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教学:高中语文教学新探索

2016-03-03肖兆东

学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探索专题教学语文教学

□肖兆东



专题教学:高中语文教学新探索

□肖兆东

摘要:专题教学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教学一线,不同于传统的单元教学,有着鲜明的“研”的色彩,而不是“教”。它立足学生,依托教材,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活动的主线。

关键词:语文教学;专题教学;新探索

专题教学在语文教育界已不算是新鲜词汇了。我初次接触专题教学还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期间,吴泓老师作为专题教学的先行者,已经探索了十余年之久,他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究使我受益匪浅。从教以来我在专题教学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求,对此有许多认识和体会,希望通过此文与同行交流。

一、何谓专题教学

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学科领域-科目-模块”的三层级设计成为亮点和难点。“必修+选修”的模式,如何在一线教学中顺利实施,从而实现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设计初衷,一直是个难题。

根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采用以教材为基础,整合相关学习材料,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的专题教学,就成为有效实施高中语文课程的必然选择。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之下设有“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个板块。这种教学设计,为实施专题教学提供了可能。同时,其选修教材的属性,也指引着我们思考,如何整合内容,突出主线,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专题教学与传统语文单元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传统语文教学,以文体划分单元,以实施单元教学贯穿语文教学过程,以单篇教学为课堂基本结构。这个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文教学出现“少慢差费”、“层级不明”等教学弊端。当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没有了内在的层级性,势必导致“听天由命”的学科学习怪状出现,课堂学习的必要性遭到质疑。

专题教学以教材为基础,整合相关学习材料,每堂课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容上的连接,直接针对“一节课不上,没太大关系”的传统语文课堂学习弊端。专题教学的序列性和渐进性不是以教材文本的学习来体现,而是以学生的专题研究过程和成果来体现。在单元教学中,课文以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目标进行编选,而在教学操作中,以一个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知识点或者能力目标的教学成果,难以可视化或者呈现。专题教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就是让学生的研究性成果得以显现。学生研究问题的确定,探究过程以及最后的成果展示,都是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途径。而最后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上可以多样,常见的有研究文章结集出版,以供交流,或者主办专题报告会,将成果用演讲的方式予以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学科必需的写作能力以及以后在社会生活中所需的演讲能力。

和传统语文单元教学相比,专题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研”,但是所研究的不是专家学者所关注的学术性问题,也不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问题,而是紧依高中生学习与生活实际,依托高中语文教材,适合高中生特点和需要,具有高中语文学科特点的问题。简单说,就是立足学生本身,依托教材资源对某一个问题或者现象进行集群化,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这样的专题学习,基本做到了兼顾学生个人兴趣和学科特点,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与提升为教学活动的主线。

专题教学来源于一线课堂,其经验总结以及理论层面的建设还不完备。依据教学中的思考与体会,可归纳其基本理念如下。

第一,以学生的问题为核心

在专题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一个核心,那就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有所依托;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会产生意义。这样可改变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一反“听与不听,分数差不多”的现象,避免课堂时间过多的浪费,摆脱低效的困境。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以一种“我需要课堂,我需要交流”的心态进入课堂,课堂教学才有高效的可能。

第二,精神与语言共生

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养不是一个单纯的言语技能问题,而是一个人的心智活动和人文修养的综合反映。语文的学习如果不顾及心智的开发,精神品质的培育,特别是思维品质、文化教养的培育,要提升语文素养,也只是“缘木求鱼”罢了。所谓思想,就是对现实有真见,对人生有透视,对历史有深知,对宇宙有参悟。在高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现实、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认识还处于浅层次的感性层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通过专题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做到精神思想与言语技能的协同发展,两者相互促进。

第三,自主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在专题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占据最大比重。首先,贯穿整个专题学习的是学生自主确定的问题,属于“私人定制”。所以,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而通过与问题相似或相近的同学结成临时学习小组,使得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这一社会必需素养外,还可以促使学生的观点更加科学,思想更加深刻。

二、专题教学基本流程

一个完整的专题教学一般由四个步骤,分别为专题导读阶段,问题确立阶段,问题研究阶段以及成果展示阶段。四大阶段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划分,只是为了研究方便,从理论层面划分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确立专题的指导者,专题研究的参与者,专题研究成果的分享者。

