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技术表现下的现代戏曲舞台美学研究

2016-03-04姜颖道JoonsungYoon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7期
关键词:白娘子戏曲多媒体技术

姜颖道 Joonsung Yoon

(作者单位:Soongsil University)

新媒体技术表现下的现代戏曲舞台美学研究

姜颖道 Joonsung Yoon

(作者单位:Soongsil University)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戏剧的东方一支,是全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技术的发展,以光鲜绚丽的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西方舞台形式慢慢浸染着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认识。不容否认的是在多元文化日渐兴起的今天,传统艺术日趋被边缘化。但这也为传统戏曲在当代艺术中发展的瓶颈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注重神韵的中国戏曲与布满光影效果的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在传统戏曲艺术中保留原有的美学特征的同时,又有现代的审美特征的韵味,使之焕发出崭新的光彩和神韵。

多媒体技术、;传统戏曲、;融合、;美学

1 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方法的形成是根据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万变不离其宗”构成的。而道家的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比如,戏曲里的子午相,这是对舞台上人物造型的一种要求。夜晚的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子时,白天的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是午时。“子午”就是一个在白天,一个在晚上,而又遥相对称的意思。子午相就是要求演员在亮相的时候,面部、眼神、胸部、双臂、腿脚的摆放位置应处于不同的方向,而又能互相映衬,从而达到平衡。从美学上说就是在参差错落中求平、求顺、求美,而忌讳绝对均衡式的呆板造型。还有戏曲中最重要的十欲望:欲左必先右、欲右必先左、欲上必先下、欲下必先上、欲进必先退、欲退必先进、欲收必先放、欲放必先收、欲响必先轻、欲轻必先响、欲快必先慢、欲慢必先快、欲直必先弯、欲弯必先直、欲正必先斜、欲斜必先正、欲矮必先高、欲高必先矮、欲浮必先沉、欲沉必先浮。这十欲中,每个句子中的内容是相反的,互相矛盾,即构成一双阴阳,形成太极图。戏曲里的上场和退场形式运转太极图的动力,而演员的唱、念、做、打的形态则构成阴阳交叉的曲线。中国戏曲舞台的最大特征是演员以唱、念、做、打的程式化方式,表达演员的内在情感和传达感情的写意性和以程式化展现舞台空间的虚拟性。

2 传统戏曲舞台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社会备受瞩目的艺术形式,它既是舞台技术的手段,也可以在舞台上构成虚拟空间,并且以抽象的形式表达人物内在活动和思想变化。换句话说,多媒体技术自身可以表达虚拟性和写实性。而中国戏曲注重以程式性来表达舞台的虚拟性,这就意味着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戏曲有着共同性,为二者的融合带来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和多媒体技术的虚拟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戏曲艺术以“形式虚拟”造成审美意境及追求创造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而多媒体技术的虚拟性是直接创造虚拟空间并传达给观众,所追求的是缩短虚拟和现实的距离,以单纯的感官愉悦和摄魂的超真实形象瞬间捕获大众的注意力。“形式虚拟”是中国戏曲的灵魂,如果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虚拟性的介入而冲淡甚至遮蔽了戏曲虚拟性特质所追求的写意性审美氛围,最终沦为后现代数字技术的“仿真”实验品。所以多媒体技术无论怎么新潮,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所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为艺术服务,为剧情服务,为演员服务。

3 多媒体戏曲舞台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由于技术的限制,背景主要以绘画或者雕塑来构成,所以演员的表演形式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现实空间的约束。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空间的表达方式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展,使空间转移更加自然生动并且打动人心。

