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晨报副刊》时期孙伏园的副刊编辑思想

2016-03-07赵双阁王和馨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晨报副刊时期

赵双阁,王和馨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文化与新闻传播研究

《晨报副刊》时期孙伏园的副刊编辑思想

赵双阁,王和馨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孙伏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报刊编辑家,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尤以五四后期主编《晨报副刊》时最为出色。孙伏园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认为副刊的作用已不再局限于供人消闲或提供娱乐上,而应当具有传播知识、广泛开展社会批评等多项职能,此外应五四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副刊还应肩负起传播新思潮启迪民智的重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旗帜的感召下,孙伏园创办的《晨报副刊》横扫了充斥副刊的低级趣味,为五四时期盛极一时的四大副刊全面繁荣的盛况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成就了《晨报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史上的卓越地位。

孙伏园;《晨报副刊》;编辑思想;副刊;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文化英雄

“副刊”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传播载体,是近代报纸发展成熟的标志。1921年10月,孙伏园先生主编的《晨报副刊》创办,从此“副刊”一词初见报端,随之被广泛采用。

五四之前的早期文艺性文字的期刊出现,是随着我国早期城市化发展而产生的。早期副刊诞生的背景决定了它的少数精英文化定位,主要读者对象仍旧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等知识分子阶层。后来定期出版的《消闲报》逐渐改变观念,将市民文化娱乐作为导向,但内容和整体格调不免有些偏低。

直至五四时期,我国的报纸副刊才有了崭新的面貌。以《晨报副刊》为代表,它不仅排除了少数精英分子专有读物的属性,将广大市民视为读者对象,更重要的是从内容到形式上《晨报副刊》都应五四时期新思想的潮流而变,充分发挥着报纸副刊“寓教于乐,启蒙思想”的特殊作用,从而使报纸副刊有了全新的社会功能,成为推动社会转型,传播进步思想的有力武器。

早期的《晨报》设有副刊性的第七版,但真正成为独立的副刊存在发展的时期是孙伏园主持时期,孙伏园将第七版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小报发行,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出了重大革新,至此《晨报副刊》开始走向它辉煌发展的道路。

一、兼容并包的副刊编辑原则

(一)副刊界的变革孕育孙伏园兼容并包的编辑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文化的快速崛起,孙伏园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首先将这种时代的变化体现在副刊编辑上来。《晨报副刊》与旧式副刊相比在此时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扫前期沉闷低俗的编辑倾向,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已然成为“向导国民”的前沿阵地。

其一,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这一时期的《晨报副刊》渗透着“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影响,以文化启蒙,教育民众为首要宗旨。其二,《晨报副刊》讲究学理性与趣味性、娱乐性并重,孙伏园尤其强调副刊的娱乐功能,认为副刊要为读者提供“新鲜的文化享受”,并且通过这种文化享受进而发挥副刊的教育功能与传播新思潮的目的。其三,重视大众生活和现实问题。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十分关注社会现实,这一时期的刊载内容大致包括孔教问题、文学革新、子女教育、社会改良、婚姻问题等,广泛涉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四,多元文化思想并存,以五四时期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相碰撞为蓝图,《晨报副刊》贯彻“兼容并包”的编辑思想。

(二)丰富栏目设置践行兼容并包的原则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繁荣、大融合的时期,各种思想因素在五四时期的旧中国社会里交流、碰撞,副刊的读者范围也不断扩大几乎包含了各个阶层的人们,因此如何广泛引起读者的注意、如何有效地搜集有价值的思想因素传播给大众,是许多先进报人致力研究的问题。孙伏园经过深入思考开创出一种先进的办刊理念——兼容并蓄。由于早期在北大学习,孙伏园深受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影响,兼容并包的编辑原则正是感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理念所得。

