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6-03-07马衣拉阿比提热萨来提亚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4期
关键词:麻醉药臂丛卡因

马衣拉·阿比提 热萨来提·亚森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

马衣拉·阿比提 热萨来提·亚森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麻醉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传统盲穿麻醉方式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麻醉成功率及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现相关的并发症,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局部麻醉中毒症状,1例患者麻醉后较大面积的血肿,1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具有神经定位准确、阻滞效果确切、起效迅速、局部麻醉药用量少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B超引导下麻醉;臂丛麻醉;罗哌卡因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应用最多的麻醉方法。传统定位方法是通过穿刺针触及神经引发异感后注药,须大剂量局部麻醉药,即使如此仍有阻滞不全发生,并且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1]。有报道超声引导定位可减少局部麻醉药剂量并且阻滞完全[1],0.4%罗哌卡因是临床常用浓度,可安全有效地行腋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间要求较长的手术,对麻醉的要求也较高。传统的麻醉效果不理想,寻找有效的麻醉方式成为临床麻醉医师们一直研讨的课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ASA 分级标准均为Ⅰ~Ⅱ级,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7.25±8.21)岁,体质量为 41~84 kg。同时选取50例传统盲穿麻醉方式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45.91±8.42)岁,体质量为 40~82 kg。两组患者性别、体质量、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观察组患者6~14 MHz频率的探头对腋路臂丛神经及周围组织进行扫描,麻醉区域消毒铺巾后将超声探头置入无菌手套内,外涂无菌耦合剂,取探头的长轴与神经的长轴垂直,找到靶神经后,神经刺激针从超声探头外侧方进针,使麻醉针干与超声探头长轴保持在同一声像图平面,在超声视频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接近靶神经时回吸有无出血,根据显像的解剖位置依次阻滞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及位于肱二头肌和喙肱肌之间的肌皮神经,采用多点注射方法均匀注入麻醉药物,将局部麻醉药液充分包绕在各神经干鞘内及周围。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麻醉方式。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成功率、麻醉持续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麻醉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中麻醉成功率及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方式的操作比较[±s,n(%)]

表1 两组麻醉方式的操作比较[±s,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操作时间(min) 进针次数(次) 麻醉成功率 麻醉持续时间(min)观察组 50 3.2±1.2 4.1±0.8 49(98)a12.7±7.0a对照组 50 4.9±1.1 5.8±1.5 46(92) 10.2±4.0

2.2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未发现相关的并发症,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局部麻醉中毒症状,1例患者麻醉后出现较大面积的血肿,1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较全身麻醉具有良好的术后安全性。传统的盲穿法存在潜在的神经损伤的风险且阻滞效果不理想等,经常误穿血管,造成局部血肿。B超引导定位的方法,提高了阻滞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阻滞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B超技术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具有较多优点[2]:①能避免术中再次穿刺,安全性高;②术中麻醉效果较好;③术后镇痛管理方便;④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手术质量。但是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的广泛应用需要专业人员的配合操作,对超声仪器的质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罗哌卡因是临床上的一种常用麻醉药物,也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其在外周神经阻滞应用中其最佳容量和浓度一直存在争议,有临床研究者认为使用较高浓度可以提高麻醉效果,超声引导下连续给药可有效控制药物的麻醉峰值,避免药物误入周围组织而导致的术后并发症的出现[3]。虽然传统的盲麻醉方法已经成熟但由于这类方法在治疗阻滞方面进入桡神经大多位置较深,并且正中神经、桡神经、腋动脉、尺神经的解剖变异等因素,麻醉穿刺有效率较低、麻醉后会对神经产生应激性刺激,容易引发神经元以及神经周围血管的药敏性反应[4]。

B 超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应用,不仅提高麻醉效果,同时也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超声显像技术能够将神经、动脉和血管的解剖关系清晰的显示出来,使临床人员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诊治,该方式的应用大力提高了阻滞成功率[5]。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具有神经定位准确、阻滞效果确切、起效迅速、局部麻醉药用量少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1]蒋学斌,徐旭仲,吴道珠,等.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9):1355-1357.

[2]卢光涛 ,陈瑛珍 ,周智丽,等.舒芬太尼在 B 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观察.现代实用医学 ,2012,24(1):90-91.

[3]董梅 ,陈小涛 ,石云峰,等 .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比较.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8(19):4573-4574.

[4]杨建平 ,张亮 ,吕治全,等 .小儿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2 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 ,2009,38(14):1807-1808.

[5]高金平.超声引导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1):63-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4.063

2015-06-15]

83004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

猜你喜欢

麻醉药臂丛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三级库药品管理模式在麻醉药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3.5%利多卡因眼用凝胶的研究进展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