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思考——读《狮城舌战》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篇

2016-03-03

新课程(中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狮城恶人佛祖

张 志

(江西省樟树中学)



人性的思考——读《狮城舌战》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篇

张志

(江西省樟树中学)

就我们所处的位置而言,简单地谈人性的善恶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古代的哲人或者掌权者或者是掌握别人生命的人,比如说《辛德勒名单》里的纳粹军官阿蒙歌特,他们才可能思索过自己行为的善恶之分。再读《狮城舌战》,才发现,如果不必非得分出个胜负的话,其实他们的观点是善与恶并存,如同里面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善花如何结出恶果,恶心怎么有人教化成就善行。我这样说,当然是取巧,但是很容易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正如光明与黑暗对立与共存,善与恶在中国文化里是很形象的图形,那就是太极。

人的自然属性是“恶”,这是由于人的动物性决定的,有时候想,人性本恶或许就是人性本“饿”的误写,人要生存,必须占有资源来解决饥寒问题,任何恶的行为,其实都是对他人资源的恶意占有,而表现出来的就是贪欲。

人的社会属性是善,人们宣扬理想的社会就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这个在自然界其他动物身上是没有的,因为动物讲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佛经里有个佛祖舍身饲鹰的故事,鹰要吃鸽,佛祖同情鸽,便劝说鹰放了它吧,鹰说:“你要行善,可以,但是放走了鸽,我就会饿死,这是做恶。”佛祖于是割肉给鹰,天平一头是鸽,一头是佛祖的肉,但无论割了多少,天平总是压向鸽的一方,最后佛祖跳上天平,天平才轰然而平。这故事本身是宣扬众生平等的。但从中可以看出人心之善,孟子在宣扬仁政的时候,讲过仁政的开始,就是人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人性是本善的。善是表现在对自我欲望的克制上的。

曾经有个“王坐于堂上”①的故事,孟子告诉梁惠王,以牛易羊,你不是吝啬,而是仁心,君子对待禽与兽,看见它活着,就不忍心看见它死;听到了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其实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传闻最多的是牛马,据说是通人性,发现屠夫过来,自然流泪,人们看见,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了。不吃它们的肉,其实这就是对自我欲望的一种克制。有恻隐之心,就是仁道之始了。

接着就有了许多的故事,“君子可欺以其方”,君子太过方正,恶人就来欺负君子了。坏人欺负好人,劣币驱逐良币。对此,孔老夫子有言,以直报怨,其实就是以暴制暴。孟子把这点又发扬光大了,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残贼我们的人,人人得而诛之。这不正是以直报怨吗?

后来我发现,这段话应该反过来读,那就是人是善的,凡是恶行恶人,都自动地抛弃了人的社会属性,怎么还可以称之为人呢?我们总称这样的人狼心狗肺,豺狼成性,有一个词更是直指实质,那就是灭绝人性。终于又绕回到原来的地方,那就是虽然我们见到各种各样的人的恶行,但我们可以很认真地对他们说:“尔等非人哉!”

康德老人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为人性中的美好而感动,当今的社会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各种各样的恶人恶行屡见不鲜,由此对人类的现实感到些许悲哀,但是正如故事里所说的,人类在盒子里还留下了希望,所以即使在地狱里,我们也要仰望天堂,请保持热情安安静静美美好好地活下去吧。

注①: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

·编辑鲁翠红

猜你喜欢

狮城恶人佛祖
狮城印象
刺花
进新加坡
老鼠的心
我不想感动对方
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必须有刺
“镜面”狮城——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之新加坡
树的美丽传说
狮城印记
《佛祖巡游记》几类特殊词语的翻译与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