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频率副词“时”与“时时”的多角度比较研究

2016-03-01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单音节时时音节

谢 玥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时”与“时时”是现代汉语中一组常用的频率副词,但对它们的比较研究却是寥寥无几。目前对“时”和“时时”的研究,相关的文献有:张谊生考察了副词重叠的性质与范围以及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在语义、句法、表达三个方而的异同。[1]曾琼简要地提到了“时时”。[2]但是“时”和“时时”的差异是什么?“时时”是何时、怎样成词的?迄今为止,已有成果中还未见有具体的探讨。本文试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并对“时时”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进行具体地探讨研究。

一、语义差异

(一)度量上的差异

李明宇(1996)认为“量”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范畴,这种认知范畴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就形成语言的范畴。表达量范畴的语言手段很多,词语重叠就是这诸多手段中的一种。[3]

“时”和“时时”在度量上存在差异。“时”和“时时”作频率副词,都表示行为事件在相隔不久的时间里屡次发生或出现,基本意义相同,但仍然存在度量上的差异。相对于“时”而言,“时时”强调行为动作在相隔不久的时间里发生或出现的频率更高,对比以下例句。

①即使在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偏僻地区可能还存在着奴隶制;奴隶买卖也时有/时时出现,尤其是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些国家中。 (《全球通史》)

例①中“时”和“时时”都表示奴隶买卖的现象经常出现,但前者侧重表明奴隶买卖的现象客观存在,后者则强调奴隶买卖的现象发生的次数多。表频率“时时”比“时”在语义上表示行为事件多次发生或出现的意义更强烈,也就是说“时”重叠后表意更具有强调性,强调频度更大,在度量上体现为度量的增大。

(二)义项的多少

张谊生指出“时”重叠后义项增加了,[1]曾琼认为“时时”只传承了“时”的部分义项。[2]我们认为“时时”最初只继承了“时”的部分义项,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新的义项。“时”与“时时”作副词,都表示“时常、常常”的意思,“时”还可以重复使用,表示“有时候”。例如:

②我的手气时好时坏,烟抽得嗓子冒火,咳嗽不断,一瓶接一瓶地喝酒。(王朔《给我顶住》)

③她双手紧按着胸口,嘴唇干裂,呼吸时快时慢,若断若续,正在自己那间不大的屋子里踱来踱去。 (《罪与罚》)

“时时”还可表示“从不间断地,每时每刻地”。例如:

④在我们领略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的谋略制胜之道后,却时时有着一种无尽的遗憾。(1998年人民日报)

二、句法差异

(一)与谓语的搭配

在汉语中,双音节是最小的、最基本的“标准音步”,从动词的音节上看,“时”多与单音节词搭配,而“时时”多修饰双音节词。例如:

⑤我说过茶房的团结是宗法社会而兼梁山泊式的,但他们中间仍不免时有战氛。(朱自清《海行杂记》)

⑥有了这种壮烈牺牲的英雄们,他以为,即使军事上时时挫败,也没什么关系了。(老舍《四世同堂》)

“时”用作频率副词时,大多修饰单音动词“有”,“时时”大多修饰双音节动词,但有时也可与单音节动词搭配。“时时”修饰单音节动词时,被修饰的动词经常加上时态助词或语气词形成标准音步,或者动词后加上其他成分,形成多音节的词组。例如:

⑦外国人明白这个,他们在猫国里的利害冲突是时时有的。(老舍《猫城记》)

⑧她不爱金钱,看不起势力,但是,她喜欢时时有新的刺戟。(老舍《火葬》)

例⑦中“时时”修饰单音节动词“有”,“的”是语气助词,与“去”构成双音形式,形成和谐的韵律。例⑧中单音节动词“有”后接“新的刺戟”,组成动宾短语,形成多音节形式。

总之,尽管“时时”比“时”与动词搭配的情况更加灵活,既可与双音节动词组合,又可以与单音节动词搭配。但是,“时时”修饰单音节动词时仍受韵律限制,仍为少数情况。

(二)“时”与“时时”的组合能力比较

动词性成分是指光杆动词(包括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状中短语、连动短语和兼语短语等,“时”和“时时”基本上可以与这些成分中的大多数组合。“时”和“时时”都可以和光杆动词、动宾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等搭配。例如:

⑨所以在人前,为怕人的藐视,他时尔也扭捏作态无中生有地夸耀 一下,然而一想起家里的老小便不由得低下头,忍气吞声受着屈辱。(曹禺《日出》)

⑩他们一面走,一面东张西望,又时时交换一两句简单的话语。(矛盾《子夜》)

[11]极大的鹅卵石铺成了涧床,足有两丈宽,三尺深;床中时有怪石耸起,青玉似的泉水逆击在这上面,碎成了万粒珠玑,霍霍地响。 (矛盾《蚀》)

