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式阅读”凸显“自主”的学习方式——《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2016-03-03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学苑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衣袋昆虫记法布尔

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孙 伟

“比较式阅读”凸显“自主”的学习方式——《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孙伟

教材解读有众多方式,本文以“最大限度发掘文本价值”为旨归,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为例,谈对教材的解读,并辅以“比较式阅读”的教学策略,谈笔者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文本价值比较式阅读自主学习

【教材解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对于这篇课文,我的解读如下:

一、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的是童年时期的法布尔,写他对昆虫的“痴迷”。

读懂文本的“语意”,即文章写了什么,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解读教材,首先要读明白——文章写了什么,不仅要读明白,还要读准确。《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你就不能解读成是一篇“人物传记”。

二、这也是一篇指引孩子走近法布尔和他的著作《昆虫记》的引文——这样一个从小就如此痴迷于昆虫研究的人,他眼中的昆虫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他笔下的昆虫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昆虫记》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其魅力究竟何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就要求教师解读教材不能只“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因此《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有了一个“一篇指引孩子走近法布尔和他的著作《昆虫记》的引文”文本价值定位。

以上两点说的是我对课文“写了什么”的解读。接下来说,我对课文“如何写”的解读:

一、文章“中心突出,主题明确”,即:童年的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均围绕这个主题来创作。

二、文章以“环境烘托”开头,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的童年法布尔生活环境图,为法布尔的“痴迷昆虫”这一主题埋好伏笔,同时这段文字用于开头,亦使得写人的记叙文开头不落俗套。

三、文章用了三个具体的事例塑造了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形象。这三则事例详略得当,各有侧重。三则事例从文章的结构上又起到了不一样的作用:事例一侧重于表现法布尔为“观察研究昆虫”付出的努力,事例二重在说明法布尔“观察研究昆虫”还有许多不同的做法,而事例三则重在表现法布尔对昆虫最直接的喜爱和他面对阻挠时的坚定不移。写三则事例,不写一则,不写四则,就写三则,因为三则事例的安排非常符合中国经典叙事文学作品的“叙事套路”——事例一作“起”,略写事例二作“承”,详写事例三有“转”,文章既不繁冗拖沓,读来又有曲折、有变化,吸引人。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就要求了,读一篇课文,不仅要读懂其“写了什么”,更要读懂其是“如何写的”,因为语文课程是承担“工具性”任务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任务自然落实到每篇课文中来。学生通过了解这篇课文是怎么写的,自然就在学习“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技能和方法,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

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接下来说我的设计。

【教学方法】

《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课标》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问题驱动”“故意设疑”“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讨论、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段开展学习,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创新能力。

【教学程序】

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应该具备“能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因此,对于“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研究的痴迷”这个文章主要表达的内容,我采用“批注”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以“文章举了三个事例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细细地默读这三件事,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这份痴迷,圈下来,简单写写感受。”这样一个问题作“任务驱动”,放手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字对话,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属于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会在第一课时快结束的时候,安排一个五分钟左右的“提问环节”,如下设计:同学们,我们通读了全文,并在文章中写得最多的三件事情中,感受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研究的痴迷”。到这儿,文章似乎学完了。那么,有没有同学还存有疑问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旨在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关注文章怎么去写”的能力;三是为这节课的第二课时作铺垫。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体部分是关注文章的“表达特色”,有两方面的内容,前面多次提到,就不赘述了。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的是“比较阅读”的方法,即让学生自己比较一下作者所举的三个事例,说说自己的发现。给出文字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发现,没有教师环环相扣的暗示、引导,给学生最大的“直面文字”的自由,这是我所坚持的语文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二课时的第二个内容:走近法布尔和《昆虫记》,初步感受《昆虫记》的文字魅力——细腻的观察、真诚的情感……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取的方式依然是“比较法”,具体操作如下:选择两段不同的描写“蜣螂”的文字,一段是科学性的介绍文字,一段是《昆虫记》中关于“蜣螂”的描写,让学生自己比照发现《昆虫记》文字的魅力,并借由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自由总结《昆虫记》文字魅力的来由。如此设计的理由依然是我对“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的说课。

猜你喜欢

衣袋昆虫记法布尔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重读《昆虫记》系列一:勤劳的“铲屎官”——蜣螂
反穿衣服的人
法布尔
还钱
夜读《昆虫记》
我想对法布尔先生说
被糟蹋的文字
打错了
我的昆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