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2016-03-07于广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9期
关键词:溶栓脑梗死有效率

于广周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于广周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常规对症治疗联合动脉溶栓治疗)与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每组44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4 h、2周,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本治愈27例(61.4%),显著进步10例(22.7%),进步6例(13.6%),无效1例(2.3%),总有效率为97.7%(43/44),对照组基本治愈20例(45.5%),显著进步8例(18.2%),进步5例(11.4%),无效11例(25.0%),总有效率为75.0%(33/4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尿激酶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当前,临床上多采用动脉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青睐[1]。本研究以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6.5±9.5)岁;病程1~5 h,平均病程(3.3±0.6)h。对照组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6.3± 9.4)岁;病程1~5 h,平均病程(3.4±0.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内容包括降低颅内压、抗凝、吸氧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动脉溶栓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实施股动脉穿刺,做全身肝素化处理。随后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梗阻血管进行观察,在梗阻血管侧的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置入导管,将50万U尿激酶经由注射泵缓慢注入,实施动脉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每隔15min检查一次血管造影,当梗阻血管再通,停止输注尿激酶。确保尿激酶输注总量在75万U以下。治疗后24 h内复查CT。术后以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以NDS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分越高,提示缺损程度越严重[2];疗效评定标准[3]:治疗后NDS评分减少>90%为基本治愈;治疗后NDS评分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治疗后NDS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治疗后NDS评分减少<18%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著进步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D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N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2周,两组ND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基本治愈27例(61.4%),显著进步10例(22.7%),进步6例(13.6%),无效1例(2.3%),总有效率为97.7%(43/44),对照组基本治愈20例(45.5%),显著进步8例(18.2%),进步5例(11.4%),无效11例(25.0%),总有效率为75.0%(33/4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5,P=0.002<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S评分的对比(±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S评分的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4 h 治疗2周观察组 44 24.0±3.0 16.0±5.0a 13.1±4.8a对照组 44 23.8±3.2 22.7±8.2 20.8±9.5t0.315 12.826 23.868P0.761 0.000 0.000

表2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n(%)]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一旦患者出现脑动脉闭塞会导致供血中心部位出现严重的缺血现象,且能在60min内形成梗死。而周边部位具有一定侧支循环,导致其虽然丧失生理活动,但仍具有一定血供,能对自身离子平衡进行维持,只要及时改善血供便能促使其恢复正常,这便是缺血半暗带。因此,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是采取积极措施,促使阻塞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血液灌注。

有研究认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溶栓治疗能有效促使闭塞的血管再通,从而对脑组织血液灌注进行恢复[4]。动脉溶栓是一种常见的溶栓治疗方法,能促使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的血管再通,从而对血流进行重建,挽救缺血半暗带,且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被认为是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法[5]。尤其是局部动脉溶栓,能通过在血栓内注入高浓度的药物,获得较静脉溶栓更为显著的再通闭塞血管效果[6]。这是因为静脉溶栓不能充分确保溶栓药物到达血流缓慢的靶血管,导致临床疗效不显著[7]。此外,动脉溶栓还能对溶栓药物使用剂量进行控制,且溶栓过程中及时对患者实施造影检查,能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对其导管位置及溶栓药物使用剂量进行调整,在确保实现最大溶栓效果的同时,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N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2周,两组ND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本治愈27例(61.4%),显著进步10例(22.7%),进步6例(13.6%),无效1例(2.3%),总有效率为97.7%(43/44),对照组基本治愈20例(45.5%),显著进步8例(18.2%),进步5例(11.4%),无效11例(25.0%),总有效率为75.0%(33/4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5,P=0.002<0.05)。与相关文献[5-7]的结果相符,都凸显出动脉溶栓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张智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33-34.

[2]马瑞,张晓惠,徐亚辉.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919-920.

[3]张兆,张千,李先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内科,2014,9(4):383-385,397.

[4]关玉华,艾克拜尔·加马力,曹莹莹.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0(4): 222-224.

[5]孙海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7):42-43.

[6]庞洪波,韦涛,陈宗胜,等.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1):31-32.

[7]金平,张均,吴章松,等.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安徽医学,2011,32(1):44-4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06

2016-09-18]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溶栓脑梗死有效率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很有效率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