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时代戏曲名角的培育与打造

2016-03-03孙丽萍

戏剧之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戏曲演员打造培育

【摘 要】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戏曲传播更具广泛性,尤其在扩大戏曲演员的影响力方面。本文以茅威涛等几位深得现代传媒雨润的浙江越剧名角为例,探索舞台之外戏曲演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和培育途径。借助媒介传播之力向大众展示演员艺术风采,展现剧种艺术魅力,并拓宽戏曲传播范围,加深传播深度,加强传播力度。

【关键词】多媒体;戏曲演员;培育;打造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23-02

人们常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在上世纪,一提起京剧昆曲,人们马上便会想到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俞振飞等等,他们是京昆的代表人物。在当代浙江,正是因为拥有茅威涛、吴凤花、林为林、翁国生等一大批各剧种的名角,才使得浙江戏曲名声在外。选择越剧这一地方戏为例,不仅在于它是浙江本土孕育的戏曲剧种,更在于它一直以来在戏曲观众中深具的影响力,包括茅威涛、吴凤花、吴素英、陈飞、谢群英、王滨梅、舒锦霞、华渭强等一大批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都以浙江为基地进行着戏曲传播活动。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戏曲媒介传播突破了舞台传播的时空限制。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传播对象的普及性和传播物的可复制性使戏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另一方面,戏曲舞台传播借助各类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并且在表演、舞美、编导等各方面都有新发展;尤其在扩大戏曲表演人才的影响力方面,上述越剧名角都曾参与或者正在积极参与着广播电视戏曲栏目、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等的拍摄活动,从而使得他们声名远播,魅力四射。

茅威涛是当今越剧最具代表性的中生代著名演员,一部越剧电影《五女拜寿》使得包括茅威涛在内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声名四起。其实,早在这部电影拍摄之前,茅威涛演唱的《五女拜寿》的“奉汤”一段就在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久久播送,许多越剧迷都是耳熟能详。可以说,在《五女拜寿》这部戏曲电影广泛传播之前,茅威涛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人气。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播、收音机毕竟仍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最便捷的大众传播媒介,很多人成为戏曲最忠实的受众倚赖于此。之后举办的几届越剧大奖赛,包括1986年的全国中青年越剧演员广播大奖赛,1988年的全国越剧演员电视大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媒介,继续为人们推介着戏曲界的新人新声新面孔,一直到了90年代浙江越剧团主创的越剧电视剧异军突起。这期间,观众不仅能在电视频道上欣赏到优秀的越剧电视,还能在各大商店购买到相应的戏曲磁带、录像带以及CD、VCD、DVD光盘,可以反复欣赏,永久珍藏。

在网络、手机等媒体出现之前,电视培养的戏曲观众应该是最为广泛的一个戏曲受众群体。而浙江越剧团正是瞅准这一大好时机,积极创作了多部优质的戏曲电视剧,也相应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演员。

有人说,以虚为主的戏曲与求真写实的电视天然有着矛盾。在《天之骄女》、《仇家姑娘》、《秋瑾》、《杨乃武平冤记》、《招贤记》、《竹叶青青》等多部越剧电视剧中扮演主角的浙江越剧团王滨梅,却以其娴熟的镜头感与精湛的演技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勤于思考的王滨梅在拍完《秋瑾》等剧后就已慢慢琢磨到舞台演出与戏曲电视剧演出的不同:“在戏曲表演中,情绪是连贯的,动作是连贯的,唱腔是连贯的,而且是程式化的……而在戏曲电视剧的拍摄中,情绪是断裂的,动作是断裂的,唱腔也是断裂的,有时甚至是顺序颠倒的……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表演新天地。”在《秋瑾》中,王滨梅不仅演出了秋瑾的飒爽英姿、忧国忧民、大智大勇的侠骨,也演出了她面对亲人时孝、贤、慈的柔肠,形神兼备、真实动人。该剧获1996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等12项全国大奖。王滨梅本人也荣获1996年全国戏曲电视最佳演员奖,浙江电视“牡丹奖”唯一最佳女主角奖[1]。

而多年戏曲电视剧的拍摄也对王滨梅在舞台上的表现颇多助益。2009年王滨梅接到舞台剧《九斤姑娘》的演出任务时,很多人都是不解的,这个不解主要源自外形和年龄,王滨梅的个子高大,当时已近不惑,而九斤姑娘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小巧玲珑、年轻活泼的角色。然而,她却有自己的创作理念。除了学习观看所学吕派的宗师吕瑞英扮演九斤的录像资料外,充分运用拍摄戏曲电视剧塑造人物的经验,注意准确把握虚实结合的分寸,捕捉人物细腻的表情,抓住九斤姑娘灵巧、敏捷、好动的形体特征,反复加以练习,最终使她克服了一些不利因素,缩短了与角色的距离,从而在舞台上自如地塑造了一个聪慧、机灵的九斤的艺术形象[2],受到大家的好评。