孙伏园立志将《晨报副刊》办成一个“公开、平等”的公共话语地带,坚持多元化的办报思想,他支持各种不同的意见在《晨报副刊》上表达,使《晨报副刊》在五四时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包罗万象的恢弘气度。孙伏园主编《晨报副刊》后,首先在栏目设置上进行了改革:首先在文学类栏目上进行扩充,“游记”“戏曲评说”“浪漫谈”“剧本”“小说”“诗”等栏目纷纷设置;其次孙伏园十分重视社会科学,后又开设“卫生浅说”“地质浅说”“生物浅说”“演讲”“特载”等栏目,科研文章也常常连载好几期,他还曾经劝导读者要重视科学、哲学问题的浏览,孙伏园曾说“何妨稍微耐点性子,将文章一天天看下去”。孙伏园还将《晨报副刊》的第三版开设“杂感”“通信”栏目,其中有尖锐深刻的批评类文章,又有轻快活泼的小品文,话题内容无所不包,极大丰富了副刊的话题范围。

(三)“杂糅”思想体现兼容并包的编辑原则

“兼容并包”即孙伏园讲的“杂”。一是,创作主体要“杂”。孙伏园不仅注意发表鲁迅、周树人、梁启超、瞿秋白、李大钊等文化名人的作品,而且特别善于挖掘和培养新人,给每一位新秀足够的成长空间,鼓励他们自由创作。将各种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小品文、戏剧、杂文等领域的优秀作者集中到《晨报副刊》的版面上,比如冰心女士的新体诗名篇《繁星》《春水》于1922年由孙伏园积极挖掘发表在第三版的“诗”栏目中。二是,思想要“杂”。《晨报副刊》上不仅有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这类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包含徐志摩、周作人等资本主义政见的代表,还有马寅初、梁实秋、鲁迅、冰心、许地山等文化名人。这些名家都以个人的身份参与到孙伏园营造的《晨报副刊》这个公共的话语空间中来,相互讨论、不断竞争,忽略掉主观色彩,他们给读者带来的是超乎寻常的思想文化盛宴。

二、突出副刊的指导与教育作用

(一)分析受众:定义副刊新功能

在五四时期宏观启蒙责任意识的感召下,孙伏园重新确立了副刊的首要功能。孙伏园对副刊受众的全新解读是他确定副刊首要职能的关键。在孙伏园副刊编辑的理念中,对读者的定位是精确而复杂的。从五四时期孙伏园主编《晨报副刊》办刊实践中可以得出,读者的角色可以归纳为“学生、权利主体、消费者”三个概念的集合。而结合五四时期动荡的社会大局,孙伏园认为,此时的读者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状态,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正处在犹豫不定时期,因此孙伏园认为作为报纸编辑——受到先进思想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应该将读者的“学生”角色定位提高到重要位置上来,使副刊成为可以指导生活的一种方式。在思想大混杂的五四时期,副刊有时要扮演师长的角色,面对所有读者——这群思想迷惘复杂的“学生”,答疑解惑,指引人生。

(二)副刊宗旨:启迪民智,向导国民

1921—1924年,孙伏园主持《晨报副刊》时期,正值新文化运动激烈开展阶段,孙伏园深受新思潮的影响,为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变化,孙伏园主张“以启蒙思想为指导”来编辑副刊,因此《晨报副刊》无论从编辑方式或是刊载内容上都朝着“为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潮服务。《晨报副刊》一改早期副刊陈旧低俗的格调倾向,不仅新开辟文学、政论、科学等性质的新版块,还兼容并包刊载各位进步作家的作品。一时间在《晨报副刊》这块小小的文化园地上,各种新思想互相交流碰撞,读者与作家亲切联络,《晨报副刊》成长为启迪民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阵地,为社会新思潮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可以说孙伏园先进的编辑思想主导了五四时期《晨报副刊》的编辑特点,分析总结孙伏园在1921年后主编《晨报副刊》时期的编辑思想可以探寻出五四时期《晨报副刊》先进编辑理念的根源。