3.1 多媒体戏曲舞台的时间和空间的穿越

多媒体影像以一种连续的画面效果将舞台空间、视觉构图、灯光与声音一同整合到四维的空间体验中,以此来表达演出的节奏。这种综合手法的运用能够便捷地改变演员所需的舞台环境,,并通过大量的图像信息包围观众,使演员与观者置于特定的自然或心理环境中,以此烘托剧情氛围。例如,2009 年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的多媒体音乐京剧《白娘子·爱情四季》,该剧引入影像等视觉技术可以扩充和延伸舞台的空间,起到了丰富舞台效果的作用。所谓“爱情四季”表达春、夏、秋、冬。其中“春”代表修炼成仙的白娘子来到人间,以绿色为基调,展现舞台一片春意盎然,凡心已是春心萌动;“夏”是白娘子与许仙成婚,以火红为基调,欢乐喜庆的气氛甚为浓烈,甚至唢呐和竽筝也搬上了舞场;“秋”是以蓝色为基调,表达黄叶满天、萧杀气息、水漫金山,蛇仙水怪与神兵天降激情斗杀;而“冬”则是以白色和黑色为基调,表示白娘子被镇雷峰塔,一种世界清冷,人间悲凉的情绪油然而生。四个季节,也有四个不同的故事:断桥相识、喜结良缘、水漫金山、再别断桥。

在再别断桥剧目中,白娘子以甩袖挣扎的动作想逃脱钵盂,这时背景环境以大雪纷飞的冬天为主体内容来表达白娘子的迫切和无奈。随后画面转至雷峰塔,传达白娘子已经被封印在雷锋塔雷峰塔的情节。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虚拟性烘托白娘子的内在情感的虚拟信息。

3.2 多媒体戏曲舞台的现实与虚拟的沟通

现代的多媒体影像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舞台效果的交替,并在现场感与互动性方面不断推陈出新。3D全息黄梅戏《牛郎织女》就是多媒体舞台现实和虚拟的经典案例。整场剧最大亮点就是传统戏曲和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的完美融合:现实中的演员以3D技术塑造的虚拟人物和场景的互动。演员以戏曲唱念做打的程式性结合3D技术的虚拟性,扩展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

剧目前段,西王母登场时伴随着干冰制造的烟雾慢慢缭绕整个舞台,融合为云梦仙境。;同时,现实舞台上空缓缓降落的四根柱子,配合以虚拟影像里天宫画面幻化出整体的南天门。还有剧目后半,屏幕里的神龙吐出波涛滚滚的天河,结合现实舞台上穿着白蓝衣服演员们的动作,表达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无碍物-——银河。随后扮演喜鹊的演员进入舞台,跟扮演银河演员们对舞。

融合3D技术后的舞台,提升了戏曲艺术的审美品质,增强了传统戏曲无法实现的视听感染力,甚至虚拟影像配合真实舞台效果使舞台幻化无限空间,观众仿佛进入仙境之中并沉浸在故事当中。

4 结语

中国戏曲积累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财富,而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因素里最为重要的是观众。戏曲艺术的发展应一代一代地传承保护,但更要注重培养一代一代戏曲观众。当前,传统戏曲舞台表现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年轻人的视觉和感官要求。因此,传统艺术的发展必须思想开放,在保留内在和本质东西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信息、内容和精神才可以保留观众,更可以争取年轻观众。

传统戏曲和多媒体技术融合,无疑为戏曲发展提供了可行之路,但在艺术和技术的融合过程中得要注意,一味追求多媒体技术会冲淡甚至遮蔽了戏曲虚拟性特质所追求的写意性审美氛围,那么多媒体舞台戏曲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本体性依据,最终沦为后现代数字技术的“仿真”实验品。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应该为艺术服务,为剧情服务,为演员表演服务。

[1] 韩勤. 论昆曲写意性的唯美化特征[D].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文艺学, 20070701: 9-14..

[2] 朱文相.中国戏曲学概论[M].北京:.第一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326.

[3] 徐上.论影像在戏曲舞美创作中的运用[D].北京:,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戏曲学,, 20130609:31-38.

[4] 左雪梅. 新媒体艺术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303:24.

[5] 孔帅, .现代舞台空间中视觉设计的研究[D].北京:,背景北京林业大学设计艺术学,,201405:38-40

猜你喜欢

白娘子戏曲多媒体技术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黑皮肤的“白娘子”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水漫金山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