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经济的内涵、特质和基本要求

2016-03-02范拥军李宇风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生经济发展

范拥军,李宇风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0)

民生经济的内涵、特质和基本要求

范拥军,李宇风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30年的长足发展,为民生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增长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的发展,也不完全等同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均也与民生经济背道而驰。发展民生经济、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质量和幸福指数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

民生;经济;内涵;特质;基本要求

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的成果怎样分配是发展要明确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封建经济发展的成果主要满足地主的需要,原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要是满足资本家的需要,权贵资本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权贵的需要。民生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人们生活的幸福安康。本文界定民生经济的范畴和特质,回顾了民生经济的历史嬗变,提出了发展民生经济要求。

一、民生经济的内涵

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总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民生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生经济是指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有利改善大多数人生活,提升大多人的幸福指数和健康水平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狭义民生经济,是指围绕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以充分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优先,以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为重点,以均衡财富分配为基本要求,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以扩大消费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经济协调、平稳、持续的包容性增长,保障人民的基本经济权益,不断改善民众生存发展基本条件的经济发展模式。民生经济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目的不仅在于满足人民的经济生活需求,重点是物质消费需求,即解决好衣、食、住、行、用等基本民生问题,并且为其他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手段和内容,主要依据民众的物质消费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一、二、三产和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格局;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中,合理配置劳动力、技术、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平稳、持续运行;从而逐步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总福利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经济权益,不断改善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其着力点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就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大限度地扩大消费需求。发展民生经济,有利于实现发展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平稳和谐发展;有利于纠正以GDP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以民生为本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区域、行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防范和抵御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民生经济的历史嬗变

发展经济、创造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在财富是稀缺资源的社会中,怎样创造财富、创造的财富怎样分配是区别不同经济类型的根本标志。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不顾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后代发展的需要,无视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发展成果被少数人过度占有、消费,满足权贵对财富的占有私欲,极大改善少数权贵生活状况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权贵经济。而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把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社会财富分配较为平均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民生经济重要标志。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但占有生产资料,也占有奴隶本身,奴隶创造的社会财富几乎全部被奴隶主占有。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这一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进而劳动成果也大部分被封建地主占有和享用,广大劳苦大众成为生产财富的工具。这两种经济我们称之为奴隶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

在蒋介石统治中国的22年,中国官僚资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资本和权力高度融合,权力沦为少数人谋取社会利益的工具,他们操纵政权,制定有利于官僚资本发展的法律和政策,进而垄断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甚至疯狂到滥发纸币的地步,大肆侵吞社会财富,致使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整个社会处于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这种经济模式称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共产党在解放区斗地主分田地,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党及时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面貌为之一新。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将私有变为公有,其目的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同时推进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赶超世界强国。在今天看来,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改造方面有些超越生产力的地方,但其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为国富民强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由于国际冷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加之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清楚,很长一段时间,在发展经济的政策上以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轻工业、农业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的产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虽然发展社会主义重工业、军事工业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既“备战备荒,为人民”,但重工业、军事工业并不能直接改善民生,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社会经济政策的失误,在三年自然灾害中人民生活处于艰难困境,很多地方民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人民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困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为核心,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有利于大多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整体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这一时期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为市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基本保障,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革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促进民生工业迅猛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初期,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中国的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从放权让利到产权制度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层次的改革使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内生动力,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1979年到本世纪初,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9%。这为解决民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这一时期一些地方官员片面地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狭隘、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增长,这样造成一些地区在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上也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考核目标,于是就出现了不计代价、不择手段的“GDP经济”发展模式,只要经济能增长,地方官员就能升迁,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高污染、高耗能、高成本”的现象和“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怪相。经济发展本来是手段,促进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是目的,结果一些地方政府本末倒置单纯为了的经济发展、一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不惜牺牲人民赖以依存的环境。这一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最终导致2003年非典蔓延以及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恶性现象的出现。同时,这一时期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也致使一些地方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建设,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不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出现“看病难、看病贵”、“读书难、上校贵”、“房价高、住房难”等社会问题,特别是分配制度不科学、不合理,阶层差距和阶层固化现象严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管理滞后、社会治安混乱,个别官员和资本结合形成权贵资本,社会矛盾较为尖锐,导致河北定州事件、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陕西谷县等群体事件的发生。

