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6-03-04姬全生赵媛媛

理论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社交媒体网络安全

姬全生 赵媛媛

[摘 要]社交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传播具有隐蔽性、耦合性和渗透性。传统媒体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作用受到削弱,社交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力空前提升,并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敌对势力利用社交媒体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瓦解。面对上述挑战,应树立战略意识,搞好顶层设计;注重理论创新,加强阵地建设;强调内外结合,坚持攻防并举;实施媒介融合、促进优势互补。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交媒体中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打好社交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主动仗,全面打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媒体之盾”。

[关键词]社交媒体;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031 — 03

现代信息社会,传媒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更为密切。美国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认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形态,自诞生到发展至今,其主导地位一直由You Tube、Facebook、Twitter等西方社交媒体占据。西方国家一直妄图利用社交媒体这个“隐秘杀手”来“分化”、“和平演变”中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能否在社交媒体上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1〕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习近平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因此,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变化与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社交媒体的兴起及其传播意识形态的特点

(一)社交媒体的兴起

信息网络时代,社交媒体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与更新换代。2012年以来,大数据、微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逐步渗透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时期信息传播与互动呈现出多样化、便携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社交媒体是一种新媒体形态,是广大用户信息获取、交流互动的主阵地,是基于WEB2.0技术和SNS技术基础上的网络应用,是信息交流和热点发布的重要媒介。它能够打破阶层限制,提供一个平等、开放的网络空间。社交媒体允许用户自己产生内容(UGC)建造和交换,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站上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等,是用户分享信息、发表观点、交流互动的工具和平台。受众在社交媒体这一平台上可以实现互动也可以实现逆向上传,改变了传统媒体“你传播我接收”的被动模式,形成“多对多对话”的互动模式。近年来,社交媒体以其裂变式的传播模式,深受网民喜爱,发展势头迅猛,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仅微博客一项,中国用户规模已达2.04亿,在网民中的普及率高达30.6%。〔4〕

(二)社交媒体传播意识形态的特点

现阶段,社交媒体主要包括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网络社区和论坛等等。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性也赋予了社交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新的特性。

1.交叉传播的隐蔽性

社交媒体中,意识形态传播具有显著的隐蔽性。广大用户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平台、QQ空间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分享给好友。信息通过社交平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交叉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难以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监测与管理。

2.内容传播的耦合性

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突破了媒介的之间的界限。社交媒体上意识形态关联度加深,进而产生更高的耦合性要求。由于受到不同的知识水平、传播目的影响,社交媒体所传播的观点鱼龙混杂,难以识别。然而,这种充斥着个体需求的信息内容,以偏离事实依据的方式,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变,很可能信息内容进化成为一个耦合性极强的谬误观点,并与前者相互影响。信息内容以耦合性的方式传播,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突变式传播,进而造成意识形态安全监管更加艰难。

3.思想传播的渗透性

知识的廉价性、观点的新颖性、获取的便捷性,使社交媒体阅读逐渐成为广大受众的生活方式。社交媒体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语方式,往往易于吸引受众眼球,产生短期思想共鸣,这种隐形传播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使受众产生“鸦片”式的精神依赖。“技术媒介的部署把社会互动与具体场所分开,就使人们能够对远距离的他人起作用。”〔5〕

二、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意识形态传播产生新的特点,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而言,这些特点导致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复杂化、尖锐化和隐蔽化,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新的变化与挑战。

(一)传统媒体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作用受到削弱

由于网络的发展和新型传播技术的有效运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衰微,其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大受影响。传统媒体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大党报、主流杂志、电台、电视台,一直是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力军,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其方便、快捷、人人可以参与互动的形式导致传统媒体影响力日渐衰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唐润华称:“就全球媒体整体格局而言,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衰微已经势不可挡。”首先,受众减少导致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媒体自身出现生存困境所占市场日渐萎缩。其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往往被淹没于人人可传播的多元化的海量信息当中,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人们可选择的信息范围扩大,内容增多从而降低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再次,传统媒体自身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的固有模式过于僵化、滞后而造成其难以适应社交媒体下意识形态话语体系。〔6〕

(二)社交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力空前提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交媒体力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在意识形态等重大领域发挥作用。社交媒体的时代,多元的应用和丰富的平台,开放式的媒体舆论场,为媒体接近终端使用者搭建了多种渠道,可以说谁掌握了社交媒体,谁就掌握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忽视利用社交媒体加强意识形态管控,甚至放纵社交媒体自由发声,则会危及到国家安全。我国“3.14事件”、“7.15事件”都是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蓄意谋划,利用社交媒体煽动,从而引发暴乱,其目的就是引发意识形态混乱,危害国家政权的稳固。综上不难窥见,社交媒体的行为直接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如果使用管控不当将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三)社交媒体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

新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已悄然转移,社交媒体成为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因素。社交媒体凭借其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图片与视频的视觉化体验等方面技术特性,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优越于新媒体。为受众参与创造、传播新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同时社交媒体的出现也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是社交媒体受众的碎片化和分众化,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难以成为“主流”,对受众的影响力减弱。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式宪政论、“普世价值”说、“公民社会”论、“儒化中国”论、否定改革论等思潮,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以各种形式各种途径与主流意识形态激烈交锋。二是信息传播渠道增多,各种思想良莠混杂,泥沙俱下,趁机腐蚀侵蚀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管控难度加大。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媒介越是发达,越是普及,传播的组织性就越弱。也就是说,大量的信息传播会在社会组织之外进行。三是信息传播迅速快捷,自由度增大,难以掌控,导致在面对危机问题时,稍有不慎,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煽动非理性情绪,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在社交媒体这个虚拟平台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话语空间、社会基础以及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防控能力都面临着真实而强大的挑战。