作为“学生”的读者,孙伏园主张编辑有义务替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指出正确的方向,“以最新之事实与最有兴味之问题,涵盖一般人生之趣味,将世人从枯寂冷酷之心境中救出。”强调副刊在此时要发挥启迪民智,向导国民的作用。他常常自己撰写杂文,例如《民治与教育的关系》《如何避免内战》《信仰》等(分别刊登在1922年11月后的《晨报副刊》上)向读者传递先进的价值观念。孙伏园认为副刊要指导教育读者,还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因此他主张《晨报副刊》在题材选择上要注意多以小品文和短篇为主,以此适应一般读者的文化水平。孙伏园曾大力强调编辑对读者的责任,他善于利用自己独特的编辑方式把重大问题安排在最容易引起读者注意的地方,通过预设不同的版块栏目选择合适的讨论话题,吸引读者的思考热情。

三、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一)设置议题:引导读者思考

早在五四时期,孙伏园就认识到了报纸的这种中介性质,他认为副刊是架在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一架“桥梁”,是连接精英文化与大众需求的一条重要“纽带”。他充分利用报纸的传媒功能,完善发展了先进的“互动式”的办刊理念。孙伏园通过有效地策划议题的手段,改变了传统副刊文化中“单项传播”的方式,让广大读者参与进来,使读者真正成为副刊文化的“主人”。在报纸副刊这块言论的平台上,孙伏园通过对不同社会议题的设置,例如婚姻问题、爱情观、人生价值问题、人生信仰等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通过问题探讨教之以大众新的文化思想观念。例如著名的“科玄”论战,刚开始“科玄”论战并非在《晨报副刊》上首次发起,也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时孙伏园发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论价值,并巧妙地抓准时机于1923年5月至10月之间在《晨报副刊》上及时转载,把本不属于《晨报副刊》发起的论证的主要战场搬到《晨报副刊》上来,并在头版头条发表文章《玄学科学论战杂话》一文,此后《晨报副刊》及时为论战开辟充足的版面空间,鼓励读者参与到这次论战中来,成功的把“科玄”论战推向高潮。

(二)开设栏目:吸引读者参与

孙伏园为了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在《晨报副刊》开设“论坛”专栏,让读者自由发表观点,畅所欲言。1922年《晨报副刊》发起了关于“丑字入诗”问题的讨论,《晨报副刊》不仅全程刊载周作人和梁实秋两位文学家互相驳斥的文章,也摘录不少读者的意见一起发表。在历时几个月的广泛交流中,新文艺的特征、新文学的创作原则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923年《晨报副刊》发表了北大哲学教授张竞生《爱情定则与陈淑君女士的研究》一文,引发了关于“爱情定则的讨论”,其间共刊登读者参与讨论稿件多达几十篇。在互动模式的影响下,孙伏园认为《晨报副刊》的版面编排和栏目设定应该是灵活变化的,要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为目标,调动起读者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孙伏园还将自己的视角引入儿童问题方面,《晨报副刊》于1923年7月开始设置“儿童文学”专栏,以冰心为主要撰稿人,先后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26篇通讯散文,后集结成著名书籍《寄小读者》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深度扩展了《晨报副刊》的影响力。

四、强调副刊的高尚格调

(一)娱乐是副刊的“天职”

孙伏园将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办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平台,成为了传播思想与提高觉悟的阵地。在坚持民主与科学的基本理念之上,孙伏园主张重视副刊编辑的“高尚的娱乐性”。

孙伏园十分看重副刊的娱乐功能,认为副刊要为读者提供“新鲜的文化享受”,并且通过这种文化享受进而发挥副刊的教育功能与传播新思潮的目的,但是需要坚决的与旧式副刊低俗的格调分开。孙伏园曾说“人们阅读副刊首先是进行娱乐”,因此,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在体裁上分设有诗歌、杂文、散文、游记、评论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软性文字十分丰富。孙伏园还专门在星期日的《晨报副刊》上开辟了“开心话”栏目,1921年11月20日,“开心话”栏目刊登文章《雷祖爷欢天喜地》一文,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打雷这一自然现象。此外,鲁迅先生的名篇《阿Q正传》也于1921年12月发表在《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目中。孙伏园曾说“要用学术的眼光,有趣味的文笔,对于眼前(包括时间的与地域的)发生的事情,记载与批评;至于表现形式嘛,可以是‘不成形的小说,伸长了的短诗,不能演的短剧,描写风景人情的游记,和饶有文艺趣味的散文’等等”。