总的讲,这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期,这种突出集中抓经济发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可取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生产力高速发展,当社会财富积累到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时,这种不计代价、成本的畸形发展模式,偏离了民生经济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经济社会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需要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依靠谁、发展究竟为了谁的问题,拷问着中国人的良心和智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2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2003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民生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幸福,为此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我们成为“民生经济”,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三、民生经济的特质与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民生经济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就是以民生为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把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贯穿于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是民生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民生经济区别与其他经济的根本标志。这既确立了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民生经济以人为本,旨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效率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好地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民生经济既明确了经济生产中的自然价值要符合人类价值要求,又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发展民生经济,这就要求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利用税收、财政、法律和行政手段,在生产阶段,引导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分配阶段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间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间收入者的范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消费环节,要建立有效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大多数人的后顾之忧,使大多数社会成员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以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机会均等是发展民生经济的前提。市场准入、就业、发展机会均等是民生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我们看到财富分配的不均等是静态的结果;而对资源的掌握利用的不均衡、话语权的不均等、社会流动性低,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利益结构固化,底层人群掌握资源少、发展机会少等机会不均等,是比收入不均等更为严重的不平等。换言之,资源、机会均等的社会才是更为公平的社会,才是大多数人改善民生,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如果能够保证机会与过程公平,那么其所造成的收入分配结果上的差距,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和理解的。就像比赛,规则定好后,在比赛中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裁判公平、公开、透明,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胜者感到自豪和光彩,输家也输得的甘心情愿,观众也感到心情舒畅,否则优胜者感到心虚,失败感到憋屈,观众感到愤懑。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公平现象,很多是由于对权力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市场准入的机会不均等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因此就导致仇富的社会心态、社会群体事件、劳资冲突等与民生经济相背离的现象。

民生经济强调机会均等,就是要把政策的关注点放在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过程公平上,尽可能地使全体社会成员大体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面对相同的生存和发展规则和环境,结果的好坏,更多地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的发挥。民生经济要求创造机会均等的社会发展环境,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由市场失灵,户籍、身份、机会等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各种障碍与扭曲,使生产要素能够在地区、城乡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具体讲,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城乡、户籍二元结构,努力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的均等,在市场准入、资本、技术、人才、税收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个体企业的发展,在教育、培训等方面为农民工、失业者等弱势群体提供相同的机会,提高大多数劳动者素质能力,给大多数劳动者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

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是民生经济建设的归宿。机会均等要求政府和社会为人们的创业就业发展提供相同的环境,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社会条件的限制,要实现完全的机会均等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个人的素质、能力等自身禀赋也有很大的差异,发展的结果会出现一定的收入差距、财富差距,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调节,这种差距会随着资本和资源的集中而不断扩大,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就导致资本和资源的无限扩张性,如不加有效的调节,会出现极度贫富分化,因为权力本身具有强制性、扩张性,加之资本本身具有趋利性,这就导致丛林法则或多或少地在一切社会存在,难免出现资本和权力的结合,如果政府不加以严格的控制,就会形成权贵资本,权贵资本不但对普通民众进行剥夺、甚至影响政府决策,造成社会畸形发展。这不但使大多数人生活困难或相对较差,也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经济不但要追求机会均等,更要坚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正视利益分化、社会分化的现实,根据不同经济主体和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多元化的客观实际,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党负责的态度,破除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F126

A

1672-4658(2016)01-0034-04

2015-11-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发展研究.批准号:12BKS042

范拥军(1972-),男,邢台学院副教授,河北师大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民生社会学.

猜你喜欢

民生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