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2016-03-01陈志刚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2期
关键词:外国纪录片

陈志刚

(作者单位: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宣传中心)

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陈志刚

(作者单位: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宣传中心)

从西方人的视角来说,中国不仅只是一个地图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具有一定文化想象力的,同时具有自身特定意义的他者的空间。在过去,由于信息交流的渠道比较闭塞,而且交通也不畅通,因此,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外国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是来自很多旅行家的记录,还有一些传教士的传播等。在进入20世纪之后,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交通也更加快捷,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大大缩短,中国形象逐渐传播到外国。本文阐释了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

外国纪录片;中国形象;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和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外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也更加客观,减少了一些歪曲的报道。在众多的电视艺术形式中,纪录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它重视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如今,外国纪录片下的中国也展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我们有必要了解外国纪录片下的中国形象,从而推动中国更好地发展。

1 纪录片属性的内在张力

人们对纪录片的定义尚未统一,通常来说,它可以见证现实生活,还可以充分反映历史,其具有无可争辩的真实性,并且具有来源于生活的特有魅力,通过自身的魅力影响着观众,使观众可以充分认识生活,欣赏经典,并且实现它的社会功能。而美国影视界对纪录片定义是它不是一种虚构的影片,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它来源于生活,并且采用现代技术推动它的观念的发展。为此,人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即由于纪录片取材于现实世界,所以要保证它的客观性,但是它也需要经过编辑和加工,这就不可避免带上了人为的主观色彩。但是,记录片从本质上来说,它主要强调客观真实性。没有一个载体可以只反映存在本身,所以,客观真实只是一个主观化的客观。对于纪录片来说,它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记录和说明,其画面中可以彰显出创作者自身的话语和时代特色,也就是说,它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时代的背景。在创作者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将镜头指向的方向,所耗费的时间都是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诠释,而将其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观众也无法知晓创造者的全部意图,因此,就这一点来说,纪录片的真实性就是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内在张力。

2 以中国为表现主题的外国纪录片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电影人也逐渐扩大了对中国的探索,他们对中国本身充满着好奇。1957年,法国的导演克里斯·马克拍摄了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影片中展示了很多日常生活的画面,其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朝气蓬勃的景象。在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名字叫做《中国》,其跨越了北京、苏州、上海等很多城市,展示了中国的景象。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也获得了很多国家的尊重,而且很多国家对中国充满着好奇。其中,在1979年,美国优秀导演默里·勒那将美国小提琴手艾萨克·斯特恩的中国行作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在影片中,展示了中国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开始正确认识到客观世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也逐渐上升,一跃成为世界大国,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关注,因此,很多外国的纪录片都将中国作为表现题材,展现中国社会的面貌。进入21世纪之后,展示中国形象的外国纪录片越来越多,它们大多会在传媒机构的辅助作用下,进行纪录片的拍摄。比如:英国BBC和中央电视台传媒共同发合作,制作出的大型纪录片,叫做《美丽中国》。新世纪的纪录片的内涵更加丰富,不只是简单罗列社会的一些现象和景观,而是更加追求深层次的问题,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状况。因此,表现中国主题的外国纪录片可以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剪影,它们作为一项珍贵的历史记忆,也是我国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依据。

3 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

对于中国,西方人并未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形象,往往比较模糊,而且比较零碎,支离破碎地拼凑出一个大概的形象。就好像德国现代汉学家鲍吾刚所说的那样,西方对中国的兴趣始终是物理性的。在纪录电影《中国》中,特意纪录了北京街头骑自行车的人“双手脱把”。还记录了小巷中小老太太的小脚。这些镜头的组合实质上是对中国的一种误解,也是一种丑化中国社会现实的情景。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西方国家极大对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歪曲的报道也越来越少,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论调,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等,这些论调从侧面上反映了西方对中国的一种比较复杂、比较矛盾的心理。

