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普专题节目的趣味性

2016-03-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趣味

马 杰

(广州广播电视台,广东 广州 510010)



浅谈科普专题节目的趣味性

马 杰

(广州广播电视台,广东 广州 510010)

摘 要: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科普类节目在大众娱乐背景环境下,收视率不升反降,引人深思。科普专题节目想要改变现状并发展壮大,适应大众娱乐环境趋势的趣味性是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大众娱乐背景,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科普专题节目《S计划》为例,浅谈我国科普专题节目趣味化的发展及其意义。

关键词:科普节目;受众群体;趣味

一、引言

在全民娱乐的电视节目背景下,以“物”切入的说明式科普节目已惨遭“淘汰”。大众娱乐缤纷丰富,受众选择范围扩大,挤占了科普专题节目的份额。虽说是由政府大力支持的科普节目,但其关注度达不到相应水平。如何提高科普专题节目的收视率,是广大编剧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在国外节目的启发下,加入娱乐流行元素:人物切入、叙事格式、悬疑元素、增加科学传播的趣味性,以改变现状。

二、科学传播与大众娱乐的关系

大众娱乐影响了科学传播。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了消费水准,从而影响文化体系,大众文化的地位悄然上升。在大众文化体系中,娱乐文化占据很大一部分,大众娱乐文化地位飙升。科学传播要适应这种趋势,将科普专题类节目跟娱乐文化结合起来,增加趣味性,要知道受众才是根本,受众愿意接受的节目体现形式才是主流,科学教育的承受方是公民,而公民即受众群体。所以,以受众群体为核心的科普节目必须尊重受众的娱乐倾向,向趣味化科普专题节目迈进。大众娱乐的流行趋势已经影响了观众群体,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了质的变化。原来单调的导师教学式的组织传播科学文化演变成趣味性的、故事性的启发式科学文化传播方式,整个科普专题节目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科普专题节目的制作通过电视节目这个大众媒体,达到传播科学的目的,从而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公民。社会不断地发展,大众娱乐的不断冲击,受众群体对电视媒体的节目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现状下,为了达到科学传播的目的,科普专题节目制作的趣味性必不可少。

简单地说,将科普的知识融入娱乐的形式中是科学传播与大众娱乐互相影响下的结果。在娱乐的同时接收科学知识,并不违背国家支持科普节目的初衷,让受众默默地接收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教育,科教兴国。

三、科普专题节目的趣味性及其发展历程

近几年大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应该说是科普专题节目趣味性的典范之作,是中国编剧取得成功的案例。各种科普类型的博客、微博、视频网站也都有庞大的粉丝群体。这些精准的表现视角即是科普的娱乐趣味性,从而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达到教化公众的目的。究其发展历程,最先引起大众注意的是日本的某一节目,将数据科学教学穿插到游戏娱乐中,通过让小朋友加入游戏过程,从而增加科学记忆力,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这不仅吸引了所有科普电视人的视线,也获得了节目大奖。其他以故事形式呈现的少儿科普视角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例如,将骨骼教育用生动的故事及肢体表现,加深受众群体的认知度……这些都让广大编剧们开始意识到,科普形式的变化,可能会对科普专题节目造成变革。例如,设问式,在节目中穿插问答形式,增加观众参与感,加强科学认知度;休闲式,在传播一个个生活小常识的时候,将科学知识用幽默生动语言连接起来,既生动又形象,潜移默化地普及科学知识;竞赛式,科普专题节目间隙穿插小比赛,让受众群体加入到这些小比赛中,增加比赛的紧迫感跟参与感,通过参与科普专题节目的结果与过程,不仅增加趣味感,还增长了科学文化知识。

而近些年,央视地理频道做的美国地理专题节目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在地理节目中穿插故事性导向的方式,将各种动物的生存方式以故事形式介绍出来,增加神秘感、增强好奇心。这些科普专题节目的形式都启发着中国科普节目的编剧,要以故事形式推广科学文化,普及到公众,一定能够受到广泛的欢迎。

参照其他国家科普节目变革的做法,我国央视及地方台许多科普专题节目开始发生变化,通过改变各种趣味性格式,积极发展网络、电视媒体的科普节目,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四、科普专题节目趣味性的渗透路径

科普专题节目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受众的科学文化生活的电视节目。作为电视科普节目,就要增加趣味性、加大关注度。为了更好地提高科普节目的趣味性,我们从三方面进行渗透,将科普节目与趣味性有机融合。

(一)节目的文体由“说明”转向“叙事”

