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电视台如何“做活”时政新闻

2016-03-08谭俊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故事化时政新闻

谭俊杰

(祁阳县广播电视台,湖南 祁阳 426100)



基层电视台如何“做活”时政新闻

谭俊杰

(祁阳县广播电视台,湖南 祁阳 426100)

摘 要:时政新闻在基层媒体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然而这类新闻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宣传意味,大众并不“待见”。文章剖析了基层时政新闻的现状,提出了基层电视台“做活”时政新闻的几点建议,期望通过改变时政新闻的采编播报方法,让时政新闻变得愈发“鲜活”,更受老百姓的喜爱。

关键词:基层电视台;时政新闻;亲民化;故事化

时政新闻历来是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在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展现地方政府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做好时政新闻既是基层电视台当好党和政府喉舌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体传播信息,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职能要求。但目前不少基层电视台在报道时政新闻时仍未摆脱“八股”之困[1],内容贫乏、形式呆板、表现形式僵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来离老百姓生活就远的时政内容通过这样的报道方式更加让人“敬而远之”。

一 基层电视台时政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报道内容空洞

时政新闻是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它承担着方针、政策、指令、计划等诸多信息发布的任务。一些地方电视台将时政新闻简单地理解为会议新闻或者当地政府领导活动动态的展示,缺乏对政策、方针的系统生动解读,最后,新闻报道成了领导的“一言堂”,电视新闻变成了领导的工作简报、行程记录,不仅枯燥乏味,生硬的讲解也让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二)报道角度固化

网上有个段子,说看新闻联播有个规律:前面10分钟是领导人很忙,中间10分钟是我们很幸福,后面10分钟是别人很不幸。这虽然是戏谑语,但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基层电视台的时政报道形成了“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模式[2],报道中采用政府视角,将重点放在了领导做了哪些工作,而不是采用百姓视角,关注市民对于时政有什么样的需求,这让时政新闻披上了冰冷的外衣,让大众不愿靠近。

(三)报道形式单一

很多基层电视台在处理时政新闻时都是一以贯之,没有背景音,没有采访,没有同期声,只有公式化的语言加上人头画面,本意是希望保持时政新闻的严肃性,效果却不尽人意,有时老百姓看完了整段新闻也不能正确掌握关键内容,从而缺乏对新闻的认同感。

二 基层电视台做活时政新闻的对策

基层电视台要想“做活”时政新闻,必须要有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魄力,改进新闻理念和报道方式。

(一)报道亲民化,让新闻有用

要发挥时政新闻在基层电视台的引导作用,就要找准政府和百姓,受众需求和宣传要求之间的平衡点[3]。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要从政府视角转为多元视角,要有民众关注的信息容量。比如,2016年,浙江、广东、北京等多地接连报告数十例人感染H7N9病毒,H7N9瞬间成为大众谈论的重点话题。我们电视台在报道全县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紧急会议时,抓住了大众关心的重点,不仅通报了全县禽流感防控工作整体情况,公布了卫生、农业、畜牧、工商等职能部门下阶段的工作重点,还通过漫画的形式告知大众H7N9禽流感早期症状有哪些,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要怎样预防,如果身边出现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应该怎么做,并邀请专业医务人员向大家解释H7N9禽流感如何可防可治,报道出来后效果很好,减轻了老百姓的恐慌情绪。试想如果在报道这种时政新闻时,我们还是采用今天开了什么会,会上做了什么事,领导强调了什么话的老三样格式,老百姓会关心吗?能达到宣传效果吗?再比如,我县去年开始了道路提质改造工程,将在三年时间内对全县11条主干道、40条背街小巷进行全面改造,这本来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可是有些老百姓不了解整体规划,看到临近的街道完成了改造,自己家附近还没动静,就开始着急;对此,我们电视台在报道中,特意邀请指挥部工作人员为我们解读道路提质改造的整体规划,并介绍规划形成的过程、分析其可行性,报道播出后,接到很多老百姓反馈的信息,我们将老百姓提出的意见建议汇总转交给指挥部,促进了下阶段工程的实施。新闻报道只有抓住老百姓关心的重点,才能为他们答疑解惑,让他们自发地参与政府的决策部署,这样的报道,才是有用的时政新闻。

