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深度报道方法初探

2016-03-04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7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深度受众

陈 晓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深度报道方法初探

陈 晓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被看作纸媒“撒手锏”的深度新闻也遇到了截然不同的窘境。有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导向是碎片化阅读,深度报道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媒体的深度报道部门被裁撤。另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越是碎片化阅读时代,深度新闻越具有存在的价值,其全面系统和主动深入式的呈现方式,恰恰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之一。面对新闻传播现状,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去留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出恰当决策。本文将从剖析深度报道面临的问题入手,明确其存在的挑战和应采取的对策,为实现深度报道的顺利转型提供参考。

新时期;深度报道;转型;策略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人们习惯于通过移动网络获取资讯,毫无疑问,在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承载信息传播的主体地位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2014年以来,面对受众减少、收入降低、版面压缩的现实,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去留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关于深度新闻,业内人士看法各有不同,但毫无例外都是围绕“特稿”“新闻调查”“深度报道”“深度聚焦”等概念展开。在传统媒体黄金年代,深度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产品,一直是报纸核心竞争力要素之一。

在深度新闻高度繁荣的2003-2013年,国内各大都市类媒体集聚大批优秀人才,一大批可以载入史册的新闻作品集中出现。佳作如潮、看点频现的背后,深度新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被挖掘,一些媒体人才也因此而成为公众人物。

然而,移动互联网的攻城略地,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生态,深度新闻也因此风雨飘摇。2013年至今,移动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全面发力,深度新闻在门户网站的冲击和智能终端的挤占下,正在丧失原有的传播优势。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被传统媒体视为“制胜法宝”的深度新闻已不复当年的辉煌。这其中,既有不可逆的科技因素和时代背景原因,也受操作手法落后、新闻视角单一等深度报道本身问题的制约。

虽然受到冲击,但深度新闻这种媒体产品形态仍然应该被传统媒体所珍视。作为需要高度专业素养的传播形式,深度新闻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面临的现实瓶颈,如果采取足够有力的应对措施,深度新闻完全有可能实现逆袭。基于这种考虑,可以通过详述深度新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找到一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好深度报道的路子。

1 深度报道面临的问题

梳理深度新闻在都市报演进的脉络,我们会发现其经历了一个相当有规律的轨迹,那就是生长、茁壮、繁盛和衰败。在纸媒的寒冬里,深度新闻应该不会轻易凋零,若能把握时机、突破瓶颈,就有希望迎来它新的春天。那么,传统媒体深度新闻,面临的现实瓶颈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1.1 人才制约

受纸媒没落环境的影响,曾经专注深度报道的媒体人,因为收入低和失落感陆续转行,这无疑导致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力下降。从事深度报道的优秀媒体人不断流失,这直接导致深度报道领域的精英人才越来越少。深度新闻在长达10年的繁盛期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各大媒体培养出的一大批专业素养好、综合能力强的职业新闻人。他们各有专攻,为读者和社会呈现出了一批精品报道,足以载入史册。但一个不可逆转的形势是,在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成就了传统媒体辉煌和个人职业荣耀的优秀记者,大批量地离开传统媒体。一方面优秀人才逐渐流失,另一方面新人才团队建设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满足报道需求,由此造成人才断层,毕竟,无论是阅历、职业素养还是专业能力,年轻记者和专业人才均不可同日而语。

1.2 选题制约

新生代记者所做的深度调查,普遍存在着致命顽疾——习惯于深度猎奇或深度刺激,以迎合新生代受众的审美趣味。其写作手法也向快餐式讲述和碎片化呈现妥协。随着人们获取资讯更加方便快捷,深度报道面临的“同质化”现象也变得相当严重。近年来,因非法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问题等频发,使报道题材“被”同质化。同质化报道使受众无感,媒体人也变得麻木,缺乏新闻价值,便很难出彩。不仅如此,负面化情结影响选材,深度记者在所谓“舆论监督”的泥潭中,且越陷越深。这些以“负面报道”入题的深度新闻,题材单一、写作套路化,标题夸张甚至失实,期间还掺杂猎奇和炒作,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媒体的公信力。

1.3 模式制约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受众已转向了移动终端。它基本可以实现与人类生活的无缝对接,这直接造成了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只要打开移动端,随时随地就可以进行阅读。阅读的空间增大,时间被碎片化。从受众需求出发,长篇深度报道确实很难再在移动端生存下去。但传统老套的采编模式,也使深度报道的传播价值大打折扣。在采编环节,深度报道遵守从选材到出清样的固定程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执行,导致其必然会跟移动互联网媒体产生时间差。传统媒体精心准备的选题尚未发布,网络上的相关专题就已被大量点击和转发。原本应该首发的深度性报道,尴尬地让都市报沦为“剩饭”,阅读率不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此外,单向传播模式也成为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硬伤”之一。互动性太差,整个过程缺乏与受众互动而是传统媒体自己做主,使深度报道无法到达其独有的终端价值。

