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2016-03-07宗小卜宽甸县委党校辽宁丹东1182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

宗小卜(宽甸县委党校,辽宁丹东118200)



刍议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宗小卜
(宽甸县委党校,辽宁丹东118200)

摘 要:情感主义伦理学将情感同人类伦理生活相联系,认为人类的伦理生活是由情感的发生而开始的,虽然其理论存在谬误,但其理论的价值不容忽视。文章通过情感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和现实简述情感主义伦理在现代社会伦理思想中的价值。

关键词:情感主义;伦理;道德

情感主义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史上被称为“美伦理学”,对当时的人性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和思辨,其实质是对当时唯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以“道德感”作为伦理学理论概念的基础,摆脱了抽象的人性的纯粹理论性。其理论学说不仅发展了18世纪的西方伦理学,其理论一直影射了19世纪以来乃至现今的道德研究。其特有的道德思维视角,补救了情感在道德中的缺失,扩展了道德研究的范围。值得当今道德建设和发展的借鉴。

一 关注情感的内在伦理价值

在情感主义伦理产生以前,伦理学各派多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上论证道德伦理。情感主义伦理学在反对理性主义伦理学和经验主义伦理学的传统思维上,提出情感是道德的基础。认为情感的共鸣是影响和决定人们道德行为的主要力量,是一切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是人们道德生活关系的纽带。

实际上,人类的一切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情感的表达,而且还可以通过情感而非逻辑来推理论证出其道德理想,甚至可以说人类是通过情感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社会生活和伦理理想。这样就不能仅仅从伦理知识的认知上去把握道德生活。既然情感是伦理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对于道德行为和情感之间的关系的把握评价就是现今伦理研究的重要部分。譬如,我们以往对道德行为的评价只是基于道德标准的基础上开始的,忽略情感对道德行为的影响,使得道德行为评价不灵活僵化。既然情感是道德伦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对伦理行为作出之前就已经有情感反应,而在对伦理行为作评价时,也就不能将其同情感分割开来。再有,情感的道德重要性不仅仅是其同道德行为动机的必不可少,而且还表现在即使没有实际的道德驱动行为,情感自身的内在伦理价值也在发挥伦理作用。譬如,孟子就提出,正真算作在伦理上的君子不仅仅是父母在世的时候去赡养他们,更应该在适当的内在态度和情感来对待他们。这就是具有非机动性、但具有内在伦理价值的情感。情感主义伦理把人类的情感作为一切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认为情感作为道德目的、动机和意图以及人们之间的行为关系都是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本和基础,情感主义伦理直接影响了道德行为同价值的倾向、主观的意志等等这些伦理关系的评判,其理论更是直接的注意到道德的主体性,也为后来的道德意志自由和道德责任的评价等等这些理论做了铺垫。其理论价值是将情感置于道德之中,对伦理学研究和关注点转向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现今很多情感的缺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为过去对伦理行为的评价多基于规范的认定,对于情感的关怀比较缺失,实际就是对性格和品德关怀的缺失。很多伦理行为的不足并不是伦理逻辑推理方面的不足,而是直接来自于情感的不足。按照情感主义伦理来看,伦理生活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情感的问题。所以,不仅在伦理行为上需要规范,更多的是应该在情感上关怀,特别是对过去某些情感关怀匮乏的方面要更加注意。好的伦理生活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好的情感也是好的伦理生活的标志性特征。

二 实现利己与利他相统一

情感主义伦理学是在利己主义伦理学的实践困境中产生的。当霍布斯把道德从无所不能的“神”下放至“人”的时候,这种以个人的苦乐幸福感作为解释道德根本上的善恶。这种利己主义感觉论的伦理观,在当时是从对神学的反叛转向对人性的弘扬,其历史进步意义不可置否,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进一步发展,这种理论对个人利益的无上强调和单纯的以个人的幸福感苦乐观作为道德善恶的评定,这种公开的绝对的利己主义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损人利己主义行为方式的泛滥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沦落。为了扭转当时这种极端利己主义情况,应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挑战,尊重人类高尚道德的客观性,具有利他行的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由此产生。

情感主义伦理在肯定人具有利己本性的同时,依据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指出人类还有追求他人和社会福祉的“天然情感”,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区别与动物的情感,包括“良心”、“同情心”等。这些好的情感就是致力于社会全体福祉的根基。一旦人类的情感有了这种内在的“觉悟”,人类不仅能同自然生命原则相一致,还能通过这种内在的“觉悟”来调节人类自身的各种“非善冲动”。更能通过这种内在的“觉悟”同样来调节家族、朋友、名族乃至整个人类的伦理道德关系,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秩序的均衡与和谐。尽管情感主义伦理思想对于利他上重视人性的这种情感,把人类的这种利他性归属到人类的天然属性上,具有纯主观判断之嫌,但是这种理论是具有一定社会论的的观点,肯定了人类社会生活是一切道德伦理活动的基础和开始。例如,沙甫慈伯利关注“情感”的社会性;巴特勒论述社会与个体相依性;休谟考察社会环境与人性的道德需要;斯密阐述美德的社会基础的等等。这些都表明了情感主义伦理对整体道德起源和生成的社会性自觉意识的肯定。

