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审美视域中管窥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之意义

2016-03-08张婧婧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民族音乐

张婧婧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从审美视域中管窥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之意义

张婧婧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钢琴音乐传入中国发展至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在搜集整理中国钢琴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贯穿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脉络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运用,民族音乐及传统审美特征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论文在整理中国传统审美命题“气”和“韵”的基础上,对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审美意义及传播价值得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关键词:民族音乐;审美意义;传播价值

钢琴音乐作为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诞生发展到现在的 300多年中为我们孕育了众多优秀的作曲家、凝结了无数部钢琴音乐作品的结晶。然而在对钢琴音乐发展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后人在继承和创新前人钢琴文化的同时揉合了大量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元素,在提高钢琴演奏技法的同时,也为本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笔者认为,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是其钢琴音乐发展的视角之所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亦是如此。笔者拟从中国传统审美命题中的“气”和“韵”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独有审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民族钢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传播张力。

一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命题之“气”和“韵”

“气”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包含着中国传统“和”的思想,被当时儒、道等各家学说所吸纳,在其长期的运用和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如《朱子语类》中语“有理而后有气,有气而后有情”。也就是说,情感产生的前提便是“气”的具备,无论“气”在中国古典哲学里有着怎样宽泛的概念,有一点都可以确定,它贯穿于音乐家生理上的生命力和创作演奏的气质和品格,我们可以从任何演奏技术中窥探到他们的精神气质和内心品格。[1]

“气韵”在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尤为重要。清苏景在其《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中曾道:“弹琴要调气,气者与声者合并而出者也……音调先熟於心,呼吸直通於指,气调则神暇,一切局脊之态自无矣。”由此,“气”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命题之一。在这种传统审美命题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族钢琴音乐形成了我国独具韵味的特色,如《夕阳箫鼓》中对演奏者调气的要求,对弹奏时全曲贯气的要求,再如《二泉映月》中对二胡连贯气息的把握等等,无不贯穿了中国“气”这一审美特征。

“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典型的美学范畴之一,同“气”一样,被用于中国各类艺术的发展和要求中。它是一种审美属性,不依附于当时的政治和道德,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存在于作品的创作和鉴赏中。如北宋美学家范温在其《潜溪诗眼》中所言:“韵,有余意之谓韵,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

“韵”这一传统审美标准在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于艺术形象与神韵的统一。钢琴作品想要传达出作曲家凝结在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演奏者就必须把握好作品的神韵,给听众提供有力而丰富的想象空间。“韵”这一传统审美思想在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中的运用可谓淋漓尽致,如空拍、散拍的运用,对各种民间乐器音色的模仿等等,都使得我国民族钢琴音乐流露出中华民族独有的韵味,例如《夕阳箫鼓》中节奏散拍和切分的使用,音响上的空白效果给听众营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韵味。

笔者在对我国民族钢琴音乐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的民族钢琴曲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传统的民间音乐改变而成的,还有一部分则是通过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而创作等等,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民族钢琴音乐,“气”和“韵”这两个重要的传统审美命题都贯穿于它们创作和演奏的始终,而在这些传统审美命题下发展起来的民族钢琴音乐不仅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审美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 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独特审美价值

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创作在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下尤为注重乐曲意境的表达,曲子的情感太过直白则会破坏作品的意境美,因而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作品中,虽然在和声、曲式结构等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气息,但它们包含的鲜明的民族审美意蕴则使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笔者将其总结为标题的诗意美、旋律的线性美、织体的横向美、结构的哲学美以及音色的民族美五点。[2]

(一)独特审美价值体现之一——标题的诗意美

标题音乐的出现并非为东方中国所独有,然而注重富有写意性标题的却以中国最为突出。在搜集整理中国民族钢琴音乐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发现,传统乐曲的标题性写作特点被沿用到民族钢琴的创作中,而透过这些富有诗意的标题,人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诗意所传达出来的意境美。如:《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百鸟朝凤》、《牧童短笛》、《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夕阳箫鼓》、《高山流水》……这些标题的设定不仅为欣赏者提供了丰富遐想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中华民族特有的写意性的诗意美感。

例如根据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的钢琴曲,作曲家根据自己的音乐喜好和才能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合奏曲等不同形式,而在标题的设定上也引起一定的争议,笔者赞同审美个体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效果,也赞同标题的设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欣赏者自由想象的空间,但笔者更多赞同的是这些富有诗意性标题所带来的独特美感。通过《二泉映月》的标题,我们能够对音乐当时的画面情景有较为详尽的想象和描述,同时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更能够体会作曲家借景抒情、以物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寄托。

(二)独特审美价值体现之二——旋律的线性美

同西方具有严格的和声框架的作曲原则不同,中国传统审美更为注重意境和韵味的追求,因而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旋律也多呈线性的横向发展,如同标题的诗意美一样,旋律的发展同样具有抑扬顿挫、缓缓讲述的语言特点。如《梅花三弄》,作者通过对梅花三次不同形态和场景的描写,道出梅花坚韧、高傲的特性和品格。而通过钢琴改编之后的《梅花三弄》,不仅在旋律线条上保留了横向发展的特点,还加入了钢琴的颤音、倚音及滑音等技巧丰富了对梅花品性特点的歌颂和描述,使得和声音响更为丰满,通过音符对梅花高贵、不畏严寒品格的描述,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人民不畏艰难、勇于面对挫折的精神和品质。

