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BR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2016-03-09李雁马国武吉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2期
关键词:组织学种植体胶原

李雁 马国武 吉东

GBR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李雁 马国武 吉东

目的对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的组织学进行研究。方法8条健康雄性杂种犬,拔除其双侧下颌前磨牙,将种植钉植入,于颊侧选取骨缺损区,并植入1:2、2:1颗粒状自体骨和Bio-oss复合物。将钛膜覆盖于左侧(钛膜组),BioGide钛覆盖于右侧(胶原膜组),术后6个月处死杂种犬,并对颌骨进行X光片拍摄,分析组织学免疫组化。结果钛膜组的骨-植入体接触率(BIC)和种植体周围骨面积(BA)略低于胶原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比例组的BA为(81.45±8.27)%、BIC为(84.64±7.61)mm2,均高于1:2比例组的(73.19±10.42)%、(75.47±9.89)mm2(P<0.05)。结论植骨材料联合BioGide膜、钛膜均可有效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相对而言,钛膜虽易暴露、操作难度较大,但具有稳定的空间维持能力,且2:1比例的效果较显著。

种植体周骨缺损;引导骨组织再生术;组织学;钛膜

种植区的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种植是否成功,当植入种植体后,容易发生骨板过薄、种植体颈部裂开性骨缺损等现象,影响其种植效果[1,2]。本研究对GBR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的组织学实施进一步探讨,现将报告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由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8条健康杂种犬,雄性,编号。体重11~16 kg,平均体重(13.89± 1.65)kg;犬龄13~19个月,平均犬龄(15.47±2.11)个月。

1.2 方法

1.2.1 实验仪器及器材 种植机、种植钉及钛膜、Ⅰ型胶原与骨钙素小鼠抗狗单克隆Ab、生物素化兔抗小鼠免疫球蛋白G(IgG)、DAB显色试剂盒、即用型SABC试剂盒、切片机、偏振光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多功能显微镜。

1.2.2 实验方法

1.2.2.1 建立模型 于全身麻醉下拔除实验犬双侧下颌前磨牙P1~P4,缝合。3个月后作梯形切口于颊侧与牙槽脊顶,将粘骨膜进行钝性分离,植入种植钉。于颊侧选取骨缺损区,大小为3mm×2mm×1.5mm,并植入1:2、2:1颗粒状自体骨和Bio-oss复合物,iBio-oss(参照),按压成型。将钛膜覆盖于左侧(钛膜组),BioGide钛覆盖于右侧(胶原膜组),完全复位粘骨膜瓣后,严密缝合,术后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6个月将杂种犬处死,并对颌骨进行X光片拍摄,将软组织剥离,采用电锯将下颌骨切割成骨块,共获得64块带种植钉的骨块。借助金刚砂分割器将多余组织去除,并放入10%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进行固定。

1.2.2.2 制作组织标本 将64块带种植钉的骨块分为薄切片组、磨片组,措施如下:固定→梯度酒精脱水→侵润、包埋→制作磨片与切片→磨片染色、观察分析→Goldner’s 三色法→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SABC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图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硬组织磨片组织形态学分析 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成熟骨呈蓝褐色、新生骨呈蓝色、血管结缔组织呈淡黄色、Bio-oss呈褐色。

2.2 不同膜组BA、BIC比较 钛膜组的BIC和BA略低于胶原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同比例组BA、BIC比较 2:1比例组的BA、BIC高于1:2比例组(P<0.05)。见表2。

表1 不同膜组BA、BIC比较(±s)

表1 不同膜组BA、BIC比较(±s)

注:与钛膜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BIC(%) BA(mm2)钛膜组 8 73.45±10.03 77.95±11.08胶原膜组 8 80.83±9.56a 79.41±8.98a

表2 不同比例组BA、BIC比较(±s)

表2 不同比例组BA、BIC比较(±s)

注:与1:2比例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BIC(%) BA(mm2) 1:2比例组 16 73.19±10.42 75.47±9.89 2:1比例组 16 81.45±8.27a 84.64±7.61a

3 讨论

在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骨移植材料与GBR技术联合应用得到临床种植广泛应用。以膜的空间维持能力及强度来看,钛膜存在良好的空间维持能力,而胶原膜容易塌陷;就膜的并发症、稳定性而言,胶原膜黏附性较好,而钛膜感染、暴露风险较大,且其一旦暴露,可增大软组织附着难度,导致暴露面积增大,引发植骨材料吸收剂感染[3]。

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1比例的骨整合效果更明显。Ⅰ型胶原属于成纤维胶原,是骨改建及骨形成的标记,通过测定其合成可有效检测骨形成。

综上所述,植骨材料联合BioGide膜、钛膜均可有效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相对而言,钛膜虽易暴露、操作难度较大,但具有稳定的空间维持能力,且2:1比例的效果较显著。

[1]雍苓,黄仕禄,刘洪,等.不同骨缺损类型牙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医用生物力学,2016,31(2):148-153.

[2]朱彪,刘静,赵刚,等.以同种异体BMMSCs为基础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种植区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6,32(3):157-162.

[3]王程越,赵远,杨曼,等.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同期种植体植入的实验研究 .口腔医学,2016,36(1):12-1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128

2016-10-13]

116001 大连友谊医院 口腔科(李雁);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马国武);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吉东)

李雁

猜你喜欢

组织学种植体胶原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胶原特性及其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L-2、IFN-γ、IL-4、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OSSTELL MENTOR评价OSSTEM-TSⅢ种植体骨结合效果的临床观察
红蓝光联合胶原贴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葛根素对大鼠受损颈总动脉MMP-2和Ⅳ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