1.专题导读阶段

这是专题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专题导入阶段,有点类似于日常课堂的“前期导入”。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组织好教学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本专题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为下一阶段确立问题奠定基础。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你对这个问题毫无了解时,是不会产生兴趣的。这个阶段的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变,要依专题的内容和学情而定。例如,李商隐专题,可以让学生模仿“百家讲坛”开设课堂讲坛,介绍其人其事;或者让学生依据李商隐的爱情故事,创作一部短话剧,并予以公演。

2.问题确立阶段

这个阶段,是专题教学活动中的关键阶段,也是最难处理的阶段。通过前一阶段,学生对于专题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与赏析,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显得尤其重要。所确立的问题,不可过于学术,也不可过于刁钻。例如,李商隐专题,“《锦瑟》的意象选取透视”,“《锦瑟》与朦胧诗关系初探”的问题属于常规问题。而“李商隐是不是心理变态”,“爱情到底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就不属于这个范畴了。所以,立足学生自主的兴趣选择,依托对文本的赏析,是确立研究问题的基本原则。

3.问题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攻克难关的紧张时期。探究问题接近或相关的学生,可以组成临时小分队,确定临时召集人,组织成员之间互相交换学习资源,及时交流与沟通。在学习资料的整合方面,教师要负责提供基本的资料,外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还有一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取的学习资料。在学习材料的价值导向层面,应该提供观点正反两面对立,或者观点较鲜明的学习材料。比如,陶渊明专题中,学生对《归去来兮辞》中的“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生活发出疑问,与之前的“瓶无储粟”的生活相比,陶渊明的官德有无问题?这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通过陶渊明的人物传记,以及对魏晋时代社会风气的资料查阅与研究,可以得出些许端倪,进而形成研究性成果。

4.成果展示阶段

这个阶段属于收获阶段。常规方式是学生作品集结成册,然后互相交流。而这些集结成册的作品集,又可以成为下届学生做此类专题的资源宝库。这一阶段,是学生写作能力的直接展示阶段,要做出精品,就要反复修改,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仔细打磨。依据专题具体情况,可以适当的引领学生将观点学术化,作品论文化。另外还可以创新呈现方式,采取报告会、班级作品展板等活动方式。

三、专题教学反思

1.关于时间

专题可大可小,没有一定的标准。大的专题可以做一个月,小的专题三四节课就可以完成。比如,陶渊明与隐逸文化专题,首先陶渊明其人其事就需要好好介绍,因为陶渊明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巨人。然后,结合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加上高中的《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来解析人物形象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在进一步拓展之时,可以直接用于丹老师的讲座或者莫砺锋教授的公开课,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还有学生问题的确定,问题的研讨,研究成果的呈现,如此,大约需要一个月。又比如动漫《萤火之森》专题,视频时长45分钟,一节课就可以放映完毕。后期,材料的阅读,问题的确定及研究,研究成果的结集,总共三四节课就可以完成。

2.关于成绩

高中语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学考不一,简单地说,高一的学生直接做高考卷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这直接区别于其他学科,这也造成了语文学科评估的难度系数高,更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成果的隐性化。尝试专题教学以来的实践表明,学生成绩明显提高的地方是作文,学生作文的立意与思想深度,有了明显的改观。更明显的是,在作文中少了“爱因斯坦发明灯泡”,“居里夫人百折不挠”等陈词滥调,而多了一些“苏轼”,“陶渊明”。

3.关于习惯

在专题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几个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质疑与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长久以来养成的听课习惯,需要“重锤”来纠正。独立思考,是保证专题教学顺利进行的最基本的要求。大胆求问,质疑的精神,更是我们需要刻意去培养的。其次,让表达成为一种习惯。在语文的学习中,积极的口头表达与勤奋的书面表达同样重要。和“读进去”比起来,“说出来”同样重要。专题学习结束的学习成果类似于“小论文”,这是锤炼学生语言与思想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在验收中,既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考核,还要严格验收标准。

综上所述,专题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单元教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它还处于初生阶段,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型还没有完全建立。专题教学的目的不再局限于获取一般的“语修逻文”知识,也不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训练,而是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搜集、分析和运用材料,以及探究、评价和鉴赏的能力上。它突出的是学生的“研”,而不是教师的“教”,致力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思想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2003年。

[2]刘宇新:《专题教学:改变从教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吴泓:《教师:自己课程的创造者》,《中学语文》2003年第10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县第一中学)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新探索专题教学语文教学
微媒体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廓清国家利益观前提下的理性爱国教育论
聚类分析方法的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新探索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国培计划”河南省幼儿园师资培训模式新探索
全民健身视阈下体育产业发展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