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枯燥归因及对策

2016-03-07曾素芳

师道·教研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小学生探究

曾素芳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数学严谨的术语,抽象的概念,严密的推理,学习起来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出现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产生畏惧感、厌恶感,随着数学知识难度螺旋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数学课上听不懂,越来越多的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

一、小学数学课堂枯燥的原因

1. 脱离生活经验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数据、可能性等丰富的数学知识,但由于年龄小,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学课堂重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利用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设计有数学价值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过分强调数学的抽象与严谨,小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没有成功的愉悦感,严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没有实效性

自主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的获取知识能力和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思考,主动地对知识进行质疑,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探究方法,体会自主探究带来的成就感。现在的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出现“放羊式”和“圈养式”两种方式。有的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随意在教室走动,没有参与,没有指导,学生成了没有航标的船只;有的教师千方百计把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学生没有养成自己的探究方法,纯粹是把教材浏览一遍,没有留下自主探究的痕迹。

3.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符合学生追求交往、自由表达的需要,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运用得当,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与人交往,而且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对知识的获得更加深刻。合作过程的交流和分享,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现在的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根本不考虑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没有明确的合作指令,经常用的就是前排的两个学生转过身跟后排的两个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开展讨论,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分工,表面上看小组成员都参与了,实质对学生的思维没有触动,只是流于形式的讨论。

4. 互动主次偏颇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和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到处可见,学生成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的互动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基本上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一问一答,让学生形成了思维依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严重缺失,学生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得不到发挥。

二、小学数学课堂枯燥的对策

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呈现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以求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数学课堂要想让学生倾听,教师必须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1. 摆弄学具激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数学课堂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外部操作获得感性认识作为理解的基础,实行内外互促,促使学生外显动作与内隐思维有机结合,顺应学生的特性。尤其是小学生,普遍具有爱动、爱玩的天性。借用学具为学生创设学习活动,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而且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课堂让学生摆弄学具,自然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三根长短不一的小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框架等学具。学生在不经意的摆弄这些学具中,获得如下数学知识:(1)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2)通过对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拉动,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3)三角形的两边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两边差一定小于第三边。学生自主地运用长度不一的小棒去摆弄,学生在摆一摆、拉一拉的亲身体验中,问题就迎刃而解。教师走近学生,欣赏学生的创造,分享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 猜想验证激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的结果,它能使人更直接地深入问题的核心,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就把教会学生猜想作为培养独创能力的得力手段。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出示22.5÷15,再过渡到22.5÷0.15。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这道题跟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的异同,接着让学生猜想:(1)如果将除数变成15就变成跟以前学的一样了;(2)除数变成1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就应该变成2250;(3)22.5÷15就变成2250÷15;(4)2250÷15的计算结果是150。最后让学生通过除法的逆运算进行验证。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会因为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同而猜想出不同的结论,当学生发现自己猜对了,就会把这种成功的经历分享给其他同学,自己的思考也会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和提升。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意识增强。数学课堂给学生提供猜想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

3. 故事激趣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数学故事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北师大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美丽而有趣的童话内容。如对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小兔请客》的教学,可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在森林里,住着一只非常勤劳,非常好客的小兔,它种了一大片的果树。果树经过小兔的精心施肥、除草、除虫茁壮地成长。秋天到了,红彤彤、黄灿灿的果子挂满了枝头。秋高气爽的一天,小兔决定邀请小猴、小松鼠、小刺猬好朋友来品尝。好朋友到了,小兔担心果子不够吃,陆续又端来了一些果子,它边走边说:‘朋友们,尽情的吃吧!……”奇妙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喜欢的熟悉的情境以故事情节呈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4. 游戏激趣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意识往往占优势,有意注意意识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新奇的刺激能有效地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游戏深受儿童喜爱,教师不妨把游戏带入数学课堂,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愉悦中学。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愉悦学生身心,调节课堂气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还剩下多少》(认识减法),教师可以设计成“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教师演老鹰,学生演小鸡。原来有5只小鸡,被老鹰抓走了2只,还剩多少只?被抓走了3只、4只、1只、5只呢?让学生亲身经历游戏活动,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运用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感悟数学的魅力。

5. 表演激趣

爱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数学课堂表演对知识的诠释形象生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尤其是自控力差的小学生,枯燥的课堂,枯燥的知识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教师不妨将讲解知识变成表演知识,结合教材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数学知识。北师大版教材,很多知识可以让学生亲自表演。如一年级上册《位置与顺序》的前后、上下、左右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表演,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丰富学生对物体间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在亲历表演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 竞赛激趣

“好胜心强”是小学生主要的心理特征,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竞赛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并在学习活动中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计算题的教学,对后续的学习影响较大,在平时的训练中较枯燥,为了提高训练效果,可以通过开展开小火车、抢答、谁先做好就到黑板板书、谁先做好就先批改、四人小组评比、百分制现场评价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这样,在蕴涵丰富的数学韵味的竞赛中,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比赛中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技巧,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提高了计算能力。

趣味横生的数学课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让数学知识披上情感的外衣,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小学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