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撞击心灵的火花
——电视人物专题片采访技巧初探

2016-03-04黄永奎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7期
关键词:现场采访被采访者专题片

黄永奎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广播电视台)

撞击心灵的火花
——电视人物专题片采访技巧初探

黄永奎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广播电视台)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是必备功课。特别是在人物专题片采访中,如何才能与被采访对象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获得自己所要的采访内容,这需要记者掌握若干采访技巧,采取一定的方法策略。

撞击;心灵;火花;专题片;采访

在电视节目的百花园中,专题片始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好的人物专题片总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其原因是专题片真实、没有虚构的成分,人物活龙活现。而要想拍好一部好的人物专题片,采访是成败的关键。这需要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获取有价值的素材。

1 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的记者确定了选题后,立即带上机器前去采访,甚至连问什么问题都没有想好,就匆忙上阵,这往往导致采访的失败。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说:“采访是一种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而事实真相纷繁复杂,如何在短短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内掌握事实真相,需要记者有掌控“全局”和把握“细节”的扎实基本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在采访前,必须做足了功课。那么,采访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首先,要对被采访的对象有全面的了解,这需要查资料,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或去档案馆、或向人打听,等等。胸中有丘壑,方能在采访中游刃有余。

其次,要充分设计好问题。一名好的记者,在出发采访前,最好要带上拟好的提纲,其涉及的问题越细越好,因为现场是复杂多变的,记者要准备好随时应对,有可能冷不防地改变计划,所以还要有相关预案。美国哥伦比亚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硬规矩:在采访前,至少要准备好三十到四十个“扎实”的问题。在实际采访当中,他有时甚至在纸上写了上百个问题。可见他有着充分的准备。

最后,要准备好采录设备。出发前,要检查摄像机有无问题,三角架、话筒有无毛病。而现实中,有的记者匆匆忙忙赶去采访,到了现场才发现,有时忘记带了灯;有的忘记带备用电池,采访到一半,话筒电池没电了。这些都会给采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 现场采访的技巧

前期做好准备后,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现场采访。一部好的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因此,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思想上的零距离的交流,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丰富,真实感人。

2.1 明确采访目标

很多记者常常感觉到前期策划好好的,可是一到采访现象,就手足无措。因为现场是复杂多变,面对的采访对象也各不相同,因此,采访时要明确目标,要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1]有的记者提问因为受环境的影响,找不到重点。提问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漫无边际。目标丢失是记者采访时走入的一个误区。如果被采访对象打开了“话匣子”后,离题太远,记者要善于把采访对象及时地“拉”回来。

2.2 营造采访氛围

氛围是被采访对象能否真情流露的关键。记者要能够营造合适的氛围,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这样才能开启心灵的大门。笔者在采访收养智障女的一个退休教师时,当时那个教师刚借钱买了房子,搬进了新家。但是在新家采访时,由于环境问题,该教师因为涉及很多家事,不愿提起过去之事,后来,笔者及时中止采访,提意去她以前住过的地方看看,后来到了她以前在农村住的简陋破旧的土坯房后,一下子勾起了她的辛酸往事。由于当时又突然下起了大雨,笔者就在门前的石凳上开始了采访。这种氛围让这个本来沉默不想接受采访的教师一下子放松起来,畅所欲言。说到以前带着智障女的艰难生活,她不时地抹眼泪,甚至泣不成声。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带着养女,如今年纪大了,又怕养女以后没人照顾,此中情怀,完全是真情流露。后来采集回来的素材剪辑播出后,好多观众反映,看后都流下了眼泪,该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3 消除思想顾虑

在采访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被采访对象平时本来很能说,但是一面对镜头,就语无伦次,紧张得说不好话;还有的被采访对象担心说出的话要担责任,怕承担什么后果,不愿多说。这些都要记者想方设法打消对方顾虑,使他能放下包袱,畅所欲言。对于前者顾虑,记者首先要表现出真诚的态度,可以与被采访对象先拉家常,等对方放松了,再逐渐转入正题。对于后者引起的顾虑,则要求记者为被采访对象讲清采访的目的,明确利害关系,使他慢慢放下顾虑,积极配合。

2.4 学会随机应变

记者在出发前,心中有个设计好的采访方案,可是到了现场一看,情况可能与你设想的不太一样。这就需要记者能随机应变,改变原有采访方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在提问过程中,被采访对象也有可能回答的结果出乎你的意料,所以记者头脑必须要灵活,及时应对变化,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采访到你想要的素材。

2.5 耐心真诚求教

有些记者在采访时往往盛气凌人,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特别是在基层,面对普通老百姓的时候,这样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首先被采访对象有一种压抑感,不知道该怎么说。其次,被采访对象感到反感,不愿意配合。在采访时,记者要甘当“小学生”,抱着真诚求教的态度。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而自己仅仅是个问路人。[2]

2.6 巧用启发诱导

在实际的采访中,需要记者有耐心。有的记者往往把话筒一举,就咄咄逼人地发问。让被采访来不及多想,应接不暇。本来可以想起的一些情节、经历可能因为记者的匆忙发问而一时想不起了。所以记者要学会启发,从不同的角度勾起被采访者的回忆,这样被采访者才能主动配合记者,讲出记者想要的东西。

2.7 努力学会提问

对于记者,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要提得有水平,方能达到采访的目的。有的记者总会向被采访者劈头盖脸地问这样一些问题:“你对这样问题怎么看” “你的感觉如何” “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体会”等,这些问题比较宽泛,被采访者可能无从谈起。提问最好针对细节,让被采访者顺着话题谈起。另外,记者提问不要带有倾向性、引导性语言,比如:“这件事发生后,大家都感到很愤慨,你认为呢?”“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这样容易诱导被采访对象,从而得不到他公正客观的想法。

2.8 巧妙求实验证

作为一名记者,获取事件的真相是首要职责。在采访中,需要对一些模棱两可、难以把握的事进行求实验证。但是,如果死板板地提出来或反复追问,对方可能会觉得无从答起,或不敢直面回答,或觉得记者很烦,很无聊。所以,在求实验证时,要巧妙进行,可以多角度转换话题,循序渐进,巧妙地让对方在无所觉察时,把事件的真相和盘托出。

2.9 善用迂回战法

在采访一些社会问题时,记者可能会遇到有关部门的阻力。这些人员早已保持高度警惕,严防死守,唯恐负面新闻给部门造成影响。因此,记者不妨使用一些迂回战法,先和他们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待他们放松警惕后,再问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要提得巧妙,不要矛头直指,要从关心对方的角度诱导,这样对方才会不自不觉间把真相告之。

获得素材后,要对素材进行筛选,将一些重要的部分进行标记,把一些无用的素材去掉。对一些疏漏的部分要进行补录采访。总之,人物专题片要想做得真实、丰富、感人,必须要有很强的现场感,而人物的采访尤为重要。要注重与被采访对象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与之产生共振。同时还要多看,多留意,才能获取令人满意的素材,制作出观众喜爱的好作品。

[1]朱瑛,任玲.心与心的交流——人物专题片采访漫谈[J].视听纵横,2009(1).

[2]郭小春.专题片的前期采访和现场采访[J].青春岁月,2013(11).

黄永奎(1974-),男,河南信阳人,硕士,记者,编导,研究方向:新闻报道与采访。

猜你喜欢

现场采访被采访者专题片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电视新闻报道中对现场采访细节的把握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电视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应对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分析新闻采访中的讲述真实与客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