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式微与政治引领

2016-03-06郑建辉薄建柱

关键词:公共道德价值观道德

郑建辉,薄建柱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009)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式微与政治引领

郑建辉,薄建柱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009)

网络社会;大学生;公共道德;式微;政治引领

当今,网络时代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从网络社会特有的原因、社会环境、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剖析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式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一、剖析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式微的原因

(一)、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特有分原因1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开放引发网络成员个体的道德冲突和人格扭曲

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便捷性。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界限,不管你是否愿意,不管你来自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网络这张大网都会将你网入其中,它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思维和实践。但网络信息渗透着不同国家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所以网络社会中不同国家间的道德和文化冲突凸显。具体表现为文化渗透,即互联网的开放性将导致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随着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化渗透乘虚而入,对本土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甚至造成民族文化的分裂。[1]

自发的网络不从属于任何个人、政府机构或国家,所以它也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机构或个人操纵。因此,开放的网络使诸多边缘文化以及糟粕文化同时大量涌现在我们面前,而在这个缺少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虚拟空间,网络社会中缺少了他律,虚拟情境中的网民对自己的言行无需承担责任,他们使用攻击性语言,他们在网络游戏中随意的“草菅人命”,一旦这种行文习惯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将会导致人格扭曲。

2网络社会成员扩展的个性空间,导致其道德责任的淡化与个性畸变

网络中,人被数字重新定义,人际交往受制于机器控制,而不是活生生的互动,这容易使网络社会成员产生道德情感冷漠,丧失同情心和责任心。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群体,同时由于社会经验较少,个性张扬,易冲动。在虚拟与真实并存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异性或同性间的情感交流更加的随意,进而对大学生情感发展和道德责任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个性化畸变明显,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腐朽和反动思潮的侵蚀,使其本来就比较脆弱的意识形态受到诱惑和危害。虚拟空间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使被传统社会和家庭教育影响的大学生容易引发不负责任、为所欲为的冲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个性化明显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主体意识强。他们凡事“以我为中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往往先考虑的是自我,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倾向,进而直接造成他们道德行为的失范。二是功利化较强的价值目标。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主义,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考虑。三是价值行为上知行不一。当代大学生赞赏正义美德,真正实践起来却畏手畏脚,很难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在提供自由度远远超出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道德责任的底线越来越低,其产生的道德失范问题显而易见。

3虚拟性的网络引发成员行为的约束无力、公德缺失、情感淡漠

由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所以虚拟性是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虚拟空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自由时空,由此产生了虚拟社区、虚拟文化、虚拟人际关系等概念,同时人们的行为也变得虚拟化。在网络中,体现个性的年龄、地位、身份、种族等特征被各种数字符号所掩盖,网上交流没有现实社会中舆论、习惯、法律的制约,平常被压抑的人性丑恶的一面,诸如撒谎、谩骂等会在符号的掩护下为所欲为。匿名上网的现实情况下,更不会明确存在道德评价主体与客体,由于没有相关法律和规则的制约,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公德缺失的意识和行为。再加上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不存在统一的国际法律体系来规范和约束互联网的使用,更加剧了这一情况的恶化。这正如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所说的,“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充满好战尚武之举的电子游戏迷,早已将正义感和道德规范置之度外”。[2]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办公、电子商务相继出现,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流机会大大减少,这种情况势必会带来现实生活中与朋友、家人关系的疏远,使情感淡漠。同时,缺乏网络公德的网民编造各种谎言、信息,使行为主体情感冷淡、麻木,进而演变为对现实情感的淡漠以及对正义感的缺失,甚至连最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也丧失了。

4互联网络的异质性,导致网络社会成员道德价值观的偏移

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效应,“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3]具体表现在:一是色情、反动等信息的泛滥。互联网上大量充斥着黄色、反动信息,而且在有限的制约下自由传播。互联网上的色情图片和文件的点击率非常高,这对于心理还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以及缺乏坚强毅力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这些黄毒的侵害而不能自拔,这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互联网上还大量存在着危害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反动信息,如种族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一些反动组织言论等,他们利用互联网兴风作浪,企图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反动信息和言论都会导致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偏移。另外,互联网异质性会使得网络社会成员产生心理上的孤独,进而形成心理障碍,使其产生精神不振、情绪失落、意志消沉等症状,使网络社会成员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由于长时期痴迷于虚拟的世界,必然与周围人的交往会减少,形成孤僻的性格,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而这种心理上的消极影响和交际能力的退化,都会对网络社会成员道德价值观造成影响。

(二)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分析

1社会负面现象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首先是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潮也纷至沓来,导致部分大学生逐渐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是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法制环境不完善背景下,出现各种各样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官僚作风的现象,这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政治冷淡的态度。

2国际环境变化和西方社会思潮弱化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骨骼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新自由主义论、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和消费主义论等思想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不断进行着侵蚀,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受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物质上的享受,但是对于金钱的来源,却没有更多的关注。在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很多的高校学生对国外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认识,对于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却没有更多的了解。在这样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开始注重自身的享受,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其它的渠道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进而出现很多道德缺失的现象。

(三)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自身因素分析

1重专业素质,轻政治素养

当代大学生是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者和主力军,他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而当今社会,由于就业观念的改变,一些专业对口意识的强化,使得很多大学生重视专业素质,而忽略了为人的基本素养。受社会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学生专业的培养,进而忽视了对学生政治修养和价值观的培养。从众多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就可以看出,政治方面的课程都相对较少,而且多为选修,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

