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能力培养之我见——让课本之源滋养高考之花

2016-03-03葛建莉

现代语文 2016年26期
关键词:诗歌知识点课文

◎葛建莉

高考诗歌鉴赏能力培养之我见——让课本之源滋养高考之花

◎葛建莉

目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分值加大,学生得分率却不高。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这类题型其实是“设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放在平时,抓住语文课本,从范文入手,渗透高考诗歌鉴赏考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课本是教学之本,而且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是针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编写的。那么平时课堂上怎样结合高考鉴赏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伴随高考的改革,语文诗歌鉴赏题由原来的定向型转变为非定向型,并且分值也增加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解读及主观表达能力。但是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平时接触的少,理解上有难度。知识点不明确,答题无从下手,历来学生得分率较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迫在眉睫了。更何况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试验修订本”)特别关注培养提升学生初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整套教材排入的古代文学作品数大约占课文总量的一半,而古代诗歌作品就有60篇,数量可观。那么平时课堂上怎样结合高考鉴赏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通过课文语言详解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诗歌通过语言这个外壳来描摹各种各样的景物、塑造个性不一形象、表现复杂多变的内容和情感。而语言又是很细腻的东西,需要我们平时多品味。现在语文教学境况使得我们只能在“学堂”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主要的途径就是对语言材料的阅读、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那么对学生来说最多的直接接触的语言材料就是课本。我们要把知识点融入到课堂分析选文的过程中,授之以渔。

(一)简约和省略是诗歌语言的特质,因此诗歌内容有很强的跳跃性,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大,隐含意义也很多。

正是基于诗歌语言简约省略的特点,金开诚先生才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多补充诗词中的省略成分,设身处地的再现诗歌的情境,用我们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去补充诗人的真意,就能够弄懂诗文的意思,这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文就具备这一特点,可以以此为基点有效地训练学生。

例如:必修一中所选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些句子就包含了倒装和省略两个语言知识点。我们应该锻炼学生补充和调整语序,调整后为“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远望)湘江北去。”再如:必修四选的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训练学生调整补充内容后应为“(我)神游故国,(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特例深入地对诗歌的语言点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就会运用知识变换语序。比如赏析张可久的《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其二)》中句子:“伴赤松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赤松:传说中的仙人,何郎:何逊南朝文学家,爱梅花。)当学生读诗按字面顺序语义不通顺时,就知道“伴”是陪伴,不会是独自一人,因为何逊爱梅,赋寒梅诗文应为何郎,所以语序只能是:(我)伴赤松欤子房归(去),(何郎)(因)赋寒梅(而)瘦却;也就懂得诗人意欲归隐,要秉持高尚气节的情操;读到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就会想到实际是“云鬟香气弥漫了雾气,而染香的雾气又沾湿云鬟,月亮清寒的光辉滑过美人的玉臂,顿时凉意袭人”。“云鬟”代指女子,这时我们就明白是诗人想象妻子情景。

(二)叠词是诗歌语言中的又一特殊现象,是诗歌鉴赏中语言方面又一考查点。

在历年的考题中有分析叠词妙处和作用的设问。叠词作用从语言角度考虑有两种:一,和谐音律,增强音乐美;二,增加所描事物的形象感和艺术魅力。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典型的叠词,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了拟声叠词。这些叠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若教师在讲课文时着力强调这一知识点,那么,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会不知道怎么分析“青青”二字吗?那么当学生读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时,会在分析“田田”的作用时无从下笔吗?

(三)炼字是诗歌语言的重点和难点,在考查语言方面的题中,炼字类型题占到八成左右。比如有一道题请学生分析“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中哪两个字用得最传神,就是“自”与“空”了。而课文里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自”、“空”正是炼字题中的典型。可见“设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教师抓住了文本就抓住了根。

二、解读经典课文冲破技巧难关

诗歌鉴赏中,几乎每年都要考查表达技巧这一知识点。但是技巧属于形式范畴,很多学生都抓不住它。这就尤其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把这些知识点都融进去,让学生对每一种技巧都掌握得根深蒂固,当一篇生疏的诗歌出现时,学生就可以运用已学知识举一反三,问题会迎刃而解。当然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在鉴赏时一定要确定问题所采用的表达技巧,然后根据确定的表达技巧准确阐释其作用。但学生往往出错。

