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汉双语公安人才供求关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实证调研为例

2016-03-08邵等弟

新疆警察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藏汉藏区双语

邵等弟

藏汉双语公安人才供求关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实证调研为例

邵等弟

(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边疆地区公安双语人才供求关系现状是研究该地区开展公安工作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抓手。从西北边疆地区公安现状来看,语言作为沟通工具的价值,切切实实地展现在公安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果洛藏族自治州公安民警在工作中藏汉两种语言的运用情况及效果的原始呈现,分析边疆地区的“地方性语言”在维护社会稳定、处理地方经济社会纠纷、矛盾化解、保护边疆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期总结出以果洛藏族自治州为代表的藏区社会公安双语人才匮乏的解决机制和途径。

藏汉双语;公安人才;实证调研

语言作为沟通工具的价值,切切实实地展现在公安工作中。公安民警作为一线执法人员,有充分的机会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此时,语言作为重要传输载体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多数民众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是否持本民族语言文字有先天的敏感性,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如果遇到本民族或非本民族但持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运用本民族文字记录案件情况的民警,会对其抱以好感,进而便于民警调查社会治安状况、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处理案件,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警民关系的和谐,改善了社会治安环境。但从基层调研的情况来看,藏汉双语公安人才的供求关系极不合理,供给远远小于需求,这对于边疆公安院校和设有公安专业的高校来说,值得深思。

一、藏区公安双语人才供求关系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培养层次较低

青海省位于西部青藏高原,北部、东部与甘肃相邻,东南部与四川接壤,南部、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相连,西部同新疆紧邻,全省除汉族外,有43个少数民族,其中以世居青海的藏族为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格局,使得青海省的公安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区别,公安人才的培养有必要依据本地的治安实际情况而定。从目前青海省公安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有两所院校在进行公安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所是青海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民大),民大在公安人才的培养上符合了国家、公安部对高层次公安双语人才培养的学历要求,专门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公安专业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立足本地,坚持以地方公安事业为核心,培养适合本地的、尤其是适应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安事业建设的双语人才,并开设、招收双语公安专业。但民大公安学(治安学专业)属于新开设专业(2015年3月27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4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民大申报的治安学等三个本科专业获批),因此在本科学历公安人才的输出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所是青海警官职业学院,该校在公安双语人才的培养上时间较长,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学历层级上,一直未突破国家对公安人才学历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对公安人才的学历层次没有其他发达地区那样高的要求,但是藏区公安人才,不能脱离国家对公安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历层次的总体布局和要求,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要强调有特长、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能吃苦、干得好,特别要突出语言优势,不仅有口头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书写能力。

藏区公安机关民警的民族成分多数是藏族,从民警的民族成分来看,藏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民警的比例并非失调,但这只是表象。从民警对调研问卷的作答情况来看,虽然公安派出所有很多警察是藏族,同样具备在藏区工作所需要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民警并不会书写藏语、读不懂藏语的调研问卷,只能用汉语问卷来答作。民警对于藏语书写的能力低于其表达能力。对于藏区公安民警来说,笔录、案卷的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制作,都需要具有书写藏语的能力。同时,对基层公安机关而言,急需真正的藏汉双语人才,既懂藏语并能用藏语表达,有良好的法律素养,能熟练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有纯熟的藏汉翻译能力,能将艰涩的法律法规翻译成藏语并运用于藏区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

(二)在职民警双语能力培训效果不佳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大力培养一批藏汉双语人才,公安部决定在四川警察学院举办首届全国公安机关藏汉双语业务骨干培训班。培训结束,将参加培训的民警送回各公安机关进行藏汉双语公安事务的处理。根据调研访谈情况,由于藏区公安民警的藏语掌握情况不佳,青海省公安厅每年针对藏区基层民警有为期一个月的语言教育培训,但这种在职培训,通常是形式大于实质。一方面,基层警力不足,公安局、派出所无法抽调出警力让民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脱产学习,虽然省公安厅有明确要求,但基于基层的实际情况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从民警个人角度来说,警察这一职业基本属于休假制度无保障、“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据调查,民警每周超工作量为58小时,按每年52周计算,每名民警每年超工作量为3016小时,等于同级政府公务员2年半的工作量。公安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每年超负荷工作,导致我国警察牺牲人数位于全世界最高,每年大概有300—400名民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而且基层民警通常都是“全才”,哪个岗位有缺口就能填补,所以经常处于高压、高危的工作环境中,遇有培训、学习,通常会被当作是“休假”,民警自身的重视程度也不高。

总而言之,青海藏区公安双语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极不对等。如图1所示:

图1

因此,从青海省公安双语人才培养及需求情况来看,培养专业性和学历性相结合的公安高层次双语人才迫在眉睫。青海民族大学治安学专业的申报成功,为青海藏区公安双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出口上的选择,也成为青海藏区公安事业向前发展的助力和推手。

二、藏区公安双语人才供求平衡的解决途径

针对青海藏区公安双语人才供给与需求状态的不平衡性,结合对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及所属公安机关、派出所的实证调研,对青海公安双语人才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一)重新定位公安双语人才的培养地位