2 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策略

深度报道一向被视为传统媒体的“救命稻草”,然而,在与移动互联时代的抗衡过程中,它却无法完美地展现出这种“天资”,反而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因而处境显得尤为尴尬。究其原因,在于没有选对道路。

事实上,对于专注深度报道的媒体人来说,有件事仍然顽强地存在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并没有让深度报道失去其地位。相反,它的生命力,甚至是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并关注。

甚至在诸多新媒体平台,优秀深度报道产品仍然备受欢迎。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重要的门户网站,也相继效仿并组建深度报道团队,各自推出自家的深度报道栏目。在此背景之下,传统媒体做足做好深度报道的文章,对于自身发展大有好处。

充分认识新时期深度调查的新特点。新型的深度报道,会更喜欢能击中社会敏感点的事件,当然,也会更看重传播力强的社会焦点问题。至于长度方面,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严格要求文章字数,如果太长势必影响读者阅读的感觉。同时,最好选择用多种方式呈现出来,让表达更轻悦。报纸只能通过配图的形式来展现,而移动端的相关报道,不只是有文字和图片,还能同时运用音频和视频等技术手段,推出适合移动端阅读的多媒体产品。此外,传统深度报道大多以事件为主,但新型深度报道却以人为主。认识及此,会让人物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渐渐突显。当然,某些时候,事件的确比人的意义更为显著,但读者却容易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印象深刻。他们往往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角色,来记忆整个事件。因此,涉及人物的调查报道,对于深度报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重塑都市报深度新闻的品牌价值。作为传统媒体的必要使命,深度报道的个性必须要保留,从采编理念、流程,甚至具体到操作手法,都要扬长避短。在这里,传统媒体善于用细节讲故事的优势,可以继续发挥下去,但必须注意一点,即稿件必须做到信息充分,也就是说干货要多;在选材上,务必要找到挖掘真相、追根溯源和社会意义、民生价值之间的一个平衡点;采访、写稿要确保信息准确、情感理性、立场客观、文字平实,不唯上、只唯实、重归思辨,并在切进角度、谋局布阵等方面,展现深度报道专业记者扎实的基本功底,以及灵活准确地运用,契合主流受众习惯和风格的语言,记录历史的笔法,最终用来成就深度报道稿件的关注度、可读性及传播价值。

重视高质量新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管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只有向用户提供其感兴趣的内容,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媒体的本质并无变化,只不过是载体不同罢了。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媒体始终要以生产出优质的内容为前提。就好比好杂志大家仍然还会去买,深度性的报道也会一直追着看,关键就在于内容有没有吸引力。单就内容而言,移动互联时代和传统媒体时代最大的不同于在于,以往是“内容为王”,现在是“用户为王”。究其原因也很简单,载体变化使整个内容生产的结构链发生了变化,从而倒逼内容生产改变。不难发现,所谓媒体,不管新旧,其核心的竞争力仍然在于人。而优秀的媒体人,不管是在新媒体平台,还是传统媒体平台,永远都是“稀缺资源”,永远都是这个平台发展的优质资源。

由揭黑转向政治、商业逻辑的观察。现在尤其是今后,大部分的媒体新闻,都将直接在互联网生产出来,而传统媒体或将重点作为精品化载体出现。也就是说,未来,媒体无论如何转型和融合,其首要任务还是好好讲故事,且要讲好故事。纸媒精品化、分众化、深度化发展的趋向不会改变。另外,保持深度新闻报道的优势,提供移动化的场景叙事,持续不断地生产更有品质感的原创作品,是纸媒要继续生存下去的方法之一。同时,针对以往深度报道题材单一的情况,如今的传统媒体记者群体,理应保持对深度报道“工匠精神”的敬畏,但其内容转型及价值观传导方式,都与过去有所区别,它更多地转向政治、商业逻辑的观察,并在这些领域内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政治角力、商业创意和文字光辉。

3 结语

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媒体人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变时代”带来的不安和焦虑。深度报道、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不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善弈者谋势”,社会舆情越复杂,就越要在同台竞技中,比比谁的信息加工、处理、利用能力更强,对记者调查研究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明者因时而变”,用大视野去观察社会,让“标本事件”彰显有记忆的刻度,对时代发展趋势进行有见地的洞察、把握和预判,创造媒体人的“黄金时代”——这是时代的新闻考题。

因此,传统媒体应发挥自己的专业性内容生产优势,努力使高质量深度报道内容进入社会稀缺性资源的范畴,甚至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属性,从传播领域的生产者、控制者转型到社会传播生态的共建者。

陈晓(1996-),女,山东聊城人,学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深度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