(一)表现手法中的衬托和对比学生容易混淆。

“衬托”是用类似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注意:相反事物的陪衬也可作对比看待),看李白的诗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到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用类似事物陪衬主要事物,用“五岳”、“天台山”等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突出“天姥山”雄伟的气势。

对比手法是两个矛盾对立或明显差异的方面对举,好坏自明,美丑自分。选修教材中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一诗中含有多种对比:如声音对比“山寺钟鸣昼已昏”低沉缓慢的钟声和“渔梁渡头争渡喧”嘈杂的人声对比,突出佛门的清净和尘世的繁杂;归宿对比“人向江村”与“余归鹿门”,两个方向,突出诗人的归隐心境;动静对比“渡头的喧闹”与“鹿门的幽静”,突出诗人处于鹿门的恬静心境。我们可以把对比手法透彻解析,让学生在实战中练习,从课文中得到的知识就会印象深刻。那么当学生遇到了“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画眉鸟》欧阳修),要分析本诗技巧的运用就轻而易举了: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诗的一、二句“画眉的自由自在,任意翔鸣”与三、四句“画眉陷入囚笼,失去自由”形成对比,突出画眉受禁锢的境遇,含蓄地传递出作者对禁锢个性现象的抨击和作者对冲出牢笼、摆脱束缚的自由理想的向往。

(二)联想和想像又是考查的一个难点,而且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紧紧相连。课文中柳永的《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增强了表达效果。李煜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故国的样子,表达自己做了阶下囚后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教师可就这两篇诗文作深入的阐释,那么当学生要赏析高适的《塞上听吹笛》的表达技巧时,就能较快地审视出“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是真实的景物,“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想象的景象,再结合前文所讲诗文的省略和跳跃,就能明确:“本诗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戍楼上羌笛悠悠随风飘散,仿佛是片片梅花飘散,飘满天山,告诉读者曲是思乡曲《梅花落》,抒写了将士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三)用典、动静结合、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表达技巧也是必须掌握的,这些在我们的课文中都可以找到。我们在平时教授课文的过程中,把这些知识象渭渭甘泉一样注入学生的心田,加之做题步骤和思路的训练,学生就不至于到做题时只有思路,而抓不住要点了。

三、细味课文,曲径通幽以明诗歌之志

古人云:诗言志。读诗品诗最大乐趣就是要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志向、愿望、抱负等。在高考考纲要求中“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就诗歌的情趣赏析做出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归纳诗歌的“志”的分类。古诗中常见的“志”大可分家国情怀和自我情思。家国情怀又可包括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蔑视权贵等 ,自我情思又包括:感慨才华不展(怀才不遇)、山水寄情、归隐之念、登高览胜、思亲念远、别恨离愁等。但这些只是总结出来的一些相关名词而已,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只是能在作答时套用这些名词,但不能言之有物地切中诗词本身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归类比较,以掌握内部的差别。具体可操作的有以下两点。

(一)可就同类情感的诗歌作横向比较,找差别理解。如:李煜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的是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李白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按类分都是“思亲念远”,可是君王更倾向于“国”而臣子多限于“家”,明显不一样。再看同是抒发建功报国之志,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可谓“豪壮”;而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和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可谓“沉郁”。

(二)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可纵向做比力求理解深入。如李白他热爱大自然,将大自然看成理想的寄托,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课文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都有对自然的描写,而且融有个人志向。但是《峨嵋山月歌》却以明朗纯净的意境取胜笔端随着灵感的飞动而飞动,融情入景。在《将进酒》这首劝酒歌中又以豪放的行乐之举幻化冲天的激愤之情。再如唐朝诗重情,宋朝诗重理等等。不一一列举。总之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不单是让学生理解一篇,要多做比较,在平时的课堂之上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点,并有理性认识,活学活用。

以上方法是一些经验之谈,学生在交流中反应不错,答题时联想到课堂分析的例子,两相比较就能够做出答案来,而且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都是经典课文,我们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教材,沿波讨源,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平时的解读课文之中。

[1]高中语文课本“试验修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葛建莉 河北內邱中学河北邢台 054200)

猜你喜欢

诗歌知识点课文
诗歌不除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背课文的小偷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背课文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