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刍议“性灵说”视野下的生态写作教学

2016-03-03李华萍

现代语文 2016年20期
关键词:时代感性灵时代

◎李华萍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刍议“性灵说”视野下的生态写作教学

◎李华萍

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写”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纵观当代学生作文:个性缺失、虚假盛行,无论选材立意、内容结构还是语言表达都处于重度失真的“反生态”状态。如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学会真实、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如何使作文教学回归自然、回归健康本真,呈现出生态化?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借鉴明代公安派的“性灵说”主张。“性”指一人之个性,“灵”指个体之灵魂。“性灵”亦即写作者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生态理念不谋而合。“性灵说”最核心的观念即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意思就是自由抒写“真我”,不为章法拘束,不蹈前人之作。林语堂曾在《性灵文学》中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你个人的性灵,有了性灵,你的文章就有生命力,就有清新的、有活力的文学。”中学写作教学应该借鉴“性灵说”这一主张,让学生有个性地表达,把写作当作生活记录的需要。

一、凸显学生的自主能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身处长江,杜甫有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时希望“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因为他当时的心境和身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刘勰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学生作为这世间存在的一种生命个体,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独特的“孤本”。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面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体验,面对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即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个性”。写作没有“专政”,要的就是体现个人追求,张扬个体精神,捍卫思想尊严。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应用统一的模子强加与学生,而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即使出现了细微的偏差,也不应加以制止,而要稳妥地引导。从普通的记叙文、议论文到舞台剧、诗歌、散文,乃至小小说、杂文都成为学生笔下的风景。作为教师更应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锐化作文者的个性,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世上独特的这一个,教师更应有宽容的心态,特别是部分性格有缺陷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要一棍子打死,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某位学生写《有个好心情》:“春/是病毒的统治者/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花的使者。夏/是似火的骄阳/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暴雨后的阵阵凉风。秋/是悲愁的时季/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满园的硕果。冬/是风雪的暴虐者/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银装素裹的天地。绿的春/红的夏/金黄的秋/银白的冬/编织成五彩的画。噢/有个好心情/世界那么的精彩!”虽然作文体裁明确要求是记叙文,但这位同学创作的诗歌却蕴含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世界亦是有心之物,拟人手法将个人对于四季的感悟融于自然界之中,结构匀称,是一首别致的小诗。在批改时,笔者并没有因为她的体裁问题而否定她诗作的优点,而是点出要注意体裁后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她独特的构思。自此之后,这位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大增,尤其是诗歌的创作,不仅积极参与写作大赛,而且还有一些作品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因为有了主观写作的欲望,精彩的作品也便随之而生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课堂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精神共鸣往往来源于教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首先是要将写作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前面讲到阅读是写作基础的积累,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都有涉及。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将课内读写紧密结合,将教材中的阅读写作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让学生从思维的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融会贯通。不拘泥于专门的写作课,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训练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农村夏夜的景物并将之改写为散文,可细致描述黄沙岭夏夜天气的微妙变化。在真正操作时,有的同学联想到了月亮与鹊儿的悄悄话,联想到青蛙的演唱会,联想农民丰收的场景。星星、雨滴一个个新鲜奇妙的形象孕育而生,学生微妙神奇的创造力,发散的创造性思维在改写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其次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而在训练中利用教材因素渗透学生思维的培养,也主要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中不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要鼓励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关注教材资源,依托教科书、找准契合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按照课本主题或改进设计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形成文章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

文学是有生命的。“世道既变,文亦因之”,“性灵说”主张文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文随时变”,时代变化,文学就不能不发生变化。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选择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的材料,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文章合为时而作”,练就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感文章的本领,对以后走上社会进行写作也有积极意义。

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的基本标志就在于不同的时代主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问题,文章自然而然就带有时代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写作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引导学生平时多关心国际、国内大事,注意看新闻联播,读报纸,听广播,掌握最新的国际、国内时事新闻,运用慧眼,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亮点,善于捕捉社会上的热点,在作文中充分利用一切具有时代感的素材为写作奠定基础。

时代不断发展,语言也同样在发展,而且是时代发展中最活跃、最敏感、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写作时要做到语言有时代感并不难,只要是引导学生去写那个时代的事,写那个时代的人,反映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又如有位学生写到:“这是笔者最盼望的。呜呼!安得全国把负减,大庇天下学子俱欢颜,多留明目于人间!”等等语言就有强烈的时代感。学生若能在写作时适当引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词语,那作文的时代感也便扑面而来了。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词,善于积累,勤于思索,一些反映时代的词语——从早先的“克隆”、“基因”、“因特网”、“宽带”、“信息高速公路”到后来的“鸭梨”、“橡皮人”、“草根”、“性格色彩”再到现在的“背黑族”、“IF族”、“微博”、“达人”、“悲催”等等。如果把这词语连同它们的内容、意义一并储存大脑之中,大脑就会变成信息源地、信息仓库,每次作文时只要“一按键盘”就能从大脑这个“信息仓库”调出所需要的信息来,文章的时代感自然会跃然纸上。

如今信息来源的渠道方式可谓是多样化,尤其是网络,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紧跟时代脚步,用心去思考未来,高瞻远瞩,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当然,时代语言并不等同于网络语言,在选择时首先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恰当的运用。

(李华萍江苏吴江区南麻中学200041)

猜你喜欢

时代感性灵时代
博雅文学社:抒性灵之真情,写人生之华章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杂说书家之性灵
中国建筑的传统化和时代感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