(二)关注现实为副刊增强学理性

为了加强副刊的学理性,孙伏园又注重引入哲学、人生价值、推广新思想等新鲜深刻的问题。如于1922年12月1日出版的《晨报副刊·晨报四周年纪念增刊》共5版,其中第一版刊载有李守常的《国际的资本主义下的中国》、杜里舒的《中西文化的互动》;第二版有夏浮筠的《安斯坦相对论概略》等文章都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对于两者怎样合理的结合,孙伏园也有自己的方法,他一面坚持以文艺的论调为主,加大文艺的内容,保持副刊基本的娱乐功能,另一方面孙伏园巧妙地以文艺性质或是生活型极强的文字开头,其间合理穿插或者最后揭示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如第五版孙伏园以伏园为笔名撰写的文章《园的东西》和胡适的《南宋的白话词》,作者均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开篇,其中不乏对学理的讲解,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反而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让读者在享受文化娱乐的同时,进行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达到一种寓教于乐的卓越效果。

五、副刊编辑的双重身份

(一)“文化英雄”意识

孙伏园认为,五四时期的新式副刊应该是蕴含民主科学精神的综合性副刊,此时的副刊是“公共话语空间”,而副刊的编辑作为主导者既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拥有较高的思想情怀,还应注意与广大读者保持密切联系。

中国传统文人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他。1902年梁启超主编《新民丛报》时就指出报刊的职责应该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孙伏园也坚持着传统士大夫文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他主张以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议题,充分发挥“把关人”的独有角色,筛选出一批批社会意义巨大的议题。以1923年《晨报副刊·晨报五周年纪念专刊》为例,其中不乏有各位社会名流对社会议题提纲挈领式的探讨,如《对今年中国思想界之感言》(甘蛰先)、《清代政治之影响于学术者》(梁启超)、《我国经济界之三滥》(马寅初)等文章,这些名篇经孙伏园编辑刊登在副刊上,极大地扩展了读者的视野,引领读者的思想逐渐走在时代的前端。此外,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在编辑内容上,1921年孙伏园开创了“时事杂感”这种评论类的专栏,支持各类政治议题的探讨,孙伏园努力在《晨报副刊》上营造一种关注现实的言论氛围。

(二)“市民”思想情怀

在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早期报人(这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也逐渐融入了市民阶层的海洋。孙伏园认为,要创办新式的报纸副刊,编辑人员首先应主动融入普通市民生活中,放下阶级观念和优越感,与普通市民浑然一体,深入到市民生活中,真实地了解普通大众的生活,这样才能熟知大众的需求,向他们传达“民主、科学”的思想观念。应读者文化享受的需要,孙伏园常常利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向普通市民传达新文艺思想,如1923年出版的《晨报副刊》五周年纪念专刊上各类小说十分丰富:有徐志摩译的外文小说《巴克妈妈的行状》《夜莺与玫瑰》《无道德的梦境》,郁达夫的小说《人妖》等,深受读者喜爱。孙伏园把《晨报副刊》视作完成自己“市民化”转变的阵地,他也在日常生活中深刻地经历着生活的重担和压力。因此他十分注重编辑作为“市民”角色的重要性,洞察普通市民的心理状况,了解市民的心理需求,在1921—1922年《晨报副刊》先后发起“妇女解放问题”“儿童教育问题”等讨论,做到以“市民化”的视角猎取新文化的思想意义。

