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研究述评

2016-03-09邵强军蔡小龙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石窟莫高窟纹样

邵强军,蔡小龙

(1.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2.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研究述评

邵强军1,蔡小龙2

(1.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2.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的研究现状作较为全面的梳理,发现学界在此领域所运用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主要有四种:考古类型学、社会学、艺术学和宗教学。在论述此四种研究方法的价值基础上,根据各方法的优劣,提出运用交叉学科及心理学、人类行为学等新方法对莫高窟装饰图案进行再探索。

莫高窟;装饰图案; 艺术研究

莫高窟开凿在敦煌东南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崖面南北长一千余米,高十余丈。目前莫高窟共发现735个洞窟,其中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在这492个石窟中,装饰图案是该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犹如一条精美的纽带,将石窟建筑、塑像和壁画联结成一个风格统一的整体。这些绚丽多彩的装饰图案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以下三部分:“(1)石窟建筑装饰。其中有:窟顶‘平棋’‘人字坡’‘藻井’,佛龛‘龛楣’,佛床‘壸门’,窟檐屋架,铺地花砖等装饰。(2)窟内壁画装饰。其中有:联接各部分壁画的边饰,人物服饰,经变画中的建筑和器物装饰等。(3)塑像服饰及佛背光装饰等。”[1]并且,历经千余年的图案发展脉络清晰、承继关系明确。常沙娜先生将敦煌装饰图案按其发展变化的特征划分为:“敦煌早期(十六国至北周)、中期(隋、唐)、晚期(五代、宋、西夏、元)三个时期。”[2]可称得上当今保存最为丰富的一部装饰艺术图典。

以下就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艺术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以便学界进一步推进此方面的研究。

一、图案概述和考古类型学研究

早在20世纪50年代,王履祥的《略谈敦煌的图案艺术》[3]、劳干的《千佛洞壁画图案的分析》[4]、金维诺的《智慧的花朵——谈敦煌图案的艺术成就》[5]等文章,较早涉及研究莫高窟装饰图案,他们对敦煌图案的宏观叙述和把控,可以说对此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敦煌图案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关友惠的《敦煌莫高窟早期图案纹饰》[6]等文,以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莫高窟的装饰图案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归纳和总结,为后学在此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稍后,薄小莹的《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7]一文,也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进行了整理,其在关友惠图案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期,共分出九期十段,而且还探讨了流行纹样的大量出现与历史的关系。

使用考古类型学对敦煌装饰图案进行研究,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可据此对石窟进行分期断代。由于石窟艺术多数没有明确的纪年,通过对纹样的归类整理,可发现图案之间的变化规律,而每一时期的图案都各有其细微的变化或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为石窟年代的判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当然,这种研究方法非常繁琐,并且其目的主要是为其他学科服务,从而失去对图案本体的研究,显现出类型分析研究的缺陷。

二、图案的社会文化研究

看似不起眼的装饰图案,除了最基本的装饰功能外,也能透露出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姜伯勤的《敦煌与波斯》[8]和《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9]二文,前者论述了敦煌图案与波斯间的关系,后者考证了敦煌图案与粟特间的关系。刘波的《敦煌与阿姆河流派美术图案纹样比较研究》[10]一文,讨论了敦煌美术装饰图案中的外来影响问题。小山满的《敦煌隋唐纹样之与龙门古阳洞》[11],通过比较阐述了龙门与敦煌图案纹样的地区性差异。赵声良的《天国的装饰——敦煌早期石窟装饰艺术研究之一》[12],通过比较印度、中亚等地的佛教艺术,探讨了敦煌石窟藻井图案、忍冬纹样、天宫建筑及天人等形象的特征及样式源流等问题。卢秀文的《供养人服饰图案与中西文化交流》[13],探讨了背光纹样的特点及其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陈振旺的《莫高窟隋唐图案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14],从隋唐图案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及吐蕃占领时期的图案历史演变,探究了其与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等问题。

装饰性极强的敦煌图案是千余年来民俗文化、地区文化、中外文化不断交流与融汇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对纹样题材、来源、意义等方面的探索,可明确不同纹样从哪里产生,又流布到了哪里,代表着怎样的象征意义。这其中会涉及艺术样式的互相影响、宗教文化的互相碰撞、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等。比如来自波斯的连珠纹,在敦煌以及中原内地使用就非常广泛,可见中国文化与波斯文化间的密切交流,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三、图案的艺术学研究

