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颂华“苏俄通讯”与“柏林通讯”的中国情怀

2016-03-01杨玉珠唐艳林银晓明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苏俄中俄柏林

杨玉珠 唐艳林 银晓明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俞颂华“苏俄通讯”与“柏林通讯”的中国情怀

杨玉珠 唐艳林 银晓明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本文对俞颂华的“苏俄通讯”和“柏林通讯”进行文本分析,探讨作者对当时国家社会现状的忧虑以及对国家改革发展的建议。

俞颂华;“苏俄通讯”;“柏林通讯”

一、俞颂华其人

俞颂华(1893~1947),近代中国新闻界著名报人。他尽瘁报业30年,“以新闻事业为惟一终身职志”,曾主编《时事新报》“学灯”副刊、《解放与改造》杂志,担任《东方杂志》国际问题撰稿人,主持创办《申报月刊》等。他是最早采访“十月革命”后苏俄的中国新闻记者,是中国第一个驻德国的特派记者,是继斯诺和范长江之后又一名深入延安的专业记者。他是黄炎培眼中的“新闻界之释迦牟尼”,他坚持无党无派大公至正的姿态,用平易深刻的言辞和成熟理性的见解探寻改造中国社会之路。

二、“苏俄通讯”与“柏林通讯”

1920年,时任《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主编的俞颂华与北京俄文专修馆学生瞿秋白和李仲武一起,在梁启超等人的支持下,以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特派员的身份赴苏俄采访。俞颂华的“苏俄通讯”,指的是他自1920年10月从北京动身,至1921年到达德国柏林发表《劳农俄国之观察》期间所写的有关苏俄内容的通讯与消息。[1]

1921年至1924年,俞颂华离苏赴德,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德国特派记者。期间,他对德国和欧洲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采访,写了约60篇通讯,刊登在《时事新报》和《晨报》专门设立的“柏林通讯”专栏上,也有散篇发表在《东方杂志》上。[2]此即本文所指的俞颂华“柏林通讯”。

三、“苏俄通讯”与“柏林通讯”的中国情怀

如果说李白的诗中篇篇都有酒,那么俞颂华的“苏俄通讯”和“柏林通讯”中,篇篇都有“中国情怀”。

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爱国报人,俞颂华在当时知识界探求中国现实出路的氛围中走上报业生涯,身处异地心系的还是这片让他爱得深沉的土地。他的“通讯”(代指“苏俄通讯”与“柏林通讯”)表达着他的“世界视野,中国情怀”。

(一)“通讯”中的中国忧虑

俞颂华是具有时代烙印的知识分子。面对内忧外患、人民疾苦,他有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有的“西方的绅士风度、东方的儒道精神”[3]以及忧国忧民的愁思。

1.忧日本经济侵略。俞颂华等人离京赴俄途中,由于西伯利亚铁路中断而耽搁了行程。滞留东北期间,俞颂华写下了《日本北进政策变化之蠡测》、《南满中东道上见闻记》等通讯,从日本对南满铁路的控制以及“金票”(朝鲜银行发行的日本纸币)在奉天和长春的流通,看到了日本对我国经济的蚕食甚至已高出英法,“所受最深切的刺激”就是“行见木屐将踏破吾中土矣”。然而,当时军阀混战、利益至上,他的警世之言湮没在内讧之中。

2.忧国家不能自立。1923年初,法国出兵占领德国煤铁基地鲁尔地区,激起德人强烈反抗。俞颂华对德国鲁尔人民深表同情的同时,也佩服他们“手无寸铁、很有纪律一致抵抗”的反抗精神。而相照中国的情形,他“觉得惭愧极了”,不禁担忧“若我们的同胞与德国鲁尔区域的人易地而处,也能如此吗”。他深盼“中国能在欧洲的多事之秋,外交上所受的牵制和压迫比平时少”,深盼中国能抓住时机自立自强起来,“不然,我目所亲睹、耳所亲闻德国国民被压迫的苦况,恐怕要变成预备到中国来开演的悲剧了”。[4]

(二)“通讯”中的中国策略

俞颂华是一个稳重的建设的新闻家。他访苏赴德的目的就是去看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设起来的,看看战败德国如何反思战争及重新振作,期望在那里找到改造中国之路。因此,他的“通讯”中不仅有忧国忧民之心,更有兴邦强国之策。

1.建议加强东北大开发。针对日本紧张的经济侵略,俞颂华提出加强东北大开发的策略。在《哈满道上之感想》中,他分析道:“这种地方不是没有开垦的价值,不过因为地广人稀,天然的地力还没有尽量的开发罢了。”继而他又对当权者提出建议,“与其麋集于各大都会,争权攘利……何不移其精神与财力,来开发地广人稀之区”,并提出警示,“我们若无能力去开发,不就必有穿木屐的来越俎代庖”。[5]十年后的“九一八”印证了这锐利的预测。

2.建议“中俄美相互联络”。站在国家发展的立场上,俞颂华建议中国政府抛却偏见、正视现实,促成“中俄美相互联络”。

他分析了俄民对中国人民的主流态度:同为被剥削之民族,深表一种特别好感,极愿互相联络,增进睦谊。[5]同时也阐述了中俄建交的现实合理性:俄希望恢复中东路,与中国政府开诚布公接洽,联手扫除中俄边境上及国内的俄国旧势力;中俄建交“吾商业苟能推广于西伯利亚”,“且于收回种种权利,所关亦大”。[5]综上,他认为:我们应与俄国政府结友谊的外交关系和密切的经济关系。[5]

此外,他也察觉了“国际间的一种新关系”: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貌合神离,为利益将来不免发生冲突;有一定经济实力并且对被压迫的民族有些好感的要算美国;强国中,比较表善意于德国而又稍能防止日本北进的大陆主义野心的要算美国。综合这三种感想,俞颂华得出结论:被压迫的民族和表同情于被压迫的民族者其间或有日亲日近的互助的趋势。并由此断言:中俄美相互联络的一种意见乃是情理之中。[5]

3.建议农民改革及重视青年教育。中俄两国都是农业大国,俞颂华意识到农民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提出:在农业大国,农村风气开通、农民的知识欲和政治兴味浓厚,是这个国家政治社会根本革新的动机,无论政治运动、社会运动、文化运动,能发起“自下而上”的运动,则有根本革新之望。[5]

少年强则国强。俞颂华同时也提出:“要使既贫又弱的中国青年化,农村的青年教育,非注重不可。”关于促进乡村的青年教育,他认为德国的青年运动可供参考:组织城市青年到到乡间去,熟悉乡间的情形,洗涤物质主义、商业主义和功利主义,给乡间带去先进理念和技术;乡间青年进入各地农民高级学校,一边学习新文化、新知识,一边继续耕织务农。[5]

俞颂华虽然常常能作出精准的预测和正确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是也不免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偶发书生之见。他“文人论政,办报救国”的爱国行为和情怀实实在在地印证了王芸生的赞誉:有德有言不朽,无党无派以终!

[1] 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六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156-157.

[2] 莽萍.中外名记者丛书——俞颂华[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35-36.

[3] 张育仁.自由的历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3.

[4] 莽萍.中外名记者丛书——俞颂华[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35-36.

[5] 葛思恩,俞湘文.俞颂华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4,29,31,80,69,159-168.

G219.19

A

1674-8883(2016)07-0033-01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俞颂华新闻思想及其新闻作品研究”(LX2014336)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杨玉珠(1986—),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新闻史。

猜你喜欢

苏俄中俄柏林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柏林Wilmina酒店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齐柏林:飘荡的云或飞翔的鸟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柏林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