六、孙伏园副刊编辑思想的影响

(一)副刊的革新促进社会的革新

五四时期的副刊发展是我国社会转型的缩影,启蒙思想的文化从副刊这块独特的文化园地开始向一般读者大众散发,五四时期的副刊编辑都不约而同地肩负起宣传文化革新的历史重任,他们把自己主编的副刊当做是传递新思想的有力武器。

孙伏园发展的互动模式归根结底旨在传达“民主、科学”的启蒙思想,但这种传达并不是单纯的“传授”,也不是直截了当的“告知”,他希望通过读者一次次积极地参与讨论、一遍遍阅读不同的评论而自发自觉地产生深入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五四时期复杂的社会现状需要青年逐渐养成自主选择的能力,形成一种自主探究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互动模式引导广大读者参与到学会思考、懂得明辨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可以无限扩展、不断发掘的能力,是凝聚社会新势力促进新变革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副刊的革新凝聚着孙伏园探索救国出路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

毛泽东曾极力赞扬著名报人邹韬奋先生的“韬奋精神”——真诚地为读者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真正感动人民的地方。一个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如果仅仅把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只能说尽到了职业责任。但如果他把国家社会的命运时刻铭记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自己的文化实践用于探寻救国救民的伟大道路中,那么他实现的是自身价值的升华,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伟人。

孙伏园先生毕生追求的就是早日实现国家的复兴、民族的解放。他用几十年的职业经历追寻救国救民的伟大梦想,他希望用副刊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将民主、科学的先进思想传递到每个读者心中,激发大众参与社会改革的热情,探寻出一条挽救民族危亡的新道路。将个人的职业理想融入到振兴祖国的伟大目标中,这才是孙伏园先生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结语

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开了中国现代报纸副刊进行民主性改革的先河,分析五四时期孙伏园主编《晨报副刊》的编辑思想,只有将其放在五四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阶段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它的开创性精神。

孙伏园是我国副刊编辑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晨报副刊》的不断革新理念不仅体现出孙伏园先生在推进新闻事业发展中的崇高职业精神,成为我们当代报纸副刊发展的宝贵财富,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反映了孙伏园作为新闻界的先驱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我们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们不断追求、奋勇前进。

[1]晨报副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

[2]吕晓英.孙伏园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孙伏园散文选集[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4]丁帆.重回“五四”起跑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姚福申.中国报纸副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22-34.

[7]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8]吴廷俊.中国新闻业历史纲要[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5-38.

[9]李宗泉,徐红.论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J].图书馆论坛,1998,(6).

[10]陈娜.报纸副刊功能的嬗变[J].青年记者,2006,(7).

[11]郭武群.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相对独立性[J].天津大学学报,2007,(3):63-75.

[12]孙伏园.与鲁迅先生二三事[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13]张涛甫.孙伏园时期的《晨报副刊》[J].江维论坛,2004,(2):48-62.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Sun Fuyuan's Supplement Editing thoughts with Supplement to Morning News

Zhao Shuangge,Wang Hexin
(School of Humanities,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Sun Fuyuan,a famous Chinese newspaper editor,was most excellent when chief-editing Supplement to Moring News in the anaphase of the May Fourth Period.This paper studies Mr.Sun's editing thoughts deeply influenced by New Culture Movement.The supplement is not only to entertain people,but also to disseminate new thoughts,develop social criticism and enlighten the public.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r.Sun,vulgar tastes were swept away from Supplement to Moring News,which laid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overall popularity of the Four Supplements and made it prominent in history.

Sun Fuyuan,Supplement to Moring News,editing thoughts,supplement,May Fourth Period,New Culture Movement,cultural hero

G210.9

A

1673-1573(2016)01-0005-05

2015-03-18

赵双阁(1973-),男,河北邢台人,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王和馨(1991-),女,河北井陉人,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

猜你喜欢

晨报副刊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未来的晨报
清代时期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5个人 50万粉丝 500万营收——都市晨报微信号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