从艺术学的角度对敦煌图案的研究其成果是最多的,这也是对装饰图案艺术本体进行的研究。如关友惠的《莫高窟唐代图案结构分析》[15]等文,从人字坡装饰图案、平棋装饰图案等,说明了敦煌各代图案的风格特点和组织结构。霍秀峰的《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16],从构成、色彩、作用及意义方面探讨了敦煌唐代的卷草纹。大卫·辛马斯特的《三兔、四人、六马及其他装饰图案》[17]一文,探讨了“三兔共耳”这种特殊而又巧妙的图案构成形式等问题。高阳的《浅析敦煌西魏时期装饰色彩特征》[18],从色彩布局搭配、色彩描绘手法、色彩装饰艺术效果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总结敦煌西魏时期装饰色彩的美学风格。刘珂艳《敦煌莫高窟早期石窟装饰图案分析》[19],从艺术的视角对莫高窟北凉、北魏、西魏和北周的图案,从装饰题材、纹样组织、色彩运用及表现手法四个方面论述了早期图案的特征。李敏《敦煌北朝龛楣图案演变及其装饰特征》[20]等文,同样从艺术的视角对早期图案,从纹样形态、图案构成、装饰特征、装饰风格等方面作了探讨。邵强军《敦煌莫高窟人字坡装饰图案探析》[21],从人字坡图案的组织结构、色彩等方面作了比较分析,总结了早期装饰图案艺术表现的规律和特征。

还有从敦煌图案美学层面的讨论,如林春美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缠枝与团花——从汉、唐美学思潮谈西来图式的汉化》[22],以美学思想为切入点,说明了西来图式的汉化问题。姚君喜的《敦煌图案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23],对图案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等。

图案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对它的研究首先应当是使用艺术学的方法,从研究的现状来看,也证明了这种研究趋势。注重对艺术本体的研究,有助于艺术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对艺术理论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研究中多使用西方艺术理论,比如图案的组织结构、形式构成、色彩构成等。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来研究中国古代敦煌艺术,该研究方法是否完全可取,当有所反思。

四、图案的宗教学研究

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作为石窟艺术中的一部分,其必然蕴含着宗教属性。对莫高窟装饰图案佛教象征意义和功能的挖掘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然而目前在此方面的成绩还比较少。像郭俊叶的《敦煌火珠图像探微》[24],就从宗教的视角切入,查证相关佛教典籍,探讨了壁画中的各种火珠纹的佛教功能和象征意义。顾虹和卢秀文的《莫高窟与克孜尔佛教造像背光比较研究》[25],也从宗教的角度,探讨了背光的象征意义和佛教思想。邵强军《从宫殿到石窟:莫高窟早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变迁》[26],对敦煌莫高窟平棋装饰图案除了艺术构成方面的探讨外,也在尝试着图案宗教功能方面的探索。

装饰图案在敦煌石窟中占有很大比例,它除了对石窟进行美化和装饰外,还有宗教意义。比如人字坡中的菩萨手持莲花图案,表现的是持莲供养菩萨;藻井中心的大圆莲花,表现的是净土世界等。目前,学界在图案宗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然而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界需要不断加强研究的领域。

五、图册的整理与临摹

对敦煌装饰图案以图册的方式进行整理和汇总,极大地方便了本领域的研究工作。图册主要呈现出两类,一类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集结成册,另一类是以绘画临摹的形式编绘成册。第一类如樊锦诗主编的《敦煌图案摹本》[27],以摄影图片资料对敦煌北凉至西夏历代装饰纹样做了分类汇总整理。关友惠《敦煌石窟全集·图案卷》[28],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敦煌装饰图案艺术。这种采用摄影图片集结而成的图册,能忠实地反映图案的原始面貌,这对科学地研究敦煌图案有很大价值。另一类如刘庆孝、诸葛凯编绘的《敦煌装饰图案》[29],是较早对敦煌有代表性的图案进行临摹整理的图册。欧阳琳、史苇湘、史敦宇编绘《敦煌图案集》[30],则以黑白线描的形式对敦煌图案进行了编绘整理。目前对敦煌图案的临摹整理工作成绩最卓著者,当属常沙娜先生。其主要有三部成果:《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31]《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32]《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续编)》[33]。这些著作的面世,得益于在常沙娜的指导带领下,很多文化工作者用了多年时间,对敦煌石窟中有关建筑、壁画、彩塑等各类装饰图案,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临摹与整理工作,忠实客观地表现了敦煌装饰图案的纹样造型、色彩、特征、规律,较为全面地再现了敦煌装饰图案的面貌。这项工作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对敦煌装饰图案艺术的文化传承,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对开发本民族现代文化产品的启迪与参考意义良多。

