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初探

2016-03-07林苏红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5240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就业工作就业指导互联网+

林苏红(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524000)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初探

林苏红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524000)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带来了新动力。论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现状,从“互联网+体验式教学”、“互联网+微课”、“互联网+学生档案”、“互联网+个性教育”、“互联网+创新教育”等五个方面解决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指导;就业工作

一 “互联网+”与课程改革

(一)“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这个理念,最先是由腾讯CEO马化腾2013年的一次发言中提出,至于什么是“互联网+”,他的解释是:“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1]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但它们不是一次简单的叠加融合,而是两者相加的效应要大于二。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使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进而进军国际市场。李克强还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开放思维、聚集思维、创新思维、利他思维、跨界思维和自媒体思维。此举将“互联网+”战略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

(二)“互联网+”与课程改革

“互联网+”概念自提出后便持续发酵,已经渗透各个行业领域。它不仅适用经济市场,在教育领域也将掀起到一个颠覆性的改革浪潮。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教育规模得到扩大,教育效果显著提高,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与学习形式。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将进一步改变教育格局,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平台、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评价体系等将大大改变。其中,在课程改革方面,“互联网+”将使课程主体将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授课方式从“填鸭式”转向“体验式”,课程内容将从“线下”走向“线上”,课程结构由“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转向“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认证评价将由学校转向社会。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计划的推行,教育及课程教学将发生重大变革。

二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课开展现状

(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创新

《就业指导课》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第二,它是一门具有很强时效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和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关联。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实时更新,任课教师必须全方面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具有丰富的职场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任务、体验真实情景。然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端正就业观念、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制作求职简历、讲解求职技巧等方面,还停留在初级教学阶段。这样的课程理论色彩过于浓重,加上教材陈旧落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导致课程缺乏实战演练,缺少实践创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枯燥无味,对求职就业的作用不大,是名副其实的“太空课”。

(二)重形式化教育,缺全程化指导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建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不少于38学时。据调查,在已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中,只有39.4%的学校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不低于38学时的标准[3]。笔者也调查过广东粤西部分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开展情况,部分高校是在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或第二学期开展职业规划课,大三或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开展就业指导课,部分学校给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仅安排16个学时,除去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实际只有8个学时,有的甚至更少。可见,大部分学校虽把“就业两课”作为公共必修课,但只是在特定的阶段进行“形式化”教育,缺乏“全程化”的有效指导。然而,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规划好职业生涯,培养好就业技能是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三)重视共性教育,忽略个体差异

我国当前教育的特点是统一化、标准化、公式化。因此,高校相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在教学方面展现出来的也是大同小异的教学模式。就业指导课程也不例外,大体着眼于全体情况,很多时候忽略了个体差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方式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基本需求,然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能力、性格、想法、追求等很多方面都是不一样的,现在的课程设置没能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特色、兴趣爱好与专业方向、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女学生群体、心理障碍学生群体、个性较强的学生群体等,根本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职场,目前的课程设置还缺乏大学生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因此也没能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大部分学生还缺乏自己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四)重就业指导,缺创业教育

高校都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除了按照相关规定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还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求职的讲座、比赛等,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求一份理想工作,这对学生求职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导致学生就业观的片面性。目前绝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停留在“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层面,笔者对粤西本科院校大四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98.4%的毕业生从大一入校来的就业理念就是求职,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有想过“如何创造一份工作”,这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在如今国家大力支持“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把创新创业课程开展起来,将其纳入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系列。据了解,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的课程,但由于经费不足,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开展效果不理想。

三 “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路径

就业指导课还是一门正在摸索中前进的课程,在过去八年的开课历程中,各高校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顺应社会潮流,继续深入探索课程改革实践新路径。

(一)“互联网+体验式教学”,加强实践教育

体验式教学最早源自库尔特·汉恩的外展训练学校,它是通过野外训练让参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质[4]。体验式培训是在整合了杜威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从做中学,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推行的是“先行后知”的教育理念,即通过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场景,以体验的方式让学习者在模拟的场景中去主动体会、解决问题,并从体验中产生感悟[5]。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信息获取更为便捷,大学生的视野也更为开阔,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去主动思考,重新认识和定位相关的知识。一方面,将学生“融进来”。将“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礼仪学习”、“情景面试”等实践性环节纳入课堂。首先,教师在课前通过互联网告诉学生实践项目的背景、要求、目标等,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相关材料;其次,在课堂中,让学生来主导课堂,教师尽量少说话,引导学生多说,根据实际开展情况制造紧张或者愉悦的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并随时做好记录;最后,与学生分享与交流项目过程,这是体验式教学最具特色的环节,通过意见反馈,让学生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目标方向,提升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带学生“走出去”。在每个年级的特定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就业信息,并尝试自己联系感兴趣的企事业单位,利用放假时间看能否到实地调研或者实习,而教师则可以利用学校及自身的资源,尽量多带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走访,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企事业用人的标准、选拔的要求等,以此来树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能力。只有通过互联网和体验式教育,不断加强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最贴近社会分工的就业知识。