一个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部分取决于文本的制作。首先编剧们注意到其他成功案例中的文本多是“叙事式”而非“说明式”。“说明式”的文本,大多会单调、枯燥乏味,但如果以“叙事”的故事为导向,则会更吸引受众,增加其好奇心,从而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达到教化科学的目的。接下来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科普专题节目《S计划》为例,论述文体转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S计划》有一期节目是关于“3D试衣镜”的,如果采用文本说明式,我们可以接收到的信息是:某市的某商场,有3D试衣镜,用这个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跟便利;但如果是文本叙事式,我们看到的是,由《S计划》中的S特工,在简短幽默的介绍之后,开始采访在商城购物时等待试衣服的受众心理的过程,再通过人们心理切入3D试衣镜的好处,并去尝试用3D试衣镜试衣服,直接展现3D试衣镜的好处,节省时间、方便快捷。我们有理由相信受众会思考其中的原因,这时候S特工就可以介绍其科学原理,这样科学传播就更好地完成了。这样的形式在受众尝试并接受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叙事的框架,以实践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更易被接受消化。

因此,节目文本由“说明”转向“叙事”是非常必要的。

(二)节目的主体由“物”转向“人”

另一个科普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是节目主体,变革后的科普节目主体由“物”转向“人”。同样是《S计划》中的3D试衣镜,如若单独介绍3D试衣镜,与纯文本和图片的形式传播一样,枯燥且无聊。但是,电视节目中增加受众采访的环节,通过受众发现商城的中的3D试衣镜,并尝试试衣,使受众发现3D试衣镜的妙处,引起好奇心,询问或者想要了解其科学原理。“物”即3D试衣镜,“人”即受众群体,《S计划》将节目主体由“物”变为“人”,增加其科普生活节目的趣味性,达到科学传播的效果。科普节目有无趣味性最终决定者是观众,就是“人”。而观众感兴趣的点在哪里,我们节目的主体就应该在哪里。观众感兴趣的不是一个单独的物品,而是这个物品能够带给他的作用或意义,然后才会有兴趣去了解。我们节目需要做的就是联系 “物”与“人”的关系,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吸引观众、受众群体的兴趣点。科普主体节目应该抓住兴趣点制作趣味点、抓住视线、进行科学教育及普及。

(三)节目的结构方式由知识体系的循序渐进转为以科学探索进程为主线的结构

节目的结构方式也是科普专题节目得一个转变路径,由以往以知识体系的循序渐进转变为科学探索的过程。通俗地讲,一个科学点的发现,如果是经过自己一点点实验,经过无数失败而得到成功的慢慢发现科学知识、实践科学知识的过程,更容易得到受众接受?还是节目组直接将结果剖析给观众,告知观众这个科学知识就是这样被证明的,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毋庸置疑,受众会享受这个慢慢摸索的过程,不仅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提高受众的心理接受程度,更能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心,使科学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观众可能会由点及面,产生更多的好奇,参与更多的科普宣传和节目。

五、悬念的优化设置

香港很多警匪片在大陆很受关注,其中破案悬疑是最大的看点。同样科普专题节目也存在这个看点,许多科普节目通过悬疑故事叙事的格式来增加收视率及趣味性。编剧故弄玄虚地提出问题,观众的好奇心就被引起来,这时候观众是不会换台的,节目在不断解决各个突破点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点已穿插其中,并被受众接收甚至活学活用。

我们依旧以《S计划》中3D试衣镜为例,来谈悬疑在科普专题节目中的重要性。例如,S特工只告诉一部分受众群体在商城得某个地方有这样一个不需要等、也不需要亲自试衣服的镜子,受众会不会感兴趣?同时,一部分受众群体依旧用商城自带的试衣间进行试衣,比赛试衣时长、买衣服的效率。在节目播出开始提出设置这样一个悬念,进行对比测试,相信会勾起不少观众的好奇心与兴趣。就像新闻视角的故事切入点,如果我们在故事开头设置一个悬念,在故事过程中一点点解决悬念,新闻的延展性一定会得到很大层次的提升。

由此可知,科普专题节目中悬念的优化设置也是增加趣味性的必要条件。

六、结语

对科学传播的目的、科教兴国的目标以及趣味科普专题节目的作用及意义来说,都展现了科普节目趣味性的必要性。但是过犹不及,我们要注意把握限度,不能过少,失去吸引力;也不能过多,本末倒置,科学普及可以搞笑幽默,但不能失其严谨、科普的本性。

参考文献:

[1] 孙培强,张燕菊,楚峰.电视科普节目的娱乐化生存[J].新闻知识,2008(08):67-68.

[2] 桂莉,裴世兰.电视科普节目娱乐化探析[J].新闻实践,2007(04):42-43.

[3] 黄海波.给娱乐化背景下的电视科普节目加些“调味剂”[J].新闻实践,2008(08):70-72.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192-02

猜你喜欢

趣味
趣味冷知识
趣味冷知识
趣味冷知识
趣味冷知识
趣味连连连
趣味阅兵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