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校、园”合作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2016-03-02付明雨李秀娟刘洪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付明雨 李秀娟 刘洪星 张 菡 牛 巍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 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000)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校、园”合作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付明雨 李秀娟 刘洪星 张 菡 牛 巍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 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000)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就显得十分紧迫,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和多种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需全程贯通、全方位的渗透,使学生一进校便要进入到学校的“校、园”共育实践体系,准确掌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入课堂、进实训室、去幼儿园、参与“校、园”共育活动、体验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等,在教学实践、教学体验的情境中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校、园”共育 人才培养模式

幼儿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随着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关键期”理论的深入人心,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合理定位与设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弹唱、舞蹈、简笔画、讲儿童故事等职业能力,对于增强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利用学校、教研究机构和幼儿园的不同教育资源、教育环境,使学校教育与幼教研究机构相结合,学校的课堂传授与幼儿园的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幼教行业的发展,结合幼儿园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培养优势,探索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当前社会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提升,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实际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深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够适应行业内的需要,也能适应多变的学前教育就业需求,努力培养“双师型”学前教育人才。[1]

一、建构完善的课程体系,实行“校、园”共育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支持,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过于功利,只考虑更快地培养尽可能多的学生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更多的选择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导致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无法顺利的完成幼儿园的工作,或者不能更好地完成幼儿园的工作,一些毕业生不得不改行,一些毕业生滞留。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了幼儿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2]

“校、园”共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进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建立真正的“校、园”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设计,丰富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的幼教师资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幼教专门人才,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品位,已经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改革的趋势”。学前教育专业多方向的完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发展方向,能有一技之长。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以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实践系统等为载体,运用学校、托幼机构和社会的各种资源进行。

2.以幼教岗位为导向,结合学校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把握社会需求,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建立起“以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职业院校根据托幼机构的岗位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探索出一套适应幼教市场需求培养,既有实践技能又有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的人才,使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既有初始岗位适应能力又有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的取得实现对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二、建立“校、园”人才共育的园校互动平台

职业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时,可聘请幼儿园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使其贯穿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层面。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知识结构、职业意识及专业能力水平都存有差异,所以要针对不同教师的各自特点,实现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最大效益。

1.幼儿园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园校互动合作模式基于工作中的课程设计、开放与建设,可聘请幼儿教育专家分析教师和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确定各学习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建立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3]

2.利用幼儿园教育专家的实践优势,开发富有特色的精品教材。按照指导性强、实践性强及针对性强的基本要求,做实园校合作建设内容,提高实训的实效性,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能力。

3.幼儿园教师承担教学实践指导; 聘请处于不同阶段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导师,指导见习实习活动,并及时交流心得体会。学习后期可邀请幼儿园园长为学前教育学生开设讲座活动,将前沿式的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做法、思路引入学生的专业视野,促使其自主和主动学习。[4]

综上所述,在“校、园”共育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通过有机地结合专业特点,根据时代的要求,从幼儿园教学实际出发,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适与改革,结合实践内容优化人才培养,“园校交替、人才共育”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入园活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幼儿园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秋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2]郭红霞: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校园合作培养模式探究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7)

[3]肖成林,万建国,张 玮:园校交替,交互成长,创新教学,人才共育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11)

[4]陈姝娟,李晖,蒋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新探教育探索,2007(12)

*项目来源课题: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