(二)报道故事化,让新闻有趣

现在一些基层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内容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说教意味过于浓厚,导致新闻性不够,缺乏吸引力。要避免这种尴尬,可以大胆创新报道方式,增加新闻特写、采访札记等新闻样式,让新闻故事化。比如文明铺镇新塘角村是我县的贫困村,县领导多次去访贫问苦,我们在报道中对当地一些特困人群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深挖,用记者蹲点日记的形式做成了系列报道《访贫记》,故事播出第二天有了直接反馈,祁阳县的义工和爱心企业家们来到那些贫困户的家里,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资助,并筹办了一场慈善晚会,影响很大。再比如去年两会期间,我们了解到一个坐公交来开会的代表典型,记录了他一天的开会经历,会前自己坐公交,会场没有摆鲜花横幅,吃饭采用自助餐,会议资料则是电子版和文字版相结合,通过他的视角很直观地反映了两会会风的改变,这就比单纯鼓吹两会如何节俭有趣得多。今年我们在报道春耕生产时,也抓住了“故事化”这一要求,报道《农民评“职称”种田有“底气”》中,我们从“职业农民”刘志华着手,通过报道他如何评职称,拿到农业五级职业证书后怎样买设备,进而如何组建合作社,实行“托管”稻田的故事,展现了我县200多名农民获得专业职称评定后的转变,吸引了更多人回来种地,也通过刘春华和农技人员的互动,告诉农民朋友们该如何种好地。还有一篇《铁牛水牛闹春耕》的报道,我们在一个时空里选取了两个视角,一边是年近70的王大爷卷着裤腿,戴着斗笠,拉着水牛耕他的一亩三分地,一田之隔是80后种粮大户邓根智坐在大机器上耕田,通过王大爷和邓大户的春耕选择,我们展现了两种春耕方式的更替,反映了留守老人种田的困境,新兴农民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前景,视觉的冲击,故事的碰撞,让人记忆深刻。要做有趣的新闻就是要做到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在一波三折中展现矛盾,化解问题。

(三)报道多样化 ,让新闻有声

让时政新闻“响起来”“动起来”能打破原来哑巴式、固化单一的表现方式,让新闻人物开声,使用好现场同期声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治国理政新实践 十八洞村扶贫故事》系列报道中,花垣县委书记罗明的同期声,就是锦上添花的好例子。在《选准产业 脱贫按下快进键》这一集,面对脱贫心切、急于求成的群众,罗明说:“你不可能说今天生小孩,明天小孩就会喊妈,后天小孩又可以再结婚,太快了不符合自然规律,是不是?”这样的同期声,在央视那么严肃的新闻节目中是少之又少的,但却一句顶万句。在采访中,新闻记者提问时话题开口要小,问话要巧,要能让被采访者忘记摄像机的存在,展现日常态度,这样的声音才真实可信,才打动人心。我们电视台今年做了一期关于特岗教师的新闻,在问到几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为什么会选择离现城30多公里外的荷叶塘小学时,一位老师说:“当初报学校的时候觉得荷叶塘小学的名字很美,叫这个名字就应该会有池塘有荷叶,想都没想就报了。”这句同期不仅真实,通过画面对比,更能反映出几位老师坚守的不容易。还是这篇报道,我们在介绍老师出场时,多是用上课场景和同期的形式切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声音却颇似建筑学中的“隔景”,不仅与画面共同起到过渡作用,同时声音交代了老师性别、科目等隐含信息,让观众更有一探究竟的欲望。

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基层媒体的影响力在日渐减弱,富有感情色彩、鲜活的时政新闻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办好基层电视节目,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全面创新,真正把新闻做到有用、有趣、有声,既让政府满意,也让百姓爱看。

参考文献:

[1]许宁,谢建平.城市台时政新闻“八股”之困[J].青年记者, 2014,(5):54-55.

[2]沈育红.地市级电视台如何让时政与民生新闻融合共进[J].中国传媒科技,2013,(2):100-101.

[3]王辉腾.浅议基层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J].东南传播,2014, (10):128-129.

(责任编校:呙艳妮)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7-0175-02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简介:谭俊杰(1980-),男,湖南永州人,祁阳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研究方向为电视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故事化时政新闻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信息图表在时政新闻中的可视化传播路径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政治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编解码过程中的非同步性变化
基层电视台做好农业科技节目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