当今世界,美国的国际地位已然居于世界前列,其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比较关注,所以,也拍摄了一些关于中国形象的纪录片,其中,在系列纪录片《列国图志》的《中国》一集中,说道“中国已经消耗了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铁、而且每一分钟,中国就烧掉2 500吨的煤,21万加仑的原油”,再过三十年,就得再次寻找一个地球来满足中国的需要。”这种描述性的言论将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的位置,其中也暗含着中国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在纪录片的开始,介绍时说道:“这是一个下决定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的国家”,然后把一个普通老太太健身打太极的形象,也描摹得像个武林高手。这种视角是美国镜头下的中国,是带着美国梦想的中国。

日本和中国颇有渊源,而且,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交流甚多,但是,日本人镜头下的中国形象也有不真实的部分,甚至出现一些扭曲中国的现象。在2007年,日本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激流中国》,展示了很多关于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的情况,而且列举了一些片面、极端的例子,将这些画面拼凑起来,形成了一种片面的中国观念。而且,还有一些纪录片,都蕴含着中国威胁论的言语,也影响着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评论和看法,因此,可以从中看出,日本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是失真的。

从外国一些纪录片中发现,他们的大众媒体它会将本国一些片面的印象强加到中国,它的视角是西方式的,他们选择的片段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从而呈现出来的中国印象也是片面的。

4 外国纪录片中国形象失真的原因分析

在众多的外国纪录片中,也存在着部分优秀的作品,它们的观察比较冷静,也比较全面,可以反映出中国的客观现实,也对中国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西方电影人拍摄的影响很难做到全视角,也做不到全面化。它们经常带着一种片面化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在《中国怎么看》一文中,斯蒂芬·马克说道:“就像在过去的欧洲人眼中,将中国理想化一样,现代西方人将中国妖魔化,也许是出于一种更加重要的目的”。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他们将熟悉的区域和人称之为“我们的”,而将不熟悉的区域和人称之为“他们的”,他者是不在场的,其在长期的建构中,逐渐被强加了一些特点,比如:野蛮、落后、愚昧等。而且,东西方文化本来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势必要和现实的中国不同。而且,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生活习俗等的不同,西方人也容易对中国形成一种观念上的误解,当他们在观察中国时,他们会依循他们的价值观念,决定该从哪些角度去报道内容,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很多西方人未曾到过中国,因此,在依据媒体的众多零碎的语言下,拼凑出一个不完整的中国,而且其中可能包含着许多不真实的信息。所以,西方导演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选取了一些他们认为能代表中国特色的画面,从而塑造出了一个和客观现实有出入的中国。

而对于日本来说,它和中国的渊源比较深,对中国保持一种比较矛盾的情感。在国际上,日本更多地把中国当作竞争对手,对中国怀有一定的敌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日本人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日本导演的自身情感也比较复杂,因此,拍摄出的纪录片中展示的中国印象也更为复杂,同时充斥着矛盾的心理。

此外,和西方、日本等国家的看法不同,非洲各国对中国的评价比较正面和积极。在纪录片《中国力量:驰骋非洲的巨龙》中,展示了中国通信企业为埃塞俄比亚人连上了手机信号的时候,当地人万分高兴也充满着感激。但是西方社会将这种行为当作中国拉拢非洲的做法,也视为一种新殖民主义。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和非洲世界对中国印象存在巨大的差异,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看法。

从整体上来看,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和现实的中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纪录片中,通常将真人真事作为重要的素材,但是,若对素材断章取义,则将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影响。我们不能说西方人拍摄的纪录片都是为了诽谤中国,但是,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不够客观,也比较片面。因此,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中国就要加强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充分认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将中国形象展示给世界。

5 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正在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中国形象也逐渐传播到国外,很多国家拍摄了关于中国形象的纪录片。在众多的电视艺术形式中,纪录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它重视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西方世界和非洲世界对中国形象存在巨大的差异,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中国要不断加强和世界各国的联系,展示出更加完整的中国形象。

[1]蒋琳.中外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对比分析——以《一览中国》和《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新闻传播,2012(10).

[2]高启光.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实践的变迁与发展路径[J].艺术百家,2015(2).

[3]张丽.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真实、建构与异托邦[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

猜你喜欢

外国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我的外国学生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外国公益广告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