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实践及其当 代价值

2016-03-07崔志胜

前线 2016年2期
关键词:苏区抗日战争延安

崔志胜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探索进程。在民主革命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文化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探索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实践新形态,对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素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苏区文化:以共产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文化实践形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主革命的实践中十分重视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根据地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而开始了大规模政权建设的初次尝试。苏维埃政权不仅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在文化方面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共产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工农苏维埃文化建设和创造活动。毛泽东同志于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提出了一条新的文化建设思路:“为着创造革命的时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所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文化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即苏区文化。苏区文化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苏区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文化实践形态。苏区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苏区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历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

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和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苏区的教育实践。中央苏区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起了文化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指导和推动了苏区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苏区在教育实践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相结合,目的是要扫除文盲,对苏区军民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教育,为革命培养党的干部及后备力量。二是反对宗教迷信的群众运动实践。由于中央苏区地处山区,经济文化落后,群众中的宗教迷信思想较为严重。因此,中央苏区成立后,便广泛开展了反对宗教迷信的群众性运动,革除了旧的封建习俗,极大改变了中央苏区群众思想文化落后的局面。三是开展广泛的妇女解放运动。成立各种妇女机构保障妇女的权利,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如开办平民学校、专门的女子学校或女子夜校等鼓励妇女学习文字,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使妇女从封建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苏区群众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通过创作红色歌谣、漫画、杂文、戏剧、歌曲、小说、诗歌、快板等易于理解,并为群众喜闻乐见,能够充分展现苏区军民精神风貌的文艺和娱乐活动等形式,通过对群众进行先进文化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和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地区城乡文化落后的局面,提高了苏区群众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和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使苏区群众的精神和愚昧落后的思想状况获得了极大解放和提高。

抗战文化: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化实践形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高举先进文化旗帜,在各抗日根据地探索了一种新的文化实践形态,即抗战文化。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抗日战争的新形势而实践的一种新型的先进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以宣传全民族抗战为主要题材,以宣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为主要基调,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为目标,极大鼓舞了广大中国军民的士气,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激情,为打败日本法西斯、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苏区文化着重强调文化的阶级性不同,抗战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是阶级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在抗日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而产生的文化形态。在抗战文化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既保持了自己的阶级性和独立性,又服从了抗日战争的民族大义和根本利益,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共同抵御日寇的入侵。抗战文化的核心是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这一伟大斗争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抗日精神的特点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正是在抗日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中国各族人民、各阶级和各阶层人士紧密团结在一起,前赴后继,一致对敌,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实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联合一切进步力量抵抗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包含各阶级和各阶层人士在内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就包括文化上的抗日统一战线。二是为达成广泛的文化抗日统一战线,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各种文化救亡组织和团体。在延安,为推动抗战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先后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救亡协会、西北战地服务团等文化救亡协会和社团。在国统区很多城市均成立了许多抗日救亡文化团体,如上海的战时文艺协会、文化界抗敌协会,武汉的文化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等等。这些文化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文化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三是在延安革命根据地成立抗日战争研究会、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等专门的学术性团体,对抗日战争问题进行研究。这些学术性团体以抗日战争为主要研究内容,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创办了大量以抗战为主要内容和题材的报纸杂志。如,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共产党人》,八路军总政治部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延安的《中国青年》、《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救亡日报》,武汉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抗战文艺》等。此外,在抗战时期文学艺术作家们还以抗战为体裁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表现中国人民奋勇抗敌英雄气概的文学艺术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延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的文化实践形态

延安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造的具有先进性的思想文化形态。延安文化与抗战文化在时间跨度上有所重合,但又不完全一样,延安文化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抗战文化强调阶级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广泛性,而延安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延安整风运动是延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分析学风问题的实质入手,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从而为延安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内核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延安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它所具有的大众化品格,在内容上要求深入地去反映边区群众在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风貌,通过文化活动、精神产品来展示他们的愿望,代表他们的利益,为他们服务。延安文化围绕的一个鲜明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文化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文化是一种集艺术性和政治性于一身的先进文化,坚持了艺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其中政治性是第一位的属性。延安文化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其发展实践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和主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文化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正是在延安文化的不断实践中,我们党在批判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过程中,开始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延安文化的精髓是延安精神,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很好诠释,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延安军民排除千难万险,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时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延安精神是延安文化的魂魄所在,失去了这个魂魄,延安文化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实践的当代价值

首先,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应始终坚持文化的先进性前进方向。不管是苏区文化还是抗战文化、延安文化,无不体现了文化的先进性,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的先进性主要为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化等特点,这就要求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同时也要坚持文化自身的科学性,反对一切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还要植根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并最终依靠人民大众获得持续前进的动力。其次,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应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围绕时代的不同主题以及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断推进文化的理论创新,探索同当前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文化实践形态。最后,应充分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推动文化的持续繁荣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因其围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主题而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但也有其发展连续性的一面,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一致性,而正是由于文化发展的这种差异性和连续性使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性战略任务和目标,围绕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条主线获得持续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梁齐勇

猜你喜欢

苏区抗日战争延安
延安的故事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9月历史大事记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