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语文教学中的灵气

2016-03-03朱璐瑶

新课程(中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灵气语文课语文课堂

朱璐瑶

(江西省南昌市十七中学)

说语文教学中的灵气

朱璐瑶

(江西省南昌市十七中学)

语文课,本是塑造学生精神底色的重要阵地,目前很多语文课被贴上了平庸、苍白、机械的标签,学生对之采取了一种漠视的态度,想听才听。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考试的机器,语文教师面向未来的使命,是要教出学生的灵气,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获得发展。

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茗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要泡出一杯好茶,需要的不仅是上等的茶叶,还需要好的烹煮技巧。一堂有灵气的语文课,不仅要看学生的基础素养,还要看教师是否教得其法,是否能够发掘学生的灵气。

灵气何来?兴趣起,而灵气生;底气足,而灵气可持久。

一、语文教学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激发兴趣的目的是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上的说笑话、闹滑稽。同类型的笑话,也许第一次、第二次会让学生觉得这教师挺有意思,但第三次、第四次之后呢?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培养兴趣的良好环境,一味搞笑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让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的根本在于以语言、文学、文化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教师广博的学识使学生萌发渴慕之心。

其次,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也常常成为对语文产生兴趣的起点,每一点小进步获得的肯定都可以加深学生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再次,语文课外活动有着天然的激趣优势。作为课外拓展活动,读书笔记、画黑板报、演讲比赛、书法展览等常常让人乐在其中。不能保证这些活动能调动所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有选择性地组织并加以热情的引导通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自己便会“要学”,语文课堂则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灵气便更自然地闪现出来。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

兴趣的种子为灵气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而良好扎实的基础是灵气得以持久的重要保障。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不是每块砖石都砌得平平整整,就很难体现出建筑的美感,更谈不上建筑物的牢固耐久。打基础来不得半点马虎,书写、朗读、背诵、识字、阅读、作文样样都得下真功夫。我们说语文教学应该充满灵气,并不是以牺牲严谨、求实、重积累的学习态度为前提的。语文教学中的灵气要想持久保持,就必须有充足的底气,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何为“胸有成竹”?何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何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可以运用的素材,刚刚滋生出来的灵气便会因为没有充足养分的维护而枯竭。有教师抱怨,现在不少学生语文基本素养低下,课堂上说话稍微婉转些便不明其旨,着实头疼。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阅读面太狭窄,缺乏常识、缺乏语感。因此,“灵气”的培养,应该与夯实学生的“底气”同步进行。

三、教无定法,而教有大法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必须教得其法,繁简虚实如何搭配运用都有讲究。江湖好汉过招,有的使的是正规中矩的一套拳法,有的则是不循常理,出奇制胜,各有千秋。但功力深厚了,如郭靖,不管对手武功路数如何,他只一招看起来再朴实不过的“亢龙有悔”,照样可以击败花样繁多的花拳绣腿。在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有了更多选择的今天,我们当然可以讲求创新,增加学生兴趣点。但在我们花样频出之时,也当想想学生是否真正跟上教师的步伐,千万不要将学习变成一种形式而模糊了学习的重点。比如,启发式是利用人的求知欲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的一种诱导的方法。朱熹说:“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引发思索,但不等于频繁提问。曾听过一堂语文课,教师几乎把所有学生问了个遍。看得出来,不少学生站起来很尴尬,他们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狂轰滥炸式的提问让他们疲于应付。而教师给出的讨论问题有时是不必要的,在讨论时间,有的学生面面相觑,还有的学生干脆谈论起了其他话题。为了提问而提问,为讨论而讨论,无关语文教学本质,只是对某些教学模式的机械照搬罢了。要上出语文课的灵气,教师对于各种教学技巧就必须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更要明确教学重点,把握根本规律,万变不离其要旨,以达殊途同归之效。

语文课堂的灵气,起源于兴趣,稳固于基础,成就于教师教得其法。语文课堂,是学生与我们共同的生命历程。当前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打好基础的同时,教师本身教学的热情及语文素养也受到极大考验。没有灵气的教师上不出有灵气的课,身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编辑韩晓

猜你喜欢

灵气语文课语文课堂
医养农旅特色项目未来可期 纳天地灵气 居康养福地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文课里挣分忙
镂空工艺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一路惊喜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