(二)“互联网+微课”,翻转就业指导课堂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6]。“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具有信息化、大众化、数字化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更能突显其强大的功能。“互联网+微课”的教学模式能翻转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主角”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类似于就业指导课这样的实践性及时效性强的课程。

在传统学习模式中,是由教师传授知识原理,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及相关测试巩固知识。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更易获得学习资源,作为大学生也有这种搜集学习资源的能力。因此,在翻转课堂里,首先,学生可事先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视频、PPT、电子书等媒介搜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其次,教师设置微课课程。互联网时代,信息资讯高度发达,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资源数不胜数,然而,在这么多的资源里如何选取最适合自己本校学生学习的资源,还得通过教师、科研组等共同备课,这就需要通过精心筛选教学资源,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微课课程,制作出更有针对性的短小而精悍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接收知识”转变为“内化知识”,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最后,师生线上线下的互动。以往,老师上完课,学生是很难看到老师的踪影,然而,翻转课堂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课程延伸至课前和课后,课前课后教师均可在预先设置的公众平台上,如QQ群、微博、微信群等,对学生进行“微课程学习,微作业评价,微测验检测”等,与学生实时进行有效互动,为学生解疑答惑,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指导学生做好作业,检验学生学习成效。

(三)“互联网+学生档案”,实现跟踪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因此,就业指导课也应该贯穿大学的始终。初期,注重对自我的认识及对职业的探索;中期,注重职业定位及职业能力培养;后期,注重职业方向调整及就业效果检验。然而,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堂过于形式化,大多数高校只注重阶段式的冲刺,缺乏全程化指导,因此,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心理状况等,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想要了解大学新生情况最直观的方法就是通过学生档案。以往,新生入学,辅导员、班主任会通过学生档案了解学生过去,但这并不完全,因为学生的情况都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想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借助新工具建立动态档案,互联网的使用能使这项工作更加完善。利用电子档案,随时更新完善学生信息,能够全程跟踪学生的动态,给学生最合适的指导。一方面,建立电子档案。电子档案越详细越好,具体应包括家庭简况,学生个人基本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业成绩等,还要专门设置职业规划栏,包括职业目标、对专业的认识、专业实践计划及职业调整备选方案等。另一方面,实时更新电子档案。学业、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建议每个学期根据学生学业成绩、自身兴趣、能力发展及社会需要适时作出调整。辅导员、班主任或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主题班会、线上线下谈话对每位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跟踪,并及时更新档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指导他们向正确的职业方向努力,实行跟踪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四)“互联网+个性教育”,实现“智慧指导”

教育信息化的另一产物是智慧教育,它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指出:“要以智慧学习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所谓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能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活动空间[7]。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因此教育也不能大而统之,个性化的教育是时代的需求,利用互联网营造智慧学习环境是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应用在就业指导课程上就是“智慧指导”,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智慧指导,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与专业方向、社会需求相互匹配。如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专业的网络平台进行自我测评,测出自己的性格更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可作为将来职业发展参考的标准;第二,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通过网络信息了解职业发展趋势、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了解竞争者水平等,从而不断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形成个性化的职业规划;第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今的社会随波逐流的现象较为浓重,加上在网络信息时代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及观念,对大学生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真伪,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五)“互联网+创新教育”,推动创业教育

目前,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在新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在“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确立了“引导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份工作,并为他人创造一份工作。因此,以互联网为依托,在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以创新教育模式推动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活跃就业指导课程,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以“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培养创业教育导师。一方面高校组织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进行创业培训师的学习与考试,并选拔优秀者到企业单位进行锻炼或到国外进修,使他们全面掌握国内外的创业教育内容,打造一支强劲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另一方面,聘请一些国内外企业家、国家创业培训导师、成功创业的学生等到学校讲授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以此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第二,利用就业指导课堂或另开创业指导课讲授创业知识。虽然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不断推出,但许多学生仍然是“望而生畏”,原因是不敢迈开前进的脚步。因此,要利用好就业指导课堂或者创业指导课堂向学生解读国家政策、分析创业环境、剖析经典创业案例等,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第三,线上线下实行创业教育“全员化”。仅仅利用课堂开展创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与学生工作进行有机结合,除了专业教师外,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融入创业教育。如在学生工作平台中加入创业论坛,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增加创业比赛,在社会实践中开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带头弘扬创业精神,并将创业意识与行动辐射到每个大学生。

结 语

“互联网+”时代给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尽管对传统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更多的是为改革创新带来了新动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各方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成功率,还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力,而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也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书艳.谁能站到“互联网+”风口上[N].中华工商时报,2015-03-27.

[2]财经网.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8-06.

[3]胡媛媛,忠霞.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现状调查[J].出国与就业,2010,(23).

[4]陈宇.互联网时代增强中职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以《市场营销实务》课程为例[J].通讯世界,2015,(3).

[5]薛枫.体验式培训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结合[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6]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7]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2,(9).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4-0138-03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林苏红(1986-),女,广东阳江人,岭南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工作就业指导互联网+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党建与就业工作互动共赢模式实践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论辅导员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