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定西生态建设与畜牧经济发展
——甘肃草原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调查的分类研究

2016-03-10张平军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19期
关键词:定西畜牧业养殖

张平军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定西生态建设与畜牧经济发展
——甘肃草原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调查的分类研究

张平军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理气候特征明显,要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为发展舍饲养殖提供充足的饲料。加大标准化圈舍改造力度,加快推进舍饲养殖,积极培育后续产业,逐步实现封山禁牧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使生态保护与经济持续发展。要分类指导,实现畜草业的发展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突出草畜转化,建好山草甸产业带;加快牛羊新品种的引进及品种改良步伐,发展舍饲养殖,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品质和打造品牌为重点,提高产品附加值;以规范化养殖小区建设及畜禽标准化、规模化、无公害饲养为核心,提高畜草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畜草产业由养殖向标准化、工业化生产转变。

定西;生态环境;畜牧业;发展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通称“陇中”,北与兰州、白银市相连,东与平凉、天水市毗邻,南与陇南市接壤,西与甘南州、临夏州交界。全市辖安定区、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总人口300万人,总面积19 609 km2。定西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距兰州市仅98 km。陇海铁路和310、312、212、316国道穿境而过,特别是近年来,宝兰铁路复线的建成和兰定、兰临高速公路、平定高速公路、天定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定西“兰州门户”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定西干旱地区也是历史上的国家扶持的贫困地区,该地区的发展历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极大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定西历届领导班子紧密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定西以科学的发展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根据土地中适宜种植的有效元素和水的有效利用,因地制宜选择了以马铃薯、药材、种草养畜的农牧业结构调整,初步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生产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基地、西北最大的鲜切花及种球生产基地、甘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甘肃重要的畜草产业基地,基本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进步、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稳定解决的目标。

1 定西地区气候土地水生态资源状况

定西市位于甘肃的陇中盆地,属于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多变,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上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流水侵蚀强烈,黄土高原地面大部分都已被切割成为破碎的梁峁阡陵,成为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高原覆盖面积的9/10。定西市在气候上属于温和半湿润气候区向温和半干旱、温和干旱气候区的过渡带,该区域是雨养农业区,农、牧、林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极强。定西全市海拔1 640~3 941 m,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自然类型。整个市一区六县就有一区四县是干旱区,年降水量只有300 mm左右。定西地理气候特征明显,自北向南依次为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中部河谷川台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以渭河为界,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燥,年降雨量300~400 mm,年蒸发量高达1 600 mm以上,地表植被稀疏,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相当一部分地区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农作物的收成更是难以保证。南部高寒阴湿区,山地占到9成,山大沟深、土地坡度大、耕地瘠薄、利用率低,不下雨寸草难生,一下雨山洪肆虐,冻、旱、涝、雹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年降水量350~500 mm,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蒸发量高达1 400 mm以上。年平均温度7℃,无霜期100~160 d。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包括安定区和通渭、陇西、临洮三县和渭源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后者包括漳县、岷县两县和渭源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为南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近年在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建设中全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全市90%的坡耕地变成了梯田,68%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退耕还林3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5%。

2 生态环境建设与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定西近年在西部开发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发展中,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流域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部分区域水土流失已得到改善。一是早在1999年经地区编委批准、省建委办证挂牌成立了“定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院”,承担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及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任务。在水土保持科研推广方面承担水土流失规律、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及省上下达的陇中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农业生态资源优化模式研究及示范、沙棘良种引种选育与繁殖推广、应用土壤固化剂汇集雨水技术效益研究等。并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省林科所协作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与示范》项目,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协作进行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甘肃黄土高原流域生态水文学机制与区域生态重建模式研究》,这些项目对定水土流失及改善本区生态环境起到了技术上的关键作用。现定西有天然草场600多万亩,改良草地近10万亩。

二是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和以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及退牧还草、封山禁牧工作,推广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质量不断提高。

在林业建设中。定西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工程,据调查完成退耕还林53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77万亩、荒山造林131万亩、封山育林123万亩;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飞播造林9.3万亩、封山育林11.2万亩、森林管护221.5万亩;抓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大力营造混交林,发展乡土树种,完成造林28万亩;在绿色通道工程中,实施了900亩铁路绿化、1万亩公路绿化和300亩水利护岸绿化;并建成了15个采种基地和20个良种基地种苗工程。在实施水土保持中。以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和淤地坝建设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1 750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345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150座,加大机修梯田力度,低坡度山旱地全面实现梯田化,基本完成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治理,使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形成水土保持及水保生态系统保护保障体系。在植被保护中央行封山禁牧。在北部四县区一次性全面永久封禁979.63万亩,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为发展舍饲养殖提供充足的饲料;南三县林业重点工程区、天然林区、人工造林区、宜林荒山荒坡治理区、草场重度退化区和草原湿地保护区一次性封禁586.7万亩。加大标准化圈舍改造力度,加快推进舍饲养殖,积极培育后续产业,逐步实现封山禁牧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使生态保护与经济持续发展。