情感主义伦理认为人类天然的好的情感,譬如,仁爱、同情、乐群、互助、友谊、感恩、慷慨等等这些好的情感其最终目标都指向:追求“共同利益和大众的好处”。譬如,人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的情感是满足和快乐,甚至因为他人的满足而分享到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情感主义伦理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于传统非善即恶的人性观,认为人类的利己和利他是同时存在的,在道德行为的价值选择上,为人们正视利己性和利他的性指明了方向。情感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上的善恶都是情感上的问题,而道德感和美感也是想通的,这些都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本性。譬如,我们会因为朋友、亲人甚至是陌生人的苦难遭遇而难过,也会应为朋友、亲人甚至是陌生人的成功而高兴。这种情感上的道德同感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所以情感主义伦理认为情感不仅仅是道德起源和根源,是情感的行为传达机制,也是一种普遍的行为机制。特别是关于公共福利和个人私利之间更是一致的。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社会活动中,人们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现很多损人利己的行为。如果按照情感主义伦理的利己利他论,人类不再重视自我的自私情感,而是诉诸于人类感情上的共鸣。感情上的共鸣使人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感情,并愿意分担他人的苦痛,对他人也能给予相应的关怀和帮助。这既能使人抑制自私,又能乐善好施,如果能将仁爱、同情、乐群、互助、友谊、感恩、慷慨等等这些优良品德进一步固化,那么人类的这些优良品行不仅在客观上有益他人和社会,也更能培养出行为者自身更好的品格和情感。

三 重视道德的情感培育

情感作为情感主义伦理认识的基础,认为道德理性应当服务于道德情感,不能直接影响道德行为。情感主义伦理还认为,道德情感可以作为道德主体内在的道德动机、道德目的,进而能直接影响着道德行为。譬如,在遇到不公平的时候,人们首先会在情感上感觉到愤怒,接下来才会采取一定道德行为来制止和改变不公平的情况,故而道德情感主义认为人们的道德情感才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源头。并且人性中的自爱和同情也是并存的,但是通过受教化后一些习惯社会不良道德生活的人也可以克服道德上的缺陷,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有选择行的使得自己具有哪些好的品格。荀子就认为“人性固,教而化之。”西方的哲学家也认为“教育的成果使我们确信,人心并不是冥顽不灵的。”可以说情感主义伦理是对现今重道德知识灌输轻情感培养的德育模式一大突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飞速发展让更多的人重视知识的作用,故而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整个伦理道德的认知以及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更多的是在灌输。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多停留在规范知识的教育,整个社会、学校大多数是“授业和解惑”,“传道”是少之又少。可以看出我们的道德教育多是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教学,对道德情感的培育一直受到忽视。不能否认道德认知灌输教育的巨大贡献,但现今社会发展至今,传统的道德规范认知教育已经无法适应不同的,因为现今的个体重视差异性,而我们过去常忽视主体个性、情感,使得德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现今社会处于整体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同过去有很大的变化,不同年龄、性别、环境、不同社会背景的公众对于情感伦理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尤其是儿童,因为儿童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经验,这些体验和经验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因而只有先提高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才能使得儿童在道德判断上明白社会道德认可究竟是什么。只有针对不同的情感伦理需求进行分别、差别培育,道德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才能不同程度的呼唤起大众的内心情感,才不会出现高分低能、道德素质差、纪律差等等这些问题。

不论是现今生存环境导致的负面情感的生成,还是教育对道德情感的忽视,这些原因的本质还是情感缺失的表现,因此道德情感的培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重视道德情感培育使得道德伦理不再局限于教条和规范,使得道德伦理成为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和现实性的行为规范,道德情感的培育可以把道德伦理规范的观念转变为印象情感,印象情感越深刻其效果越明显。从而将道德伦理行为通过情感的强化得以实现。譬如,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美国,美国教育界开展“价值澄清运动”之后,当时美国的整体青少年道德伦理状况出现了十分糟糕的情况。一些美国学者便将情感主义伦理作为拯救美国未来的方案基础。他们提出品格教育回归,其中不仅要求德育内容的综合性,更提出了综合的道德情感教育,同时借鉴、引进、发挥现代科学技术,更新道德情感的培养手段,全方位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符合学生大众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杜绝了空洞的道德说教。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也认为情感作为道德生活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情感伦理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可以实现道德伦理行为的规范性。所以,只有重视情感伦理的实践特性,对道德情感的培育才会有更好的针对性,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实施。

尽管情感主义伦理的贡献和现代价值是显著的,但其瑕疵也是显而易见的。情感主义伦理认为“情感”是道德唯一的基础,忽视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夸大了“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但是现今社会整体各个方面均处在转型期,我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也要保证精神世界的富饶。虽然当今整体道德情况是积极向上的,但局部的道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研究情感主义的伦理观,在其理论的合理内核中汲取对本时代有用的养分,剔除其理论当中不合理的成分,使其能成为我们进行道德伦理建设的理论指导,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缓解道德危机找到相应的方法,对当今的道德伦理建设具有理论支持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休谟.经济论文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戴茂堂.西方伦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责任编校:周欣)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4-0070-03

收稿日期:2015-12-05

作者简介:宗小卜(1982-),女,辽宁丹东人,宽甸县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道德哲学。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
从变译理论看翻译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