总体而言,在对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的研究中,考古类型学和艺术学方面的研究比重较大,社会文化方面次之,而在宗教学方面最少,此方面是需要加强的。另外,如何对装饰图案艺术进行整体研究,即把图案置于石窟内,同它所在的空间位置关联起来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图片或局部壁画在原始环境下的原态功能和意义,以避免仅拿图片资料碎片研究的缺陷,这方面也是需要注意的。运用人类行为学和心理学,对装饰图案所绘位置同信徒间互动关系作分析,以进一步阐明装饰图案艺术与供养人间的密切关系,这种新视角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对宗教艺术的视觉流程和审美习惯的探索,以及分析宗教绘画和传统绘画在视觉传达上的异同等,都将是需要特别关注和探索的新问题。

敦煌石窟图案历时千余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对敦煌装饰图案艺术的研究,不但在中国装饰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且在整个人类装饰艺术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从传统中继承和发展创新当代装饰图案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来自异国他乡的图案艺术同中国内地传统艺术融合、发展、演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敦煌装饰图案。这些图案有少数见于历史文献的记载,或在考古资料中依稀可辨,也有部分是前所未见的——既是研究古代图案的珍贵资料,也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且可资参考的纹样数据。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艺术是印度、西域、中原和本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元素不但形态美观,而且富有宗教色彩。其与石窟建筑之间的关系及自身的风格特征,对于现代建筑装饰乃至服装染织、工业产品、视觉传达等装饰图案设计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如何在现代装饰图案设计中传承和融入民族特色的精髓,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图案艺术,将对现实社会装饰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1]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0.

[2]周志.图案的意义——常沙娜师生访谈录[J],装饰,2005(4): 94.

[3]王履祥.略谈敦煌的图案艺术[J].艺术生活,1954(4):47-50.

[4]劳干.千佛洞壁画图案的分析[J].中国美术论集,1956(2):38-43.

[5]金维诺.智慧的花朵——谈敦煌图案的艺术成就[J].文物参考资料,1956(8):5-7.

[6]关友惠.敦煌莫高窟早期图案纹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101-107.

[7]薄小莹.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M]//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5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0-112.

[8] 姜伯勤.敦煌与波斯[J].敦煌研究,1990(3):1-15.

[9] 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67.

[10]刘波.敦煌与阿姆河流派美术图案纹样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2000(3):25-36.

[11]小山满.敦煌隋唐纹样之与龙门古阳洞[C]//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百年:石窟考古卷,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121-133.

[12]赵声良.天国的装饰——敦煌早期石窟装饰艺术研究之一[J].装饰,2008(6):28-33.

[13] 卢秀文.供养人服饰图案与中西文化交流》[J].龟兹学研究:第五辑.2012: 384-399.

[14] 陈振旺.莫高窟隋唐图案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44-150.

[15]关友惠.莫高窟唐代图案结构分析[C]//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73-111.

[16]霍秀峰.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J].敦煌研究,1997(3):95-101.

[17]大卫·辛马斯特.三兔、四人、六马及其他装饰图案[C]//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32-737.

[18]高阳.浅析敦煌西魏时期装饰色彩特征[J].流行色,2015(12):136-139.

[19]刘珂艳.敦煌莫高窟早期石窟装饰图案分析[J].艺术百家,2009(4):111-121.

[20]李敏.敦煌北朝龛楣图案演变及其装饰特征[J].敦煌研究,2011(3):55-51.

[21]邵强军.敦煌莫高窟人字坡装饰图案探析[J].山西档案,2012(2):26-32..

[22]林春美.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缠枝与团花——从汉、唐美学思潮谈西来图式的汉化[C]//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42-459.

[23]姚君喜.敦煌图案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1):332-334.

[24]郭俊叶.敦煌火珠图像探微[J].敦煌研究,2001(4):43-49.

[25] 顾虹,卢秀文.莫高窟与克孜尔佛教造像背光比较研究[J].敦煌学辑刊,2014(4): 119-126.

[26]邵强军.从宫殿到石窟:莫高窟早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变迁[J].敦煌学辑刊,2016(1):100-109.

[27]樊锦诗.敦煌图案摹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8]关友惠.敦煌石窟全集·图案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9]刘庆孝,诸葛凯.敦煌装饰图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30]欧阳琳,史苇湘,史敦宇.敦煌图案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31 ]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2]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3]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续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张亚君]

2016-09-0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展示服务系统及应用示范”(2013BAH40F02)。

邵强军(1988- ),男,甘肃天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敦煌石窟艺术。

K879.21

A

1008-4630(2016)06-0007-04

猜你喜欢

石窟莫高窟纹样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夜宿石窟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夜宿石窟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