[12]禁城上时时有人在走着,恐怕都是外国的旅人。(许地山《上景山》)

例⑨和⑩中,“时”和“时时”分别修饰其后的动宾短语“有‘自惭形秽’之感”、“交换一两句简单的话语”。例[11]中,“时”修饰兼语短语“有怪石耸起”,例[12]中,“时时”修饰兼语短语“有人在走着”。

由此可以看出,在修饰述宾短语、兼语短语和连动短语等复杂的动词性成分时,“时”和“时时”没有什么区别。但经过语料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时时”可以修饰主谓短语,“时”不存在此种用法,例如:

[13]生意虽然好,他却时时浑身的肉发抖。(茅盾《林家铺子》)

(三)做状语在句中的位序

“时”和“时时”做状语在句中的位序存在差异,“时”在句中充当定状语时,必须紧贴被修饰语,中间不允许插入其他成分。“时时”在句中充当定状语时的序位比较灵活,既可以紧贴被修饰语,也可以位于其他状语之前。例如:

[14]政府只有事事依法办理,时时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得民心,受拥戴。/政府只有事事依法办理,把群众时时放在心上,才能得民心,受拥戴。(新华社2001年10月)

当句中有引出对象的介词结构时,“时时”既可以置于介词结构之前,也可以置于其后,此时的“时时”往往具有“持续义”,而“时”没有“持续义”。

(四)谓语动词的词类选择

由于副词“时”和“时时”在义项多少上存在区别,二者对谓语动词的词类要求不同。“时”可以表示“有时候”,因而可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如上文提到的“时好时坏”、“时快时慢”等,这点是“时时”不具备的。但是,“时”不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状态的持续,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能修饰无停顿的持续性行为,对谓语动词要求相对较高。通过语料搜索可以发现,“时”仅限于和动词“有”搭配,且“有”不能为光杆动词,其后必须加上其他成分。由于“时时”兼具表示反复和持续的功能,因此,对谓语动词词类的要求相对较低,可以与牵挂义、笼罩义、提醒义等动词连用。

(五)“时”与“时时”后附助词“de”比较

从后附词“de”的情况看,副词“时时”可加上“de”作状语,也可不加“de”,直接作状语。例如:

[15]这一带没有什么铺户,可是远处的炮声还继续不断,时时的在黑空中射起个双响或五鬼闹判儿。(老舍《骆驼祥子》)

通过语料搜索,没有发现“时”带“de”作状语的情况。

(六)对句式的选择

“时时”经常在“把(将)”字句中作状语,位置灵活,既可以位于“把”字句中的“把(将)”之后作状语,也可以位于“把(将)”字句的“把(将)”之前。如:

[16]我们不敢给他多吃东西,只让他喝一点米汤,又时时把开水灌进他的嘴里去。(唐韬《心上的暗影》)

[17]郭清海容忍不了碌碌无为的沉寂,他把企业时时置于标新立异的“动态”中。(1993年4月《人民日报》)

三、语用差异

“时”与“时时”在语用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时时”更生动,带有描述色彩,主观色彩更强。“时”相对于“时时”来说更加书面化,也更简洁。它们之间在语用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语体风格上的不同;二是语气上的差异。

(一)语体风格上的不同

在语体风格上,“时——时时”这一组同义副词在整体风格上文言色彩比较浓,但相对而言,“时”更简洁,更多地带书面色彩,“时时”则更为生动,主观色彩更强,但由于“时时”产生的较早,所以不如一般的双音节副词口语化。两者在语体风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时”可用于一些成语或四字词组,“时时”不出现在这样的词组中,也不可替换这里的“时”。例如:

时断时续 时去时来 时隐时见 逊志时敏

在这些成语或较为固定的四字词组中,都不可以用“时时”,即便是一些不太固定的四字组合也不适合使用“时时”。

其次,“时时”出现的语言环境较为自由松散。例如:

[18]直到现在,我仍然时时受着精神上的折磨。(2013年6月14日 人民网)

[19]然而它仍未得到妥善解决,时时困扰半岛及东北亚和平稳定,令国际社会深感忧虑。(2013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最后,“时”的文言色彩较强,在现代汉语中大多修饰单音节动词和形容词,所以不易于其在口语语体中运用,因此具有比较浓烈的书面语色彩,例如:

[20]说不定,在连绵淫雨天里就会倾倒了下来,颇有神鬼不得安身之虞,院里的草,还时有牛羊去牧放,敬神的人去践踏,屋顶上则荒草三尺,一任其冬枯夏长。(李广田《画廊》)

与“时”相比,“时时”的搭配比较自由,既可同单音节词搭配,也可同双音节词搭配。但是,同不同音节的词搭配,体现了不同语体特征。“时时”大多修饰双音节词,用于书面语中。“时时”也可与单音节词搭配,具有一定的口语色彩。

