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服、肌注与鼻腔内给予咪达唑仑对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

2016-03-07吴卫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9期
关键词:肌注咪达唑仑氟烷

吴卫强

口服、肌注与鼻腔内给予咪达唑仑对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

吴卫强

目的观察口服、肌内注射(肌注)与鼻腔内给予咪达唑仑对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方法1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葡萄糖,口服组口服咪达唑仑,肌注组肌内注射咪达唑仑,鼻腔组鼻腔输注咪达唑仑,比较四组不同给药方式的麻醉效果及躁动情况。结果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的麻醉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分别为(2.13±0.46)、(4.26±1.13)、(5.12±1.01)、(5.20±1.20)分,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麻醉Ramsa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肌注组及鼻腔组麻醉Ramsay评分优于口服组(P<0.05)。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的苏醒期躁动评分表(PAED)评分为(18.06±5.63)、(7.21±1.13)、(7.43±1.34)、(7.06±1.41)分,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PAE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肌注与鼻腔内给予咪达唑仑均可减少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且效果相似,考虑患儿舒适度,建议口服给予咪达唑仑。

给药途径;咪达唑仑;麻醉;躁动

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易出现躁动,躁动发生率约20%~80%,不利于患儿术后康复,考虑躁动可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中γ-氨基丁酸通路受阻,或七氟烷刺激癫样脑点活动引起的[1]。咪达唑仑可预防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但对于其给药方式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80例患儿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咪达唑仑不同给药方式的影响,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80例患儿临床资料,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3∶22,年龄3~10岁,平均年龄(4.71±1.90)岁,体质量15~26 kg,平均体质量(21.53±2.24)kg;口服组男女比例20∶25,年龄2~9岁,平均年龄(4.90±1.86)岁,体质量14~26 kg,平均体质量(20.41±2.53)kg;肌注组男女比例26∶19,年龄2~11岁,平均年龄(4.53±2.06)岁,体质量15~28 kg,平均体质量(19.86±2.74)kg;鼻腔组男女比例22∶23,年龄3~11岁,平均年龄(4.59±2.17)岁,体质量15~27 kg,平均体质量(21.30±2.35)kg。四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麻醉前30min,对照组:10%葡萄糖液10ml口服;口服组:0.5mg咪达唑仑加至10ml的10%葡萄糖混合液口服;肌注组:0.15mg咪达唑仑肌内注射;鼻腔组:0.2mg咪达唑仑加入1.5ml的2%利多卡因混合液中,经鼻腔吸入给药。入室后吸氧,行麻醉诱导,吸入七氟烷6%~8%,待无意识,建立外周经脉通路,静脉注射阿曲库铵、芬太尼,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维持麻醉,维持呼气末2%~3%七氟烷,静脉注射瑞芬太尼。术毕前5min,停止注入瑞芬太尼及七氟烷,静脉注射芬太尼。术毕调节氧流量,手控清除残留七氟烷,静脉注射阿托品、新斯的明,拔管后送入麻醉恢复室。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手术麻醉指标:手术时间、吸入七氟烷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比较两组麻醉前Ramsay评分、PAED评分。麻醉前Ramsay评分标准[2]:焦虑1分,轻度镇静2分,中度镇静3~4分,重度镇静5~6分,分值与镇静程度呈正比。参照PAED评估躁动评分[3],10~15分为躁动,20分为严重躁动,分值与躁动程度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手术麻醉指标比较 四组患儿临床手术麻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四组手术麻醉指标比较(±s,min)

表1 四组手术麻醉指标比较(±s,min)

注:四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 吸入七氟烷时间 拔管时间 苏醒时间对照组 45 42.76±7.13 67.14±9.11 9.03±2.26 16.36±4.14口服组 45 45.03±9.10 66.03±11.12 8.84±2.13 18.22±3.03肌注组 45 43.25±8.14 65.20±10.40 9.16±2.33 19.02±5.10鼻腔组 45 46.18±8.11 63.11±8.12 9.32±2.51 18.11±4.01

2.2 四组Ramsay评分及PAED评分比较 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的麻醉Ramsay评分分别为(2.13±0.46)、(4.26± 1.13)、(5.12±1.01)、(5.20±1.20)分,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麻醉Ramsa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肌注组及鼻腔组麻醉Ramsay评分优于口服组(P<0.05)。对照组、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的PAED评分为(18.06±5.63)、(7.21±1.13)、(7.43±1.34)、(7.06±1.41)分,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PAE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口服组、肌注组及鼻腔组的PAE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原因复杂,术前焦虑、术中疼痛、术后低氧等均可引起躁动,若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更高。七氟烷麻醉诱导期患儿平静,且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时间短,但七氟烷迅速排出导致患儿苏醒,易造成术后躁动。

有关文献研究报道中提出咪达唑仑配合七氟烷麻醉,可提高苏醒质量,减少患儿麻醉恢复期躁动。咪达唑仑属苯二氮类药物,水溶性好,具良好的催眠、松肌、抗焦虑及抗惊厥的功效,其可快速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产生作用,达到迅速镇静的效果[4]。本院对于采取何种途径对患儿给予咪唑达仑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对本院收治的手术患儿分别采取口服、肌注及鼻腔给予咪唑达仑配合七氟烷麻醉,发现咪达唑仑不同给药途径不影响手术麻醉效果。本次结论与王武等[5]文献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提示口服、肌注与鼻腔内给予咪达唑仑均可减少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起到良好镇静作用。对患儿预先予以咪达唑仑可加快恢复麻醉后中枢神经系统,有效抑制癫样脑电活动。考虑到咪达唑仑为酸性,直接对鼻腔内给药患儿难以耐受,故混合2%利多卡因后再鼻腔给药。肌注、鼻腔内给药的药物吸收性更好,但考虑到对患儿具一定的刺激性伤害,会降低患儿依从性,临床建议采取口服方式给予咪达唑仑,提高患儿舒适度,减少术后麻醉躁动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预先口服、肌注及鼻腔给予以咪达唑仑,可有效减少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且不影响麻醉效果,但患儿口服给药更易于接受。

[1]徐军.七氟烷复合咪达唑仑对小儿全麻术后躁动的影响.中国医药导刊,2014,16(5):1390-1391.

[2]于威威,季海音,赵平.咪达唑仑滴鼻对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9):849-851.

[3]丁晨,胡洁,许文音,等.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6):559-562.

[4]王武,严敏,雷李培,等.咪达唑仑术前用药预防短小手术患儿七氟醚麻醉恢复期躁动的效果.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5):541-543.

[5]王武,吴绍芳,吴炜,等.咪达唑仑不同途径预先给药预防小儿七氟烷麻醉恢复期躁动效果比较.医药导报,2014,33(9): 1169-117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08

2016-09-05]

467000 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肌注咪达唑仑氟烷
布托啡诺与咪达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效果比较
七氟烷抑制宣威肺癌XWLC-05细胞生物学行为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在老年人无痛胃肠镜检中的应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盐酸多奈呱齐联合咪达唑仑治疗老年性痴呆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不同浓度七氟烷对人骨肉瘤saos2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机制
改良肌注方法在提高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肌注成功率中的应用
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在急性脑出血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