华渭强是浙江越剧团另一位借助于戏曲电视剧而广博声名的优秀演员。与王滨梅不同的是,他在戏曲电视剧中以配角居多,扮演的角色有《巧凤》中的王校长,《一鸟九命》中的包县令,《毛泽东与杨开慧》中的缪配秋,《杨乃武平冤记》中的钱鹿鸣,《招贤记》中的袁天罡,等等。尽管以配角居多,但华渭强却凭着他卓然超群的才气,以厚实纯亮、刚柔相济的唱腔和灵活多变的角色塑造技能独树一帜。华渭强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流派简单复制者,而是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继承;虽然师从张桂凤,但又兼学各种流派,如范派、尹派等,博采众长,同时又融进自己的理解与风格。他几乎是戏曲电视剧的配唱专业户。而演唱功力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论外形,华渭强在舞台上可能并不出众,但其棱角分明的脸部轮廓却很适合表现在电视剧屏幕上,再加上不可多得的演唱功底,与王滨梅一样,是个天然就属于戏曲电视剧的专业演员。多年的戏曲电视剧拍摄以及戏曲舞台的绿叶演绎,让早已为广大电视观众熟知的他在2006年推出的现代越剧舞台戏《红色浪漫》中首次出演主角就一炮打响,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据了解,在《九斤姑娘》、《红色浪漫》等剧在各地巡回演出期间,许多观众正是冲着一睹屏幕上的“秋瑾”、“包县令”真容去的,而现场王滨梅、华渭强酣畅淋漓的舞台表现让他们大呼过瘾,不负所望。对于包括张伟忠、李沛婕、舒锦霞、李海明等在内的一大批浙江越剧团优秀演员来说,舞台大幕与电视屏幕乃至电影银幕,不是矛盾对立体,而是相辅相成的。这也跟已故著名剧作家顾锡东戏曲发展要“三幕并举”的主张是一致的。

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的小生演员张琳,在2006年之前,早已在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担任演员,但名声只限于绍兴地区。然而,正是2006年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越女争锋”电视大赛,让默默耕耘了多年的她一举成名,随带走红的还有她在决赛中成功演绎的古诗词戏曲创作(据了解,古诗词戏曲创作目前已成了部分专业戏曲院校的重点教学课程)。绍兴小百花一向重视名角打造,就在张琳成名之前,以吴凤花、陈飞、吴素英为顶梁柱,创作了许多优秀剧目。由于流派不同,张琳可以继承的剧目几乎没有,这就给她的艺术生涯带来了很多挑战,当然也可说是创新的机会。80后的张琳名角之路日后走得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她已然成为茅威涛、吴凤花之后受人瞩目的浙江越剧名角,当不容怀疑。作为小百花的后起之秀,张琳后来陆续主演了《一钱太守》、《玉簪记》等剧目;每部新戏的推出,总能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各大媒体上见到她的相关信息,这也极大地满足了多媒体时代下现代受众对名角的期待和“追星”欲望。

从演员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需要被肯定和赞美。肯定和赞美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特别是作为演员,是非常在乎观众的感受的,如果观众能够给予演员正面的感受,包括关注、支持、鼓励等等,演员就会提振信心,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直至频频创出优异成绩。反之,在这个戏曲已经不占优势和主体地位的社会环境下,演员越发觉得自己被忽视,被冷落,从而走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应该视多媒体的出现为大好时机,浙江越剧团在电视大行其道时即利用屏幕而又不失舞台的积极做法就是最好实例。

综上所述,茅威涛、王滨梅、华渭强、张琳等浙江越剧名角的快速成长与迅猛发展是和各个时期大众传播媒介的大力推广和广泛传播密不可分的。然而,当代戏曲虽然找到了新的传播路径,摆脱了单纯的人际传播,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戏曲传播需要怎样改变才能更适应新的传播途径。作为表演人才的越剧名角,虽然曾尝到各类传播媒介的甜头,但并不是所有的现代化媒介都能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越剧传播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既不能全然不顾“传承弘扬传统戏曲”这一思想路线,又不能损害丧失戏曲剧种的文化价值。因此,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不仅是越剧名角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也是整个越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积极寻找应对之策和发展之道。

诚然,在当下的多媒体时代,舞台、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共同推广了包括越剧在内的戏曲表演艺术。然而,作为舞台表演艺术,越剧的根终究是在舞台。越剧传播要立足于舞台,坚持自身剧种的地方特色,保持原汁原味的演出,同时探索与传播媒介的最佳结合方式。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以人为本,特别是需要优秀的越剧名角的支撑。借助媒介传播之力向大众展示演员艺术风采,展现剧种艺术魅力,并拓宽传播范围、加深传播深度和加强传播力度。越剧如此,京剧、昆剧、豫剧、评剧、黄梅戏等其他兄弟剧种亦如此。

参考文献:

[1]马风.戏曲与电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J].中国电视,1999(8).

[2]李尧坤.冰清玉洁王滨梅[J].中国演员,2013(5).

作者简介:

孙丽萍(1964-),女,浙江省海宁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从事戏曲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戏曲演员打造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谈戏曲演员的舞台艺术体现
搭建发展成长平台 打造高绩效团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