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容器隐喻视角下“X进去,Y出来”构式多维考察

2016-03-03杜可风

现代语文 2016年15期
关键词:构式

□杜可风



容器隐喻视角下“X进去,Y出来”构式多维考察

□杜可风

摘 要:根据“X进去,Y出来”构式的特征,从“X、Y”的义类特征方面将其分类,并考察了“X、Y”的功能类型以及构式的句法功能。构式具有主观评注的语义功能,能通过前后对照,强调反差之大。此外,探讨了构式的传播机制,并认为容器隐喻和类推是内因,语言使用者和社会环境是外因。

关键词:构式 “X进去” “Y出来” 容器隐喻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人们逐渐进入了自媒体时代,网民们通过博客、论坛、微信等自媒体用文字表达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咬文嚼字》杂志颁布的2015年十大流行语榜单,分别是:“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从最近几年的流行语可以看出,网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也陆续派生了一系列流行构式(fashion construction)。

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关注的流行构式主要有:不是所有X都叫Y→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饼干都叫奥利奥;有一种X叫Y→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有一种快乐叫低调;X也Y→修女也疯狂、减肥也时髦。从当代流行语和流行构式的大量使用看,这些新用法可以促进汉语的发展,使语言表达具有多样性、多元性、新颖性等特点,也体现了语言的创造力。2008年中国股市行情不容乐观,股民们用“不小心进了股市后,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来表达股市大跌这一情形,股民们将股市看作一种容器,将公众人物身高之差作为凸显的焦点来表达股市的落差。求新求异的认知心理对流行构式使用范围的扩大产生了影响,在“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的类推作用下,网民们大量跟帖,出现了“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富翁进去,叫化子出来”“黄世仁进去,杨白劳出来”等流行语。由此,出现了一系列“X进去,Y出来”相对固化的构式。

从以上句式可以看出,说话者使用构式“X进去,Y出来”,是为了表达对某件事情的一种强烈的主观评价、立场态度和情感体验。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从构式性质与特征、构式功能与表达效果、生成动因与诱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构式“X进去,Y出来”进行考察。

二、构式性质与特征

本节主要从构件特征、构件的功能类型以及构式的句法功能等方面对“X进去,Y出来”进行考察和归类。

(一)构件特征

从构式的构造形式上看,在“X进去,Y出来”这样的配对体中,其构件是常项“进去”“出来”和变项“X”“Y”。从语义认知看,“进去”是位移体“X”从别处进入某空间容器的移动,“出来”是位移体“Y”从某空间容器离开的移动。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动词,数量不多,如“上、下、进、出、来、去、进去、出来”等。趋向动词在句中可以作谓语,还可以作补语、定语,趋向动词的语义类别也是多种多样,可以表示实在的位移,也可以表示抽象的位移,还可以表示更加虚化的实体意义等。刘月华(1998)将趋向补语的意义分为三类: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其中“进”和“进去”还可以表示“凹陷”义。卢英顺(2007)考察了“进”类趋向动词,包括“进”“进来”和“进去”,并梳理了其句法、语义特点。综观前贤的研究和构件“进去”“出来”的位移语义特点,本文认为构式中的趋向动词是表示虚拟的位移。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此构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作为模槽的变项“X”“Y”与趋向动词“进去”“出来”在空间域向心理域映射的关系中。变项“X”进入某一物体容器内,按照人类的认知机制,相应的应该是“X”出来,在构式“X进去,Y出来”中,变项“Y”与“X”形成反差,表达了说话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情感态度,体现了话语交际中的反预期效应。通过收集、整理语料,我们根据“X”“Y”的义类特征,将其进行了如下分类:

1.名词类X、Y

a.真实人物类

(1)芙蓉姐姐进去,凤姐出来。

(2)杨颖进去,贾玲出来。

(3)刘翔进去,范跑跑出来。

b.虚构人物类

(4)黄世仁进去,杨白劳出来。

(5)西门庆进去,武大郎出来。

(6)白马王子进去,蜡笔小新家的小白出来。

c.动植物类

(7)大象进去,蚂蚁出来。

(8)藏獒进去,吉娃娃出来。

(9)万年大树进去,发芽小草出来。

d.人工物质类

(10)航母进去,小模型出来。

(11)人民币进去,冥币出来。

(12)铁棍进去,绣花针出来。

2.动词类X、Y

c.动作类

(13)站着进去,躺着出来。

(14)开飞机进去,跳伞出来。

(15)开宝马进去,骑自行车出来。

(二)构件功能类型

本小节主要讨论构式“X进去,Y出来”中,“X”和“Y”的功能类型。我们发现,充当“X”“Y”的主要是体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以及固定短语。

从功能类型来分析构件,“X”和“Y”主要由名词、名词性词组来充当,它们所构成的概念形成强烈的反差,形象地表达了说话者对某一事件产生的结果或影响的主观态度。例如:

(16)老板进去,打工仔出来。

(17)博士进去,白痴出来。

(18)小康家庭进去,五保特困出来。

除了名词及名词性词组外,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X”“Y”,它们在句中作主语,主要包括动词及其词组。例如:

(19)站着进去,躺着出来。

(20)握着双枪进去,举着双手出来。

(21)系着领带进去,扎着草绳出来。

少数情况下,一些固定短语(主要是成语)也可以充当“X”“Y”,在句中充当主语的“X”和“Y”还可以叠加使用。例如:

(22)满面红光进去,鼻青脸肿出来。

(23)大腹便便进去,骨瘦如柴出来。

(24)长衫马褂,精神焕发进去,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出来。

(三)构式句法功能

构式“X进去,Y出来”的典型分布主要是单独成句,另外也有少数在句中作宾语的情况。例如:

(25)打着饱嗝进去,饿昏了头出来。

(26)冠冕堂皇唱着歌进去,鬼鬼祟祟遛着墙出来。

(27)为了做这道小咸菜,从市场买回7斤黄瓜,腌完之后,成品只有3斤左右,因为要黄瓜吃起来脆,就要将黄瓜内的水份挤出来。水份挤的多,黄瓜才能脆,真是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

(28)就因为86中具有出色的“加工”能力,区委书记陈小钢曾向前来黄埔考察工作的省领导汇报说:“86中的学生是‘潘长江进去,姚明出来’。”

例(25)、(26)的构式独立成句,运用“X进去,Y出来”描述股票升降的显著变化,表达了网民对股市现状的一种不乐观的态度。例(27)中,构式在句中充当宾语,将黄瓜腌制前比喻为“姚明”,腌制后比作“潘长江”,将黄瓜的前后变化形象化为“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例(28)用“潘长江进去,姚明出来”生动地表述了86中的学生总体成绩逐渐上升。

三、构式表达效果

典型构式“X进去,Y出来”具有主观评注的语义功能,从语义上看,隐含了某种预期机制,从认知上看,体现了反预期的效应,强调反差之大。

沈家煊(2001)指出,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这就是语言的主观性。因此,我们认为,话语的主观性不仅表现在句中的某个词语上,还体现在构式义中。“X进去,Y出来”的构式义是说话人对某一事件产生的结果或影响的主观评注,这种构式义是说话人出于交际需要或为了达成某种语用效果而产生的,是人类主观认知的具体表现。例如:

(35)听着故事进去,做着噩梦出来。

(36)看着鱼饵进去,咬着鱼钩出来。

(37)坐着邮船进去,划着舢板出来。

Haiman(1985)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语义结构也不能简单地化解为真值条件的配列,它并非对应于客观的外在世界,而是对应于非客观的投射世界(projected world),并与其中规约性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直接关联。流行构式“X进去,Y出来”的基本语义并不是构件的配列组合义,其概念结构义是由空间域投向心理域,通过语境配合,将焦点“X”和“Y”置入构式中,来凸显心理认知与事实恰恰相反,表达说话人的反预期的认知。

四、生成动因与诱发机制

本节主要从共时语法化的角度,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着手,探讨构式“X进去,Y出来”的演化动因和生成机制。

(一)内部因素

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是本体隐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容器几乎无所不在,任何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是容器,如果我们将这种容器概念映射到更为抽象的领域,就形成了各种容器隐喻。我们认为“X进去,Y出来”这种构式的形成是以容器隐喻为基础的,通过隐喻化手段,将本来不属于同一范畴的“X”和“Y”归属在同一容器之中,将两种形成反差的事物或动作置入构式,网民以此来评论、传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切感受。

张谊生(2011)指出,任何格式经过一定时间的类推,都可能逐渐形成程序化、习语化的准虚化用法。我们认为,语言中句法演变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类推,通过类推的作用,语言中的某个格式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频率逐渐增加,随之,促使这一格式进一步凝固化、定型化、构式化。流行构式“X进去,Y出来”的衍生和扩散机制主要就是语言符号的高频类推,随着“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的形成,这种构式在交际中不断复制和传播。

(二)外部因素

当代流行构式之所以广泛传播,不仅因为容器隐喻和类推机制这两种内因,而且还离不开外部因素的诱发作用,主要表现在人们的主观心理和新兴网络媒体的发展。构式“X进去,Y出来”的形成与传播是由于社会群体的主观感知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们在日常会话交流中,语言的经济原则起重要作用,吕叔湘(1980)认为,语言实践中的经济原则指能用三个字表示的意思不用五个字,一句话能了事的时候不说两句。因此,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了提高交际效率,尽可能采用经济简洁的语言符号形式。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势必体现语言使用主体的主观性,形象性是该构式更为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主观感知,网民相对年轻,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构想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新词新语以及流行构式,营造出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X进去,Y出来”在语言中的广泛运用,表达了语言使用主体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诙谐幽默的情感态度。

与此同时,我们无法忽略客观环境对流行构式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电脑、电视、手机等新兴传媒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工具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十分便捷的社交网络平台,人们对日常事物或社会现象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在网络自媒体平民化、开放化和交互化等特征下,越是标新立异的表达方式越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X进去,Y出来”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形成、传播和发展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构式性质与特征看,构式由常项“进去”“出来”和变项“X”“Y”组成,其中“进去”“出来”为趋向动词,根据“X”和“Y”的特征将其分为真实人物类、虚构人物类、动植物类、人工物质类、动作类等。构件“X”和“Y”的功能形类主要有名词、名词性词组,动词及其词组以及一些固定短语。流行构式“X进去,Y出来”的典型分布主要是单独成句,另外也有少数在句中作宾语;从构式功能与表达效果看,构式“X进去,Y出来”具有主观评注的语义功能和反预期的表达效应;从生成动因与诱发机制看,流行构式“X进去,Y出来”生成演化的内部因素是容器隐喻和类推机制,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群体的主观感知和新兴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卢英顺.“进“类趋向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3]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5]张谊生.当代流行构式“X也Y”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 (6).

[6]Haiman.Natural Syntax:Iconicity and Eros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

猜你喜欢

构式
威胁构式“你敢VP”研究
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
“一+临时名量词”构式研究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析同语悖义构式“不X也X”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