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二重性

2016-03-01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2期
关键词:民族化动画民族

刘 萃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浅析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二重性

刘 萃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近几年中国动画重新回归到对“民族化”的研究上,并在动画电影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然而在了解了“民族化”的真实含义(民族化存在于观众的接受与建构中,而不是对作品本身的形而上想象)之后,不得不反思国产动画在“民族化”的这条道路上是否还待思考与改进。

中国动画;民族化;二重性

1 动画“民族化”的理解

所谓的动画的“民族化”主要是指在动画作品中体现的民族精神以及包含的民族情感,这是不同国家创造的可以反映本民族特性的动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属性。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国家,各个民族和国家对艺术作品的审视角度和评判观点都有其自己的民族特点,

它是建立在各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的。因此,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作的动画作品在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段上都有一定的不同。“民族化”作为每一部动画片的“中心思想”它所体现的是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但目前国产动画的“民族化”却是在美日强势文化中被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如果没有具象的肉身,就会被落在了琐碎的细节上。

如“打孩子屁股”也被称为民族精神,或是用抽象的民族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来体现,盲目地把表现形式用在如水墨画、戏曲等这种传统艺术之上,最终仍然不能解决当下可行的“民族化”具体的表现方式。

中国的动画要体现民族化其实是有方法的,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本民族精华,例如:《山水情》《天书奇谭》《阿凡提》《曹冲称象》《骄傲的将军》等动画就是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表现出来。

水墨画是中国独有的不同于西方写实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对于写实,它更多的是要体现一种意境,或者说是精神。将动画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动画中的中国民族化。其实我国有很多的民间艺术,例如:剪纸、泥塑、壁画、陶瓷与蜡染等,只要认真挖掘,将已有的民族精华变化形式运用到动画上,我国的动画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2 追求“民族化”的意义

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符号具有高度的流动性,我国还真的拥有本质意义上的“民族化”吗?印度电影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但这种民族化是否是一种优秀的艺术表现呢?好莱坞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充满了中国民族元素,能否被称为“民族化”呢?

有一部国产动画片《魁拔》,号称中国最严谨的玄幻动画之一。有着和日本动画极其相似的剧情,画风也很相近,简单又不是很合理的故事剧情(有日本制作人员的加入)。虽然这部动画片的主角蛮吉(魁拔的转生者),它的形象就取自《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它常常说一句中国武侠气息很浓的口头禅,生活在中国气息很浓郁的小村中,不管是片中的角色设定还是场景制作都取材于中国,但这样的动画很难算是具有中国民族化气息的动画片。

所以,中国动画探讨“民族化”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因为中国动画已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境遇。只有独特的民族品格,才能抵制外国动画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可以说中国动画“民族化"的提出,是日、美主导的动画文化全球化过程的必然产物。将日美动画日益现代、先锋的动画语言为我所用,将中国动画做得好看、耐看、有艺术性,同时又能在价值观念、地域色彩、风俗习惯、审美理想等方面凸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东方品格。这才是当前追求中国动画“民族化”的真正意义。

3 剖析国产动画“民族化”的二重性

“民族化”不存在于作品之中,而是在受众的批评中被建构出来、被召唤出来,是受众基于文本的身份印记的表达。在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中,通过自身的民族身份在符号世界里建立起民族化的意义世界,从而实现作品的“民族化”。因此,“民族化”既不是一种优点也不是缺点,它既不能保证作品的艺术性也不能保证作品商业上的成功,只是评价的一个维度,一个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批评视角。

其实在《大圣归来》的影片里就有着唤回民族情结的雄心,但在剧本上实力不足。电影开头的皮影戏(实际上皮影戏出现在大闹天宫一段和江流儿身世背景一段之后)呈现出消失的传统动画的回响之姿,可以看出电影试图证明自己与民族传统的联系。然而,这是一部回避剧本深度的半成品,主要依靠视觉奇观来打动观众。该片成功之处在于选择了“孙悟空”这个题材(孙悟空这个形象符号及故事背景与中国动画民族化之间的关系是该作品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并且在颠覆性地重述孙悟空故事的过程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并不深奥却强烈地召唤出了他们民族情结与现代个体成长创伤的文本结构,并且在国产动画、商业资本、后殖民大众文化等复杂因素相互博弈的上映环境中激发出了青年观众的民族情绪,因此才获得了“民族化”意义上的成功。

而另一部新上映的国产动画《小门神》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症候性的意义上都体现出了民族化的特点。形式上主要是生活细节场景的民族化,而症候性则体现在影片叙事矛盾的解决之随意:心灵鸡汤式的答案,回避了结构性、制度性的冲突,将矛盾转嫁到个人身上——这是充分体现出了当下中国动画对“民族化”理解的不完整性。

就连近期上映的国产动画《大鱼海棠》“十二年”来一直打着“民族化”的旗号,该片源于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故事,同时融合来自《山海经》《搜神记》等古书与“女娲补天”等上古神话的元素。可见现如今中国动画创作中存在一种现象,一谈到民族风格就一定要表现本民族的历史题材,或者一些神话、寓言、传说,认为只要用动画语言再现神话、传说就是一种民族化的表现。但作品并没有因为打上了所谓的民族风格的标签,而博得更多观众的喜爱,相反使观众对于民族风格动画失去了兴趣。对于包括动画在内的文化创意产品而言,生动的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是最重要的。我国神话、传说对于本国观众来说早已耳熟能详,缺乏新鲜感;而中国动画中讲故事的方式又太单调,对于神话、传说的讲述过于直白,缺少悬念,动辄就板着脸孔说教,让动画承载了太多诸如政治、道德的功用,而丧失了动画作为一门艺术最基本的审美娱乐的功能。

之前中国尝试过做民族化的水墨动画,在当时,这代表了世界动画的最高水平,赢得赞誉无数。但是水墨动画的人工成本实在是太夸张了,以至于根本没办法发展成动画,尤其是商业动画的一条主流方向,结果只是昙花一现。

其实,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不应该是形式上的、文化元素上的,而应该是精神内核上的。比如:美国人做的动画《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用的都是中国元素,但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一种美国的精神内核;《黑执事》的主角是英国人,《血界战线》的背景原本是纽约,但这些作品实际上反映的依然是日本人的思想。这说明对于动画“民族化”来说,外在表现形式是没有精神内核重要的。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个素材宝库,而中国动画对其的开发程度确实还是非常初级的。看待民族化的新视角对人们理解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无论表现的题材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作品中都可反映出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意味。不过,当人们强调受众在民族化中的意义时,也不能忽略了对作品本身的要求,只有当作品具有了能召唤出受众民族情结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时,才能建构出民族化的意义。笔者认为民族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下对中国动画来说仍然是一个迫切要求。但民族化不是要去和他者较高低,而是要真正地从自身的经验和问题出发,去书写自己的情感、欲望与思考。民族化不仅包括历史,也应当包括现在,所以民族化不应当受到时间的限制。人们创作动画,既要传承本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同时也应该关注当下人的生活和审美。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1]李兆军.中国文化在迪斯尼动画中的阐释[J].电影文学,2011(9).

[2]唐甜.日本动画民族艺术风格研究及启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王峰.浅析当今中国动画创作的缺失[J].电影文学,2011(6).

[4]罗徕,张建东.浅谈中国动画原创力[J].电影文学,2011(6).

[5]孙立军,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6]陈恒.关于发展中国特色动画的探索和思考[J].电影文学,2010(14).

[7]蒋佳.浅谈CG动画创作中民族元素的运用[J].新视觉艺术,2010(3).

猜你喜欢

民族化动画民族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我们的民族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的动画梦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