(三)独特审美价值体现之三——织体的横向美

虽然在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大量借鉴了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的五声性音阶调式的特点,作曲家们在纵向和声与横向旋律线条之间寻求平衡感,这一探索的结果使得这些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钢琴曲不仅反映了时代发展的特征,更保持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五声性调式的韵味和风格,这在改编的中国钢琴音乐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如《夕阳箫鼓》中,作曲家在织体写作时没有直接采用三和弦的手法,而是通过运用空出五度根音旋律的原位和弦来代替三和弦,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保留了五声织体的结构特征,也使得大自然的宁静与安静的音乐色彩高度相融,从而给听众带来了直观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四)独特审美价值体现之四——结构的哲学美

曲式结构是钢琴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之初,大多借鉴西方的音乐曲式结构,及有严格的和声进行和结构布局。而随着钢琴音乐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作曲家们日益发现,这种完全搬照西方作曲结构的创作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钢琴发展需要。首先,它与中国传统的线性旋律思维不相吻合;其次,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中国审美受众对线性旋律发展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寻求具有中国风味钢琴创作的道路上,作曲家通过对民间乐曲的改编和创作开辟了具有中国性的钢琴音乐,不仅保留了围绕主旋律进行变奏发展的线性思维,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精神。

(五)独特审美价值体现之五——音色的民族美

中国民族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民间音色的韵味,而这些独特韵味则是通过钢琴对中国不同民间乐器的模仿实现的。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音色丰富,或高亢明亮、或轻柔婉转、或古朴圆润,亦或柔美舒缓等等,而作曲家通过钢琴来模仿这些民族乐器的音色,使得我国民族钢琴音乐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意蕴来。如储望华的作品《筝箫吟》,作曲家通过钢琴对萧的沉静和空灵的音色模仿,把山洞、文人、书画等一系列景色通过音符的跳动直沁人的脑海和心灵;再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钢琴对笛子轻盈明亮音色的模仿通过复调手法的反复出现,把乡村淳朴的自然风光和牧童灵巧的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又如五建中的《百鸟朝凤》,这首通过唢呐曲改编的钢琴音乐,可谓是对民间乐器成功模仿的典型之作。通过此起彼伏的乐段对比和重复,把民间迎亲时的热闹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还有对二胡的模仿,如《二泉映月》,对萧的模仿,如《夕阳箫鼓》,对古琴的模仿,如《梅花三弄》等等。而这些钢琴曲的改编无不打上了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烙印,在符合中华民族审美受众线性旋律发展心理需要的同时,保留和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气”、“韵”及天人合一等审美精神。

三 中国民族钢琴音乐对钢琴教学的特殊张力

笔者认为,中国民族钢琴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张力主要体现在它对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和传播上。

笔者主要从其对钢琴教学的意义这一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具体体现在钢琴的社会教育和钢琴的高校教育两个方面。[3]

(一)中国民族钢琴音乐对社会钢琴教育的特殊张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艺术教育也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在音乐教育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很多家长会选择让孩子通过学习钢琴来提高他们的综合艺术修养,促进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然而,很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学习钢琴,应该怎么学,练习什么样的曲子。通过社会调查和相关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大多数老师会选择在学生入门后把经典的西方钢琴曲目作为他们练习的重点,而对西方文化的陌生、作曲家时代的隔阂等很容易致使学生把弹琴的重心完全移植到技巧的练习上来,从而违背了家长和老师让其学习钢琴的初心。但经过改编的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钢琴曲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个问题。第一,这些通过民间音乐或乐器改编的民族钢琴音乐没有完全抛却以横向发展为主的线性旋律的创作思维,尽管作曲家在创作时加入了西方音乐的和声、织体等写作手法,但仍符合中国大众的心理审美需求,使得学生在弹奏时不只是技巧的空壳,而是融于有些有肉的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第二,它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西方的钢琴作品大多都是严格按照和声曲式结构的要求和原则进行创作的,而通过改编后的民族钢琴音乐则是在保留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基础上对其结构进行丰富和补充,既融入了现代的作曲技法,又使得学生能够在弹奏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结晶。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作品的采用和研究值得引起我们广大社会钢琴教育者的重视。

(二)中国民族钢琴音乐对高校钢琴教学的特殊张力

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向中小学输送师资的重要来源,因而高校对钢琴音乐教育的重点也极有可能成为日后社会钢琴教育的主流和方向。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一直把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作为重点,而这些理论也不能一直作为观念而存在,而是要通过教育实践将其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把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纳入到高校钢琴音乐教育的建设中来具有特殊的张力和意义。加大对民族钢琴音乐的重视,增加学生对民族钢琴音乐作品弹奏的比重,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对本民族钢琴音乐知识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让其在弹奏实践中感受本民族钢琴的独特审美和韵味,更为日后整个社会的钢琴教育铺垫了隐性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龙艳芳.试论“气”、“韵”传统美学思想在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的彰显[D].陕西师范大学,2010.

[2]洛秦.学无界知无涯——释论音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表达[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匡震.民族音乐移植于钢琴曲的机理研究[J].钢琴艺术, 2013,(6).

(责任编校:呙艳妮)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7-0180-02

收稿日期:2016-04-05

作者简介:张婧婧(1988-),女,安徽芜湖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中盐集团获评“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传播价值
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价值
高校足球文化传播的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