三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成效。定西市在畜牧业发展中全区畜禽饲养总量上升,畜牧业产值增加。畜禽饲养量和肉类总产量多年来位居首位,其中肉类人均占有量达38 kg,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 kg。现在畜牧业结构调整起步良好,全区草食畜发展驶入快车道。特别是肉牛育肥和奶牛饲养正成为新一轮养殖热点,临洮、渭源的肉牛育肥,定西、陇西的奶牛养殖各具特色,发展势头较猛。规模养殖迅猛发展,商品畜禽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全区规模养殖户占全区畜禽饲养总量的20%,并且规模养殖由过去的单家独户向专业村社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新格局,全区已形成专业养殖村社和四大片带的商品畜禽养殖基地。畜牧产业化进程加快,在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作用日益明显。据调查统计,全区目前有各类养殖协会在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增加畜牧业效益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组织形式。在全区广泛实施了以暖棚综合养殖、青贮氨化、牛羊快速育肥、良种畜禽引进为重点的畜牧科技推广工作。

3 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生态环境来看: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包括通渭、安定、临洮山区乡镇和陇西、渭源北部乡镇,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0%,人口占总人口的41%。区域内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了生态资源的困难。只有加快流域综合治理,以大力开展种草,特别是开展引种良种紫花苜蓿形成产业带,紫花苜蓿扎根深抗旱,在降雨200 mm区域可生长,含粗蛋白高是优质饲料,也可固土保水。

其次是畜牧养殖投入不足、草食畜比例低、专业化生产程度低。财政对畜牧业专项建设投资几乎为零,而每年的农业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等国家投资用于畜牧业方面的仅占到3%~5%;全区农户由于自身的经济基础脆弱,很难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到畜牧业建设中,因而畜牧经济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撑。草食畜比例低,适龄母畜比例小,草食畜良种化程度低,畜产品质量、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养殖规模小、形成专业化生产程度低。由于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仍然是该区养殖业的主体,所形成的有限的养殖基地规模小、总量不足,难以形成批量的、成大宗商品输出的畜禽规模养殖基地。由于受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加之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周期长、效益差,并使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加尖锐和突出。

再次是畜牧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畜种及畜群结构需进一步调整。由于长期忽视对天然草场的管护、改良和建设,加之南部地区一些地方不合理地利用草原,过牧滥牧严重,致使草场退化,产草量降低,鼠害严重;农区丰富的作物秸秆利用率尚不足30%;大家畜及羊只的品种改良进度趋缓,导致草食畜品种退化,生产能力提高不快。

第四是龙头企业运转困难,畜产品加工滞后、带动作用不足。已建立起的一些畜牧龙头企业因受债务沉重、机制不完善及市场波动等问题的困扰,在畜牧产业经营中举步维艰,因而龙头带动作用十分有限。畜产品加工滞后,缺乏精品产品。肉加工远远落后于生产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拳头产品、精品少,深加工产品更是缺乏,畜牧业生产链条长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缺乏带动性的专业批发市场,形不成规模营销优势,难以承受市场风浪的冲击。同时畜牧业由于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任凭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给畜牧业正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一些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及保障措施往往因得不到落实而流于形式。

4 分类指导加快生态与畜牧经济一体化发展

4.1 分类指导,实现畜草业的发展带动千家万户致富

突出草畜转化,建议以北四县为主重点抓好定北肉羊产业带;以洮河、渭河、关川河川沿地带和各县(区)城郊为主的洮渭河奶牛产业带;以岷县、漳县、陇西南部和渭源南部林缘地带以及临洮南部为主的定南肉牛产业带;以安定北部乡镇为主的紫花苜蓿产业带;以通渭陇阳、陇山、陇川为主的通渭红豆草产业带;以岷山种畜场,岷县麻子川、寺沟、禾驮、闾井等乡镇为主的岷山红三叶和岷山猫尾草产业带;以渭源、漳县、岷县、岷山种畜场草原和通渭鹿鹿山为主的浅山草甸产业带;加快牛羊新品种的引进及品种改良步伐,发展舍饲养殖,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品质和打造品牌为重点,提高产品附加值;以规范化养殖小区建设及畜禽标准化、规模化、无公害饲养为核心,提高畜草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培育品牌,提升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建好草肉精深加工区,推进草畜转化,促进畜草产业由养殖向标准化、工业化生产转变。

4.2 加快农村信贷改革破解资金紧缺和畜产品深加工两个难题

要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积极争项目、争投资,特别是要重点争取牛羊养殖大县、退牧还草、秸秆养畜示范县等一批投资大、带动强的大项目,力争国家和省上的项目资金上的增加。要千方百计筹措财政资金。积极争取市财政筹措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畜牧业发展。要继续整合扶贫整村推进、移地搬迁等项目资金重点向畜牧业建设倾斜,切实加大扶持力度。要巩固完善畜草产业信贷担保公司,解决贷款难的问题。要有小额信贷担保公司,要进一步巩固规范运作,加大担保贷款力度,切实解决发展资金困难。

4.3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要按照“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要求,认真抓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保障各项防控措施及时落实到位。要切实加强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疫情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应急管理等相关业务培训和演练,及时消除疫情隐患。要建设好动物防疫网络体系。要结合基层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抓好乡镇畜牧兽医站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市县兽医实验室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充分发挥其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要对辖区内规模养殖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动物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经营动物和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等场所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督检查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编辑:高真贞)

F624

A

1006-799X(2016)19-0040-03

张平军(1954-),男,甘肃陇南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问题,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定西畜牧业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映像畜牧业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