(四)敌对势力利用社交媒体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瓦解

西方敌对势力从来就没有放弃意识形态进攻,而是利用其技术优势将其转移至社交媒体战场。信息网络时代,西方媒体开始转战对华意识形态作战空间,依托传统互联网技术优势,发展社交媒体,重视意识形态内容的隐形渗透。美国前任驻华大使洪博培曾在一场总统选举的党内电视辩论中就明确说,应联合他们的盟友和中国国内的支持者,这些人是互联网的年轻人。他们将带来变化,类似的变化将“扳倒中国”。近期,一些受到西方敌对势力资助的网络水军,在微博平台上对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微博言论进行谩骂攻击,企图制造共产主义事业无法实现的假象。这些错误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习近平在8.19讲话中深刻指出,意识形态的斗争远没有终结,而是转入新的阵地,斗争依然复杂尖锐。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三、社交媒体环境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分析

习近平深刻指出,“应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从三者的关系上来看,领导权是前提,是根本;管理权是方式,是手段;话语权是目的,是效果。面对社交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种种挑战,从维护国家安全高度,加强意识形态管控应以此为纲,逐步深入强化,使主流意识形态真正成为主导、主体,并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真正认同和认真践行。

(一)树立战略意识,搞好顶层设计,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定海神针”。当前,我们必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将其纳入顶层设计。面对传播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以及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内外复杂局面,首先应树立战略思维、全局观念,构建全方位国家战略传播体系,特别是将社交媒体舆论工作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当中,将其作为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去抓。2013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具有内外兼顾的双重职能,明确将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其中之义,并将中宣部及其领导纳入机构当中,体现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关注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规划。

(二)注重理论创新,加强阵地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交媒体中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

恩格斯曾说过:“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7〕在社交媒体中,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多元文化结构冲击、认同感降低以及低俗内容渗透等方面的挑战。意识形态虽然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在社交媒体汇中各种“明枪暗箭”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销蚀、解构的作用非常明显。要在不断整合意识形态的过程中,结合社交媒体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稳定性较强的意识形态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充实,构建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社交媒体宣传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社交媒体中,必须要有其阵地,并且加强阵地建设,这就要增强社交媒体中广大受众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感。首先,通过多样化的社交媒体渠道,构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舆论氛围;其次,采用显性与隐性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技术;再次,转变受众接受马克主义理论的传统形式,发挥受众主体意识,化被动为主动。

(三)强调内外结合,坚持攻防并举,打好社交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主动仗

打好社交媒体下意识形态主动仗,要采取内外结合、攻防并举的策略手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交媒体防御能力,全方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首先要加强内部管理,筑牢防线,修好内功。要加强社交媒体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型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交媒体宣传平台,确保舆论导向体现执政党的意志,从而抵御西方不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侵蚀。其次,应具有主动意识,积极抢占网上舆论阵地,注重外部宣传,与错误思潮、敌对势力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形成“人人都是宣传者”的良好局面。用走出去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通过建立全球性的社交媒体平台等方式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三是要发挥好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在社交媒体世界,意见领袖的观点往往具有很强的新颖性,意见领袖能够长时间引导社交媒体的舆论走向。政府部门在社交媒体宣传过程中,应注重与“意见领袖”的沟通,科学引导他们加入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队伍中来,最大程度上发挥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中的影响力,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

(四)实施媒介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全面打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媒体之盾”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要发挥传统媒介与社交媒介各自的优长,同时促进产业合作,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媒介融合,共同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服务。首先,继续发挥传统媒体力量,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服务。与社交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拥有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优势,这是社交媒体在短期内所无法比拟的。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一是要紧抓“内容”这一传统优势,围绕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不放松,不断提供优质的原创性内容,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抓好自己的立身之本,保持权威性和可信度。二是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在采编权限方面的优势以及丰富的传播经验,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服务。三是保持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的权威角色,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任务,做好表率,把好关口,发挥引领作用;其次,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社交媒体在覆盖率、传播速度、敏感性、隐蔽性及互动性等方面存在优势,但同时在传播效果上又存在缺乏严谨性、深刻性、权威感等不足。可根据其特点,扬长避短,更好地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服务。要进一步加大网站建设力度,通过在知名社交媒体上建立官方平台,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转移到新阵地,形成权威影响力;再次,要加强网络技术创新研发,提升数据流、语言流分析技能,做好舆情管控和危机处理工作,实现社交媒体为意识形态传播更好服务;最后,应加强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合作,逐步打破二者在机制上和体制上的隔阂,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媒介融合,真正实现优势互补概念,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徐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文化软实力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58-6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0.

〔3〕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N〕.人民日报,2013-08-20.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5〕〔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7.

〔6〕李艳艳.维护微博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纠正的几种倾向〔J〕.红旗文稿,2014,(23):08-10-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责任编辑:张平凡〕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安全社交媒体网络安全
全国多地联动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还看新法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