2重理想实现,轻社会现实评估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随着自身对价值的理解,会有着不同形式的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理想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是大多数的理想都是不现实的,都是构建在不合理的基础上的,都没有经过自身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和评估。在这样一种基础上设定的理想,往往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否定,进而对自身产生怀疑,导致道德价值观的偏移。因为就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自身的心智还处于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自己的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形成。如果对现实缺乏一定的评估而去设定自身的理想,就会在挫折面前扭曲自身的思想,进而缺乏责任感,影响自身道德价值观的建设。

二、探求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现途径

(一)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建设的理论逻辑构建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哲学其大意主要指涉自我与他我、他者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共通性、共同性以及彼此间沟通的可能性。主体间性范畴内的主体—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是具有相互平等的同等地位。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自我与他我、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充分融合,体现了主体间的相互交往、沟通、承认、对话与理解,是自我与对象内在统一的生存境界,是人类对自我的“终极关怀”。[4]

网络生存环境拓展了人的主体性,使主体间性的现实意义得以体现。在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方面具体表现为网络公共道德建设的“去主体化”、网络公共道德建设客体的“主体化”和主客体平等性、相关性的倾向。由此,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无法“硬生生地”植入网络,网络公共道德主客体关系的新特质和网络环境的独特性,决定了在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理念上应该以最大限度开掘和提升网民的主体性为价值目标,尊重网络中主体和客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权,使网络公共道德满足主体间所需要的价值性。在网络公共道德建设结构模式中要遵循“双主体”原则,在实践过程上,要遵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在方法论层面,要遵照主体性人格教育的目标导向,选取契合受众心灵与情感所需的教育引导方式。[5]从而构建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中信息引导者和信息追随者的主客体形态和多极交互主体性关系,最终形成广大网民对网络公共道德的主体意识,实现对网络公共道德主体认同,践行对网络公共道德的主体导向,确立对网络公共道德的主体自信。

(二)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的政治引领原则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网络的健康发展,而健康的网络平台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的政治引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相互结合。

所谓“一元主导”就是在网络社会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而且必须要坚持网络社会中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到网络社会中意识形态有别于传统的深刻复杂程度,因此,我们还要必须坚持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社会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实现“多元并存”,即通过一元引领多样,实现和谐有序发展。对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我们一定要继续弘扬;对一些“温和”的意识形态,我们要积极整合改进;对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我们要坚决铲除。

2重点突出与全面覆盖相结合。

网络社会中公共道德的建设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网络公众人物和重要网络媒体平台的参与和支持,他们在网上的言行极具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网民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践行,是网络公共道德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对这些人群和媒体平台应该高度给予重视。同时,网络公共道德的建设离不开全体网民的积极参与和直接体验,我们一定要积极引导广大网民选择恰当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使有益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到最大化。

(三)完善大学生网络公德建设的机制

在网络社会中,“人—机—人”这种间接化和符号化的虚拟交流方式,导致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受到较少的外在约束,从而大量出现失德的话语、行为及现象。网络公德式微的直接后果是败坏社会的秩序、和谐和安宁,使生活素质降低。我们必须重视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净化网络空间,构建网络社会的道德秩序,从而规范网络主体的网络行为,使网络社会成为一个健康、开放、平等、自由的生存空间。

首先,建立监督机制,完善网络行为管理。政策和法律是最直接有效的监督管理形式,网络发展的根本方向由政策来确立,而法律则对网络犯罪等失范行为起威慑和惩罚作用。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

其次,建立预防和纠错机制。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比如利用信息认证、相应的网络加密技术等加强信息内容的审核,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进行预防,尽可能减少网络公德问题的发生。纠错机制的建设,目的在于第一时间纠正信息内容或阻断信息传播,从而降低网络公德失范所造成的社会消极影响。

再次,健全网络公德教育机制。网络公德在根本上要培养人们的自觉意识,而培养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教育。把网络公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部分,依靠网络部门、专业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社会、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最终实现人人自律,人人有德的和谐网络社会。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公共道德建设平台

1打造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教学、科研和管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高校师生的政治观念、思维方式及人生态度。同时,学校要全面覆盖网络,为学生上网提供一个便利的网络环境,并且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网络和现实的统一,无论在网络上遨游,还是在校园里漫步都能感受到优秀的校园文化气息。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更好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两课”在大多数大学生眼里是枯燥无味。一方面,在“两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或者插播一些经典视频,使学生喜欢上“两课”;另一方面,在校园网上建立“两课”教育模块。网站中开设在线学习、热点话题透视、在线答疑、论坛等功能,教师可在线指导,学生可在线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兴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

(四)丰富大学生网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建立红色专题网站。

红色专题网站是以发扬党的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宗旨,集思想教育、信息传播、素质培养、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2开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模拟APP或游戏软件。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发集人物扮演、场景模拟、经典重现等为一体的APP或游戏软件,这更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更多的人从不关注到关注,从不喜欢到喜欢。

3线上举办各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活动。

活动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红色经典事迹征集大赛、拍摄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电影、微视频或者微课等等,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杨建民.论虚拟社会对道德建设带来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9) :48.

[2]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中[M],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108.

[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0.

[4]张学义.主体间性的哲学[EB/OL].[2009.9.6].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985-253740.html.

[5]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 :124.

College Students’Public Morality Decline and Political Leading in Network Society

ZHENG Jian-hui,BO Jian-zhu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network society; college student; public morality; decline; political leading

Nowadays,the internet era has brought great convenience to college students,but also has negative imp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morality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is special reason in network society、social environment and self-factor.It also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G641

A

2095-2708(2016) 02-0071-05

2015-12-03

本文系2015年度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现状与政治引领研究》(课题编号:2015LX02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共道德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基于政府导向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理解公民道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