从语料的类别上看,“时”和“时时”都可以用于各类语体,无论是书面语体还是口语体,两者都有出现。但“时——时时”整体风格上文言色彩浓厚,所以两者书面语中的出现频率远远大于在口语出现的频率。

(二)语气上的差异

大多情况下,双音节副词比单音节副词在语气上更加强。在同样的语义下,“时时”比“时”语气更强,更加强调行为动作出现的频繁性,表达上更加生动。例如:

[21]有了这种壮烈牺牲的英雄们,他以为,即使军事上时/时时挫败,也没什么关系了。

由以上例句,从不使用副词到使用单音节副词“时”,再到使用双音节副词“时时”,可以体会到语气上的逐步加强。“时时”的语气强于“时”,比“时”更突出了句子的转折让步关系,更加强调了这“壮烈牺牲的英雄们”的重要性,增强了表达效果。

四、重叠式副词“时时”历时演变

相较于频率副词“时”,“时时”的历史较短,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例如:

[2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战国策》)

“时时”的出现与“时”的语义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时”到两汉时期才发展出频率副词的用法,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从而出现了“时时”。虽然“时时”从出现的开始,就作为频率副词来用,但用法并不完善,且用例不多,只能说是处于词汇化的初级阶段。

唐宋时期,“时时”的用例大大增加,“时时”已经可以修饰多种复杂的动词性成分。例如:

[23]皇帝每日亲问净能道法,净能时时进法,皇帝每事不遗。(《敦煌变文选》)

[24]崇宁初荥阳公谪居符离,赵公仲长讳演,公之长婿也,时时自汝阴来省公。(《童蒙训》)

例[23]“时时”后接动宾短语“进法”,例[24]“时时”后接连动短语“自汝阴来省公”。由此可知,“时时”的用法进一步扩展,但通过语料分析,其后的动词性成分还未出现兼语短语的情况。

明清时期,“时时”的用法发展成熟,用例大量增加,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频率副词。此时期,“时时”后的动词性成分可以是兼语短语,例如:

[25]只是符这家,时时有人学习,颇有高妙的在内。(《二刻拍案惊奇》)

例[25]中“时时”修饰兼语短语“有人学习”。

“时时”还出现了与副词连用的情况。例如:

[26]这些话,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红楼梦》)

[27]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红楼梦》)

例[26]中,“时时”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例[27]中“时时”与概括性范围副词“都”连用,此时的“时时”多具有“持续义”。

另外,“时时”出现了后附“de”作状语的用法。例如:

[28]幸得县官上东昌临清与府道拜节事忙,夫人又时时的解劝。(《醒世姻缘传》)

“时时”大量出现于元明清,且主要出现于元话本尤其是明清小说中,这与其基式“时”的副词用法发展演变息息相关。此时期,在用法和语义上,“时时”与现代汉语相比己没有太大的不同。

五、重叠式副词“时时”形成的原因

沈家煊指出“语法化”通常指的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4]

“时时”原本是由副词“时”重叠而来,它是如何凝聚成词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时时”的形成与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趋势相符。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倾向是汉语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在汉语中,双音节是最小的、最基本的“标准音步”。在语言使用中,尤其在口语中,双音节的“时时”符合韵律的要求,使用频率不断提高,句法功能不断完善,最终完成了自身的词汇化。

其次,结构关系的扩展在“时时”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唐宋时期,“时时”的用例大增,其后的动词性成分除了光杆动词,还可以出现动宾短语、连动短语等。明清时期,“时时”更可以自由地与兼语短语搭配,可以与副词连用,可以后附“de”作状语。结构关系的扩展引起词性的变化,“时时”由副词的重叠逐渐演变为重叠式副词。

再者,“时时”的出现与最终凝固成词可以用数量像似原则来解释。数量像似原则也叫“复杂性像似原则”,其基本原理是用简单形式表示简单概念,复杂形式表示复杂概念。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为了使描述事物的状态、性质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往往采用重叠的手段。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增加描述的生动性,副词“时”重叠形成“时时”。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时时”的句法功能完善,凝固成为频率副词。“时”与“时时”在语义、句法功能和语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细微的差别。从语义上看,“时时”比“时”更具有强调性,强调动作行为出现的频率更高。从语法上看,“时时”比“时”的组合能力更强,在句子的位序也更灵活。从语用上看,“时”更加书面化,也更简洁,“时时”更生动,带有描述色彩,主观色彩更强。“时时”的发展与其基式“时”密切相关,同时,它的词汇化也是句法、语义、语用、认知心理、韵律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1]张谊生.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J].世界汉语教学,1997(4):42-47.

[2]曾琼.常用AA重叠式副词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17.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2.

猜你喜欢

单音节时时音节
“我时时被中国运动员激励着”
都市度假屋
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导数时时用,“忽视致误”防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拼拼 读读 写写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