首先,要确保公安人才的学历水平。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逐年提升,本科层次的人才充斥在各行各业,对公安机关来说,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先头兵和门户,更应该注重提供服务者的素质水平和文化层次。因此,从青海省实际出发,树立系统培养公安双语人才的意识,学习其他地区公安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次,重视省内培养公安双语本科专业高校的建设,大力支持公安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储备建设。最后,学校要在公安双语专业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要确立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地方公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在有限的年限内培养出一大批本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公安双语人才。

(二)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的意识

对民族地区而言,特有的语言及语言环境是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能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和效益。因此,民族地方的高校相对于其他地方高校而言,有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和担当。民族语言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民族地方高校应该依据本地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要的双语人才培养方案。对青海民族大学而言,2014年教育部、公安部批准设立了治安学特设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大要肩负起国家对地方民族院校的期望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的责任。因此,在公安人才的培养上,要扩大双语公安人才培养的数量,加强双语公安人才培养的力度。青民大治安学本科专业获批以来,学校、学院对治安专业的建设和专业学生的培养极为重视,不仅填补了青海省本科公安人才培养的空白,而且也成为青海藏区提供公安人才的必要储备。

(三)把好双语民警的“入口关”

从藏区公安民警的入警渠道来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部队转业进入地方公安一线,二是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方式,统一选拔到基层公安机关。但是不管是转业直接入警还是通过考试进入公安一线,在民警任用过程中,对民警民族语言能力和文字水平的考查缺失,导致部分民警到藏区无法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对那些既不懂藏语语言、也不会藏语文字的民警来说,更是无法真正参与到处理藏区社会治安问题、调处矛盾纠纷、密切警民关系的各项工作中。

因此,如何把好双语民警的“入口关”是极为重要的。基层需要大量警力,但是也要因地制宜,量才适用,将合适的人安排在恰当的位置,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双语人才的选择上,尽量招录本专业、会双语的人才到公安一线,满足广大藏区对双语公安人才的需求。

(四)“村警”地位的正规化

按照青海省委和公安部部署要求,青海省公安厅于2015年年底在全省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为期7年的“三基四建”工程,对加大基层警力编制投入、加强农村(社区)、牧区警务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实行“一村一警一辅警”警务运行模式,在每个社区和农村(牧区)等村级行政区域驻派一名村民警和一名辅警,纳入社区派出所统一管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对社区和农村(牧区)社会治安的动态管控,确保“村村驻警、处处有警、天天见警”,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治安管理目标。2015年年底,青海省在全省范围内招聘协助基层派出所民警开展工作的“村警”,并将“村警”工作所需的基础设施、办公经费、养老等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到2016年年初,各地“村警”基本已步入工作岗位,但是对其地位和职责安排并没有细致的划分,从“村警”的来源来看,主要是由基层推荐配合省上统一选拔,从基层推荐而来的“村警”主要是对当地治安工作热心、积极参与本村(牧区)安全维护、在本村(牧区)有威信、具有一定权威的群众,保证“村警”更好地发挥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政策“讲解员”、交通消防安全“宣传员”、便民利民“服务员”等职能。从笔者的调研情况来看,果洛藏区基层派出所基本都有“村警”,但是其人员落实、职责任务等不甚明确,很多村警一般都住在本村,不参与派出所日常的工作,因此,对其监督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作为基层的警务人员,“村警”虽然热心基层警务工作,能在第一时间处理村落(部落)的纠纷,能弥补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但是对村警的培训和教育制度应该有所规范,各地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开展业务知识、工作方法和法律法规等教育,适时采取以会代训、跟班作业等形式的培训。同时,可以委托青海省具有公安本科学历的高校对“村警”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五)重视藏区学生的双语基础教育

为了提高藏汉双语专业学生的入学基础,提高双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培养出高水平的公安双语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藏区应坚持从小学阶段开始,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方式,开设藏汉双语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奠定基础。小学阶段的藏汉双语教学应该保持其延续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都应该坚持双语教学,这样,才能为今后藏区双语教育和其他双语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培养藏汉双语人才是藏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需要,是确保藏区安定团结的要求。青海作为五省藏区之一,不管从社会条件还是历史原因,都负有培养藏汉双语人才的责任与义务。从藏区教育来看,地方高校应勇于创新,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基础教育阶段藏汉双语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最终构建起藏汉双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为藏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青海民族大学治安学专业是青海省唯一培养治安学双语本科专业的高校,培养高学历的公安(治安)双语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民族高校致力于推动地方公安事业发展的体现,也是维护藏区社会安全的本质要求。民大治安学双语专业的设置和开展,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青海藏区公安双语人才供求关系不足的现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马杰.社会管理创新下的藏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村警”为例[J].公安教育,2016,(6):46.

[2][英]马俊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8.

责任编辑:王梅

D631

B

1672-1195(2016)04-0069-(03)

2016-11-28

该文系2016年度青海民族大学校级规划项目“青海藏区公安双语人才供求关系现状调查研究——以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田野点”(2016XJRS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邵等弟(1987-),女,甘肃天水人,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治安学。

【doi】10.3969/j.issn.1672-1195.2016.04.015

猜你喜欢

藏汉藏区双语
日常交际用语之藏汉对比分析
藏汉孩子是一家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基于Android 平台的藏汉双语学习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Android平台的藏汉词典的设计与实现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