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道家语言观的职业学院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2016-03-03龚永标

现代语文 2016年29期
关键词:道家客体语文课程

◎龚永标

基于道家语言观的职业学院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龚永标

时代的发展期待与之相适应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这三者既有内在血肉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它们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枢纽。语文课程标准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与指引,要实现教学目的就得有教材这一基本的文本形式,教学方法则是让教学目的与教材发生联系的措施和实践路径。三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然而面对诸多纷繁的改革,语文教学界的工作者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力图改变当前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但效果仍然差强人意。如果借鉴道家的语言观或许能宕开一笔,柳暗花明。也许道家的语言观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语言就具有了不可移易的普适性。道家的高屋建瓴与睿智明彻,在廓清语文教师的认识中凸显出特质,也能给职业学院正在推行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法的改革带来启迪。

一、当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误识

从课程标准来看,职业学院的诸多同仁依然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持有异议,对其工具性、人文性与思想性把握不定。具体表现在课堂里将其作为工具课,从语文工具来讲授课文,授意教育的客体,然而却抹杀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了唯工具论。有的却在课堂里强调语文的思想性,一味上纲上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出现的改革才导致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滞后性:教育客体“学”的乏味,教育主导“导”的荒芜。不论是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都缺乏教育的效能感。事实上,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是有机联系的,既统一,又相对于教学之中。工具性渗透于人文,思想性也是人文的一个方面。具备了人文修养也就可以藉此更好地发挥语文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工作者不能取之皮毛,忽略其精髓。但是时代已经改变,现在语文学界呼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声浪在上升。但语文课程标准过于突出的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思想性依旧摆脱不了原有的课程模式。旧课程标准的思想统帅,掩蔽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等特点,导致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共同失语。目前不少学者剑走偏锋,另辟蹊径大力宣扬人文性,在实践中也言人文性能,同样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偏向。这与过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论做法何异?如何正确处理课程理念与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之间的关系,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和探讨的课题。也许庄子的语言观对我们有所启发: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而老子的语言主张更让人们如醍醐灌顶: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二、以道家语言观切入语文课程标准改革

若要摆脱旧的课程标准的束缚,基于道家开放的语言观,大象无形,可以择取庄子之散;基于道家道法至简,可以择取老子之约。摒弃林林总总的似是而非的说法与做法,推行开放的语文课程标准。首先,要针对传统旧习,淡化文以载道的权威工具论与思想专断,试行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程标准而非纲要。其次,针对教材铺排、组织教学、讲求教学方法上的条框等的制订过于拘泥细节之现象,要从层次上提升,从境界上拓展。撇开零散知识点的罗列,在这样的语言观下,这与当今多元价值、多元文化的理念被广泛接受,个人的自由选择得到推崇相适应。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最终能够独立判断,什么是他真正需要的。教育是为受教育者好,归根到底是要帮助教育客体逐渐成长,形成他自己的独立人格,能依赖自己的判断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去决定什么对他是好的。世上有种种可能的生活,其中只有一种,是自己选择的,或是自己被抛入的,但自己并不是被封闭在这种生活里面,我有所领悟地过着这唯一展示我的生活,这种生活因此富有意义。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应体现于此。

其三,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规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以更具有典型性、指导性,由于贴近了受教客体,它的运用也就更具有了机动性、适应性,从而有利于触动教育主客体的元认知。老子多次论及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教义之精神正缘于此。其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宜采取庄子博大浩淼、无限宽广的达观,无挂碍的视境。既敢于放弃过去的旧内容,那种背离时代和社会,背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机械训练的内容,又明于吸收新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如终身教育理念、大众教育思想、学习型社会理念、主体性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现代课程观等。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的多元化,也就与教育客体的个性化、思想上的多元化相协调。

三、以道家语言观牵引语文教法改革

道家的语言观告诉我们,语言是有局限性和变易性的。封闭的话语体系弊端更甚,必然会蜕变成僵化的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自话自说的可厌之物。道家力主不言之教、无书之惠。然混沌已死,虽欲之复生,其可得乎?兵者,诡道也。顺乎自然,不求常恒……也就对于近乎僵化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一花开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最美。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无定的,因其受教客体的生龙活虎,个性多样,语文教学的方法亦具有开放性和超越性。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语文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超越性使它具有极大的伸缩性,亦即灵活性。这种富有弹性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是不固定的,需要教师设计和采取灵活的态度,不拘一格,不尊重程式,即兴发挥,良好的应变。这一点与道家哲学语言观是契合的。当然,语文教学方法不是一个单独的现象,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依赖性。所谓“依赖”,是语文教学中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语文教学方法。首先,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运用或设计某种教学方法,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些教学理念的支配,完全脱离任何教学思想支配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这就要求语文学界同仁的教学恰当运用道教语言观,以追求生活语文话语境界,超越当前的羁绊。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话语系统,道家的语言观揭示了语言困境的出路有两个:一是超越,一是开放的话语系统。语文教学要“清如许”,必须在方法上改变守旧的陋习,改变方法手段的滞后性、刻板性。从生活出发,力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对等。超越既有的文本式教学,以语文课本为例子,而不是以本为本,拘泥不化。力求方式方法多样,以生活为蓝本、为源泉,激发学生的“学”的兴趣,允许有个性表达,“异类”表现。超越现有方法,就得有扬弃的勇气与做法,正如庄子认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亦是如此。

超越需要勇气,开放的话语体系需要的是语文教学工作者敢于突破现有藩篱,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如果自以为手握真理,沾沾自喜,必将陷语文教学于极为尴尬之境。道家所谓超越的勇气和开放的话语体系需要的是天容万物的心灵。道家的“道”,正可启迪于当前语文学界所呼吁的职业学院语文课程改革。因其主“道”,却不独自为尊,仍以自然为尊。从这一点来看,可以对正在推进的高职学院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以裨益。

(龚永标 湖南环境生物学院公共课部 421001)

猜你喜欢

道家客体语文课程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漫画道家思想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