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诗文“少教多学探究”例谈

2016-03-03◎闫

现代语文 2016年29期
关键词:短歌行三国志曹操

◎闫 洁

高中古诗文“少教多学探究”例谈

◎闫 洁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一向是重难点所在,而新课标对此也有详细的要求。本文从《短歌行》入手,以笔者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为例,同时结合《三国志》中相关篇目,探究曹操这一形象,同时以期探究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并拓展其古文阅读面,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中学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五册必修和五个系列的选修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选用了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文,并按照一定体例编排,编者和教师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对这些优秀的诗文总是望而却步,兴趣不大。但兴趣是学习的第一步,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古典优秀诗文的兴趣极为重要。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下面以《短歌行》为案例予以说明。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收录了曹操的《短歌行》,意在让学生学会诗歌鉴赏,能从诗歌中体会到曹操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同时也有人生苦短的感慨。作为诗人的曹操,有自己“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深沉悲叹,但诗歌主题是“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豪情壮志,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慷慨激昂的感情。这首诗本身并不难理解,学生初中学过《观沧海》,已经知道曹操诗歌沉郁雄健、豪迈纵横,语言古朴而富有强烈的感情。现在再读《短歌行》,比较容易理解其中的感情。一般人都知道曹操是一代奸雄,有其奸诈阴险的一面,而通过学习诗歌,又能体会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那么,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呢?曹操生逢汉末乱世,能一统半壁江山,必然有非凡的能力。他唯才是用,又忌妒英才,有关怀苍生之情,亦有掠城之过。若有兴趣的话,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了。

我市学习践行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已有一段时间,当然我们并未单纯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使用。就《短歌行》这首诗而言,课堂学习是可以采用高效课堂方式的。课前笔者设计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预习,导学案中首先明确三维目标和重难点: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当堂成诵。2.通过反复诵读,分析诗句,说出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3.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曹操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对人才的重视。

体味作者表达的“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然后夯实相关基础,如关于题目“短歌行”的文体常识,作者曹操其人其事和本诗写作背景;同时设计了基本字词考查,以落实预习细节;为帮助学生初步思考、体会诗歌内容,还设计了三个小问题:1.根据经验推测,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对酒当歌”,会“歌”什么呢?2.找出文章中的典故。3.这首诗感情色彩最浓烈的字是“忧”,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分别划出来并注意体会其感情。

在课堂环节,教师导入正课之后,检查反馈学生的预习案完成情况,这一环节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形式是灵活多样的,笔者选择的方式是课代表主持检查,之后各小组集中提出问题。通过预习案的检查,就能反馈出学生的具体问题,有的当时就可以解决,有的就需要课堂讨论探究,由此就可引入之后的课堂探究环节。当然,诗歌的朗读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生的试读,教师的指导、泛读,学生的精读,教师影音资料的补充等等,都是很有必要的,灵活多样的阅读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首诗歌,笔者在课堂上补充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吟唱此诗的视频片段,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不仅竞相模仿,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有了兴趣和氛围,之后的探究也就有声有色了。

在课堂探究案中,笔者设计了四个探究问题:1.你觉得在本诗前八句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2.本诗所用典故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小结: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4.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画成白脸,印象中他也阴险、奸诈、残暴。而《三国志》中曹操又是一个“忠臣贤相”、“杰出英雄”,结合这首诗的学习谈一下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成一段话,50—100字。这四个问题都主要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各小组长组织讨论,教师点拨。每道题根据难易,三至七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然后小组展示谈论的答案。其中前三个主要以口头展示为主,第三题可以让学生板书小结,第四题讨论之后每位学生都要形成书面文字。在课堂上这个最主要的环节中,首先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然后各问题之间体现出一定的层进性,这样也便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其次,学生的充分讨论既能在交流中明确要点,也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最后,是展示体现小组成果的过程,一方面能反映小组的学习和讨论情况,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就探究的第四题而言,课堂时间可能有限,这就是我们要用的另一种方法了——课外补充并指导阅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广度,增强思维的深度。可以让学生课外读《三国志》,看史书是怎样记载曹操的,这样还可以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堂上或利用自习时间,把材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曹操的性格。一方面,加深对《短歌行》的认识,全面认识历史人物,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面,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三国志》较为真实地反应了当时历史的面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三国志·魏书》,让学生从书中自己寻找跟曹操有关的内容,进而总结出曹操的性格特征。《魏书》一共三十卷,篇目较多,让学生通读是不太现实的,教师可以指定篇目,通过教学多媒体让学生阅读。其后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正方与反方,正方寻找曹操唯才是举、乱世英雄的言行;反方则可以寻找嫉妒英才、阴险狡诈、草菅人命的例子,双方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比如,《三国志·武帝纪》中对曹操的评价是“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超世之杰矣。”这个评价大体上反应历史真实状况。《三国志·武帝纪》中有刘备投奔曹操,程昱等人劝服曹操杀掉刘备,但是曹操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再有,魏种逃跑,辜负了曹操的重托,但是当抓到魏种的时候,他又说“唯其才也”,重新任用魏种。体现曹操政治家高远目光的有很多有意思的言行,再如:“初,绍与公共起兵,……无所不可。”这体现了曹操比袁绍的高明之处,而且这段语言生动易懂。还有其他的方面,比如曹操下令郡国建学馆,以重建仁义礼让之风。打败袁绍之后,又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这些诏令,体现出曹操作为政治家的远大抱负。

再如《三国志》第十二卷,《三国志·崔琰传》较好地体现曹操性格狭隘,乱杀贤才、狡黠忌才的一面。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崔琰传》。比较能体现崔琰冤屈的,如,“琰尝荐钜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当然,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选择较为易懂的段落,不一定非要全文阅读,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最后由教师总结,历史上的人物并非尽善尽美,曹操有功有过,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摒弃恶习。同时,通过补充历史材料,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诗人矛盾的心理。

曹操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可以比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阅读史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史传文学的语言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来阅读古书的能力,也能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高中古诗文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一方面,注意课堂方式的选择,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讨论中去,给学生空间和时间思索、讨论;另一方面,将诗歌欣赏和文言文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当然,这一切还得回到那句朴素而有力的话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长久之道。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闫洁 陕西省商洛市教研室 726000)

猜你喜欢

短歌行三国志曹操
短歌行
短歌行(组诗)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评《短歌行》中典故的运用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短歌行》涵咏品赏式教学设计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