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电视艺术审美文化建构的思考

2016-03-04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7期

李 超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

关于电视艺术审美文化建构的思考

李 超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

当电子技术与这个始终进化着的社会不期而遇,电视机作为电视信号接收终端进入千家万户。“电视”作为“第九艺术”,无疑成为了20世纪电子技术、大众传播和人类生活中等诸多领域的关键词之一。一个与“电子时代”相应的艺术形式——“电视艺术”就此诞生。

电视;艺术审美;文化构建

1 电视艺术的合理性存在

“消费观念”叩开了人们的思维,社会已然进入了“消费社会”。电视节目为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追求视听信息形式和效果上的爆炸,节目内容开始趋于同质化,内容也定格为了单向度的叙事。当厚重与真实被掩盖,优美和崇高被解构,剩下的滑稽美感便使大众对于电视艺术便产生了片面的、发自内心的误读,并随之给“电视艺术”贯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引起了更多好事者持着片面的态度对“电视艺术”屡屡发难,否认“电视艺术”的合理性。这种观点无疑是一种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的错误认识。当前,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如斯症结,仅仅显示出电视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浮躁心理进行磨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碰撞的火花,既不能掩盖如今在电视荧屏上依然出现的优秀电视艺术作品,也不能否认诸多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或优美或崇高的审美感受,更不能说明“电视艺术”这个概念本身在根本上存在不合理性。那些在电视屏幕中出现的艺术作品,如果让人们除了感受到审美之外还夹杂有私心杂念的话,那只能证明它还不够美。电视人需要知难而上的勇气,提高电视艺术的审美品格,体现出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特征。

2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特征

人们的审美方式渐渐被“驾到”的电子技术改变,而在电子媒介当中,电视以其声画同步传播的优势,在人类进入“读图时代”的进程中,首当其冲。从审美观照的角度来看,电视呈现给人们的视觉图像,是在电视语境下,经过电视语言的重新编码传播给受众的,从而使经由电视传递的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新的审美特征:它以直观的艺术形象,降低了文本的译码难度,给了更多没有相应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的受众以机会去欣赏曾几何时只属于“小众”“精英”的艺术作品。

电视艺术作品要给人以审美知觉上的一体化或整体感。无论电视艺术作品是以叙事为主还是以抒情为主,内在结构的整体性都是艺术品的基本品格。叙事性的作品往往需要依据一个主题进行展开,而其他非叙事性的电视艺术作品也应该在其内部结构上或整体构思上有一个贯穿全篇的灵魂,使整个作品中有一个内核去突出作品的整体感和意义所在,否则,电视艺术作品会变成碎片化的拼贴而让人不知所云。这一点关乎电视艺术作品的有效传播和艺术价值的体现。

3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建构

当“消费文化”的社会风潮让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左摇右摆时,电视艺术创作的精神家园也遭受到了影响,审美文化作为一个基本文化范畴所承载的内涵也一定程度上被解构了。于是,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建构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很多方面,审美文化是一种起着重要引领作用的价值形态。正如聂振斌先生所说:“要而言之,我们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发展到现时代所出现的一种高级形式,或曰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把艺术与审美诸原则(超越性、愉悦性以及创造与欣赏相统一等)渗透到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偏枯乃至异化的人性得以复归。”但它必须要按着一种审美价值尺度来对文化进行评价和建设。具体到电视艺术的创作中来讲,就是要对艺术素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进行评价,并设立建设目标,而不应抱有随波逐流的态度屈从于迎合大众对于无深度的纯粹追求。通俗地讲,电视文化应该充分发挥其大众艺术的功能,通过美的力量来召唤、吸引人们对于文化的审美追求。这样才能使电视艺术具有超越性的和前瞻性。

电视从业者应该时刻以“电视艺术家”的要求去审视自己的作品,对电视艺术的创作,时刻保持“多元与重构”的思维,在不断提高自身审美修养和文化品位的同时,进行学习和创作。

4 结语

在消费社会理念和后现代的文化的冲击下,电视承载着超现实与现实的混杂、感性和理性的交融,它在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极易混淆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判断。人们需要运用海德格尔所讲的“第三只眼”的理论去用心感知、领会图像背后的意义世界和精神指向,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有责任心的电视艺术创作者要加倍重视和做出理性审视的。对电视文化审美的重视,不能是唯形式、唯技术层面的,电视艺术创作者更应注重电视艺术作品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取向,更真实地复苏中国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态度,这些既是今天的中国电视审美文化所必须长期努力和不断实践的最现实的课题,也是在全球化语境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中国风格的一个重要途径。

[1]聂振斌,等.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张晶.审美文化的历史机遇[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3).

[3]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