰链型膨胀节在烟气除尘管道上的应用
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安全着装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六阴经“经气”性质的探讨
从“经气双向循行”角度阐释人迎寸口脉法
雷人画语
太极拳“定式”与“连绵不断”的关系
单式三域增减记账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